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舊事

縫紉機舊事

文|崔愛英

縫紉機舊事

從我十一歲開始,我家就有一臺腳踏式縫紉機,它是我們家最值錢的寶貝,承載了我家二十多年的酸甜苦辣。

我家在農村,是典型的人多勞少戶,子女6個,都是能吃飯不能幹活的“小喃子”,而且大的上學,小的還在襁褓之中,全靠父親一個人掙工分維持生計。當時,農作物都是望天收,糧食產量很低,小麥畝產只有一百多斤,除交公糧外,所剩無幾,分到的糧食屈指可數,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我四弟因缺乏營養,快三週歲了還不會走路。看著餓得面黃肌瘦的孩子們,娘心疼的直掉眼淚。為了生存,娘自學了裁縫,並東拼西借湊了90塊錢,買了一臺縫紉機。從此,娘再也不得空閒,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為三里五村的鄉親縫新衣,補舊衣。縫一件上衣2毛錢,一條褲子1毛錢,最貴的要數縫一件棉襖4毛錢。娘心地善良,碰到特別困難的孤寡老人,不論縫幾件衣服,一分不收。

縫紉機舊事

孃的縫紉活做得非常精緻,鄉鄰們都誇她心靈手巧。即使再不值錢的料子,做起來也是一絲不苟。尤其到年關,案板上的衣料堆成了小山。娘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幹活,我勸她休息,她總是說:“寧可我受累,也不能耽誤鄉親們過年穿新衣。”

記得有一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娘在煤油燈下縫棉襖,因勞累過度,趴在縫紉機上睡著了,煤油燈把棉花點燃,燒到了孃的手,娘一下驚醒了,賠了人家一件質地更好的新棉襖,還老是責怪自己不該打瞌睡。

縫紉機舊事

當時我在睡夢中,聽到娘詫異的喊聲,才知道孃的手被燒傷一大塊,我淚如泉湧,哭著說:“娘我寧可不交學費不上學,也不讓您再受這罪。”娘說:“閨女,娘再苦再累也得讓你們上學,沒有文化的人能有什麼出息?”娘很少為自己做件衣服穿,用鄰居的話說就是:“夜趕夜,年趕年,三十晚上熬一晚,大年初一穿著個破布衫!”

娘雖然很辛苦,但看著一件件掛起來的成品衣服很高興,很有成就感。每一件都是她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撫摸著它們,娘滿臉的皺紋樂成了一朵花!

娘掙的錢自己一分也不捨得花,慢慢攢起來還賬和供我們上學,補貼家用。這就是娘,她把千辛萬苦吃進自己肚裡,卻把一腔愛心獻給滿堂兒女!

縫紉機舊事

由於孃的勤謹加教導有方,我們子女6個都很努力,4個考上了大專院校,這在二十世紀70、80年代,在方圓五村是很受尊敬和羨慕的。

時過境遷,娘已遠去天堂,但那臺縫紉機仍作為最寶貴的財富保存著,它寄託著兒女對孃的哀思。每每看到那臺縫紉機,我心裡倍感親切,那嗒嗒的縫衣聲,勝過最美的交響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