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周至縣師家菴村清泉觀千年史話

文 / 陶振海

周至縣廣濟鎮西一公里的師家菴村,有一座遠近聞名、香火旺盛的道觀——清泉觀。清泉觀建於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它歷史悠久,建築宏偉,幾經興廢,幾度輝煌,是陝西關中建築年代僅次於樓觀臺的一座道教名觀。

東漢末年,張陵設五斗米教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傳道。衡歿,孫張魯繼之。祖孫三代,世人稱為“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張陵稱“天師”,張衡稱“嗣師”,張魯稱“系師”。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張魯以武力奪取漢中,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權。東漢政府無力征討,命張魯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於是張魯以政權、教權首領的雙重身份,在巴、漢地區大力推行五斗米道。張陵祖孫三代均將老子李耳奉作“教祖”,並將《道德經》作為該教的主要經典。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漢丞相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降曹後,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並隨之北遷。第二年死亡,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由於張魯隨曹操到北方,“致使大量信徒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在“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一章中講:“北遷後的諸祭酒主者(教民的小頭目)便‘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復按舊道法’辦事,各自立治傳教。”在這些當過“祭酒”的小頭目中,有一位教民稱作“張道”的“祭酒”,是張魯的得意弟子,深諳“九鼎丹法”,行誡守道,是教中一位佼佼者。張道於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從漢中北遷關中,打算在這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自己立治傳教。張道在關中各地自行踏察,把望地脈,遍訪仙蹤,尋找聖地,以建傳道場所。經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夏,選定了師家菴村清泉流淌的溝西一塊風水寶地(現觀址),於是進村發展道徒,動員募捐,各處化緣,最後舉全村之力,建成一座簡易道觀,取名“清泉貫所”(詳見今清泉觀前戲樓中的牌匾),內供奉教祖老子(亦稱老聃)。老子李耳本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曾在樓觀臺著述《道德經五千言》,後世視作道教經典,道教將老子神化,奉為祖師。道教的場所,由開始的“治”“所”“靖”“靜室”“精舍”“廬”“壇”“館”。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寇謙之、南方陸修靜分別整頓改革道教,創立了新的南、北天師道。北周時,改“館”為“觀”,但變動不大。到唐朝時,對規模較大的道觀多稱“宮”。道教建築統稱為宮、觀,就是從唐朝開始的。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唐朝在西京、東京及各州建玄元皇帝廟,天寶二年(公元743),將玄元廟改為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內中塑太上老君像。師家菴村由於離西京不遠,受太清宮塑像影響,村內的“清泉貫所”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改名“清泉觀”,內塑太上老君像,俗稱“老君菴”。直到宋真宗年間,道教在全國各宮觀內才開始普遍塑像供奉。從唐經五代到宋、元諸朝,清泉觀變化不大,村人習慣稱“老君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朱元璋拜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步騎二十五萬,北取中原。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朱元璋加封徐達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春三月,明軍攻破潼關,元將李思齊兵敗,丟棄輜重,狼狽西逃。洪武二年二月初,明軍攻破奉元城(今西安),元將張思道西逃(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徐達、常遇春”一章》,此時元將李克彝守岐山,商蒿守武功、盩厔,李思齊守鳳翔。二月中旬,徐達兵破盩厔、武功,下旬進佔眉縣、扶風,三月上旬攻破岐山,三月十二日常遇春攻克鳳翔(見《鳳翔府志》)。徐達兵馬從奉元城(明朝改為西安府)一路順利攻破盩厔、郿縣、武功、扶風等州縣,認為太上老君顯靈相助,遂以右丞相之職撥款擴建師家菴村清泉觀。當時道學淵博的李道長常住觀中,因其鬍子濃而長,人稱“李鬍子”。李道長接到徐達撥來的款項後,即按院落整體進行規劃,建築全依照道教高臺階、大屋頂、中軸線前後遞進、左右均衡對稱的傳統建築風格施工。中軸線前端設計將來建戲樓,戲樓前為觀前廣場。廣場北端設四尺高石獅一對,獅後為前殿,中為卷蓬殿,最後為三清殿。前殿左右有東山門、西山門,門內靠院牆角有鍾、鼓二亭,東亭懸掛萬斤巨鍾,聲聞十里。西亭內置三尺大鼓一面(清朝中期鼓壞亭毀)。亭北為東、西大殿,東北角和西北角建有靈官殿和道房。李道長擴建道觀接近完工時,款項用盡,立碑及掃尾工程都無錢而作罷。張道最初創建了“清泉貫所”,李道長(李鬍子)於明初設計並負責監修相當規模的“清泉觀”,難怪村人世代念念不忘“張道和李鬍子”。前殿三間,高大壯觀,為玉皇殿,殿內正中是一座假山,山頂塑玉皇坐像,寓意玉帝高坐天宮。假山高九尺五寸,象徵玉帝享有“九五至尊”。塑像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端坐龍椅,兩側有金童玉女侍立。大殿四角有四尊威風凜凜的天神站立。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也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簡稱玉皇、玉帝,其聖誕日為正月初九。玉皇執掌天上樞機總政,統轄天神、地祗、人鬼,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陰陽禍福。玉皇在道教神仙系統中,神位沒有“三清”尊神高,但民間視為最高神。假山後面正中,清朝中期塑有一尊送子娘娘神像。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後殿三間宏偉壯觀,雕樑畫棟,內有寬敞精美的雕花木神龕,氣魄不凡,是清泉觀內的主殿,名“三清殿”。內供“三清”尊神。“三清”本指天神所居之三處勝境,加之道教又有三十六層天之說,即三十三層為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層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層玉清境清微天,三十六為最高一層,稱大羅天,與三清境合稱為聖境四天。後來“三清”逐步成為專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清泉觀三清殿也不例外,與所有的道教三清殿一樣,正中供玉清元始天尊,左邊為上清靈寶天尊,右邊為太清道德天尊。由於清泉觀長時期只供奉太上老君,人們又習慣把清泉觀稱為“老君菴”,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仍把“三清殿”稱作“老君菴”或“老君殿”,錯叫了六百四十多年。

