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區「扶貧車間」讓幸福生活有奔頭

近日,信陽市平橋區肖店鄉三臺社區的“扶貧車間”裡,“嗡嗡嗡”的美妙聲響中,6條生產線上一臺臺機器飛快旋轉,一雙雙“巧手”在縫紉機前上下“飛舞”,剪裁、縫線、翻面……一件件漂亮的服裝被源源不斷製造出來。

“在家門口就能幹活,每月收入2000多元,收入不僅穩定,也比打零工更高,更有保障。”劉臺村貧困戶王巧一邊操作縫紉機一邊高興地回答記者的問題。

王巧是肖店鄉首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正值壯年的丈夫兩年前患上尿毒症,每月高額的治療費用使原本貧寒的家境雪上加霜。今年年初搬入安置房後,王巧就來到街對面的“扶貧車間”參加免費培訓,成為首批簽約員工之一。“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讓我可以‘上樓回家,下樓就業’,家人和孩子也享受到了相應的政策補貼。在這裡,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王巧動情地說,“我一定能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三臺社區的“扶貧車間”是肖店鄉通過爭取科技扶貧項目、到戶增收項目引進而來。2017年,該鄉與信陽千錦時裝有限公司合作,在三臺安置區內建起了一座佔地1800平方米的大型服裝生產車間,讓全鄉近200名貧困群眾進入車間變成“產業工人”,圓了他們家門口脫貧致富的夢想。

40歲的裁剪工李富華之前在廣州打工,為了給家裡多寄些錢,他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今年初得知家鄉就有服裝廠,且廠房距家僅800多米,他便毅然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返鄉就業。“工廠離家近,待遇也不錯。我和媳婦都在這上班,每月我倆至少有6000元工資。現在我們每天一起工作,共同照顧老人,陪伴孩子成長,一家人終於能團聚在一起了。就業顧家兩不誤,現在的日子比蜜甜!”李富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幸福生活有奔頭!”這是在扶貧車間工作的貧困群眾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送錢送物不如送崗位。‘扶貧車間’創建後,我們逐戶動員留守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扶貧車間’,並宣傳引導外出打工的貧困群眾返鄉就業。‘扶貧車間’讓家庭更完整了,家鄉更溫暖了。”肖店鄉黨委書記葉春告訴記者,“扶貧車間”已通過務工就業先期帶動93戶搬遷戶增收,戶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160名貧困人口和100餘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

堅持“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肖店鄉“扶貧車間”模式在全區複製推廣。平橋區通過建立“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機制,打造“10分鐘就業創業園”。目前,平橋區已建立扶貧車間14個,帶動400餘人就業;建立手縫加工點16個,260餘人加入手縫隊伍,月收入1500—25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