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最近一段时间,数起校园“性骚扰”事件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不止是校园,职场同样是性骚扰的“重灾区”。而职场性骚扰不同于一般陌生场合的性骚扰,由于基于特定场景,性骚扰可能来自雇主或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等等所谓的“熟人”,此时受害者很容易选择“沉默”。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针对2002名职场女性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1.0%的受访职场女性曾遭受职场性骚扰。其中,肢体上的故意碰触(58.5%)、口头电话或信件等挑逗性暗示(53.6%)、上级胁迫(51.8%)是最常见的职场性骚扰行为。

相关调查显示,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受到过性骚扰的女性比例均在30%至4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职场性骚扰”。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这些天,小妞也和身边的女性同行聊起过这个话题,原来即便是女记者,在他人看来看似更敏感一点,更强势一些,有更多一点的资源和话语权,同样遭受着(过)同样问题。

1、A记者收到的情诗

当年还是小记者的A接到任务就某教育话题去采访某出版社的主任。从联系到采访,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

“当时,还没有手机,也没有BP机,名片上只印了一个办公室的座机。”A回忆道,但那之后,她就经常接到该主任的电话骚扰,“每次打电话来,都不是聊工作,而是他的一些感情生活,如何不顺利,如何寂寞。”

今天,A已是报社的领导,但还是会收到别人发来的情诗。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2、B记者遇到的大学教授

如果说,A遇到的还都只是言语上的骚扰,不回应,不理睬可能就这么过去了。记者B说起曾经某次采访经历,至今仍然有些后怕,“幸好他当时没有硬来。”

B当时要采访的是某知名大学教授、文学界(过气)大佬。第一次采访,两人约在了大佬家,那次大佬的母亲也在家,采访顺利,大佬很健谈。后来,因为另外一个选题,B第二次采访该大佬。这一次,大佬约她在教工宿舍内,B觉得也挺正常,就去了。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大佬对着落荒而逃,跑到门边穿鞋的B说了一句:“没想到你很朴素嘛!”B至今对这句话记忆犹新,“那时还不太明白,现在大概是说我不解风情吧!”那天,采访没做成,回到家,B就把大佬送的签名书给扔了。

B说,类似的经历远不止这一次。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3、C记者也遇到了大学教授

记者C遇到的同样是道貌岸然的大学教授,是五六年前某次出差去外地采访。采访约在教授的办公室,因为旁边就是当地的省博,采访结束后,教授先带着C参观了一番,接着又热情地招待C吃了当地的小吃,并在周边转了一圈。

当天傍晚,C收到了教授的短信,问她要不要一起看个电影。心想着反正当地没熟人,晚上也没什么事,白天和教授相处得也很愉快,C便答应了邀约。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可当C见到教授时,就隐约感到了不对劲,“你知道吗,他当时换了一套飘逸的白衫白裤,头发也特别打理过。”果不其然,电影开场后,教授一把拉住了C的手,C本能地把手缩了回去,但没好意思大声呵斥。

电影散场,不管怎样拒绝,教授仍执意要送C回酒店。在路上,教授借着“怕你冷”的借口,又几次试图把C搂在怀里。C立马推开教授,并对教授说“不要再这样,你可以走了”。但教授还是一路跟C来到了酒店门口。这时,C态度非常坚决,并把教授拦在了酒店外,自己跑向了电梯。但在电梯门关上之前,C明显看到了教授正向她跑来,吓得不停地按电梯的关门键。

最后,C安全回到了房间。教授却发来短信表示,希望她以后再来,到时不用住宾馆,因为教授自己在周边有很大的别墅,可以开车载她去玩。

当然,这事儿就没有以后了。

如今回忆起这段经历,C说只怪自己当时太年轻,不太会处理这种情况,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忍受,这无形中给对方壮了胆,才有了尾随至酒店的情况。

那些年,女记者采访中遇到过的衣冠禽兽(教授)

女记者受到过的性骚扰,是不是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多?其实,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女记者受到侮辱性评论的概率是男记者的三倍。保护记者协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一篇文章也提出,攻击者想表达的是,“Women who talk too much need to get raped. (说太多话的女人应该被强奸。)”

在联合国,联合国记者协会曾提醒各国记者:称呼成年女性同事为“宝贝儿”、“亲爱的”等语言;与异性同事讲“荤段子”;对异性故意发出亲嘴的声音;散布或传播异性的性历史;向异性赠送个人生活用品等等,都是性骚扰。

只不过,无奈的是,女记者时常为别的群体维权,到了自己,却统一失声了。甚至,上述三个故事的女主角在事情发生后的最开始,还都曾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什么言行给对方抛出了错误的信号。

好在,她们没有过分自责,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后果。

给大家分享这些故事,小妞只是希望女性朋友们,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请你一定在第一时间打破沉默,即便自揭伤疤,即便接下来或许会有狂风暴雨。因为沉默得久了,似乎就被看成是认可,于是,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和嚣张,恶性循环。

你在采访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骚扰事件?对象是谁?

- END -

{ 推荐文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