東殿三間,神臺上供奉三位尊神。正中間供奉無量祖師,亦稱無量天尊、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左右兩側供奉牛、馬王兩神。

西殿亦三間,內供三位太白神。正中為大太白神伯夷,左首為二太白神叔齊,右首為三太白神周賁。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道院東北角按道教宮觀佈局章法建有三間靈官殿,正中供黑虎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前後殿中間,有三間卷蓬殿,是清泉觀的獻殿,殿前有六尺高鐵鑄教爐,下部有十二生肖。在太上老君誕辰日——二月十五日前後幾天,民間祭祀神仙的各種花饃、麻花、糖果等作為貢品,擺在獻殿中供觀中各神享用。有時貢品多,還在院中擺放或掛在長繩上展示,熱鬧非凡。觀西北角為道教宮觀中通稱的“會仙福地”,有大房三間,為住觀道士居所。明孝宗弘治末年,大眾感念張道最初創建“清泉貫所”、李道長設計並建成了極有規模的“清泉觀”,為彰顯二人無量功德,在道觀中的前殿北門內兩側,東邊塑張道神像一尊,西邊塑李鬍子塑像一尊,兩像頗具仙風道骨,與各位尊神一起享受供品、香火的盛況和村民大眾的瞻拜。道觀內的這一建築規模,清朝二百多年間有所修繕和增建,並在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秋,由東西二堡通力合作,奠基施工,在清泉貫所舊址於次年二月上旬建成了三間古式戲樓,取名“鳳鳴樓”,還將樓名、樓址、建造時間、樓前翠柏、樓後櫟樹等刻寫於牌匾上,懸掛在戲樓後簷正中。此樓結構奇巧,符合聲學原理,臺口喇叭狀,易於擴聲,劇團都樂於來演出。戲樓東上角磚雕陽文“出將入相”、西雕“習文演武”。一九七九年古戲樓拆除,當年中秋奠基開工,於次年農曆二月十五前竣工,建成了現代新戲樓。原牌匾文字全清抄於新戲樓後簷正中。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張道李鬍子創修清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