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有影響嗎?

煞筆麥麥提


我是男生,九零後第一批人,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不佳,出生後父母離異,甩掉大小兩個包袱後父親從此就主動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掉,去追尋自己的真愛了,至於現在他是死是活,我並不知道也毫不關心——誰會關心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呢?不想從道德角度討論,二十多年,聽得最多的就是對男方在道德上的譴責,與題目無關,所以不表。先說母親的背景。童年時是長女,上面有兄,下面有妹,她排在中間,自然被外婆作為主要勞動者,那個年代並沒有什麼教育方式可言,外公是上過戰場的軍人,作風嚴格,外婆是性格倔強要強的工人,勞碌一生,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並沒有溫言細語風格的鼓勵,子女做的好沒有一句誇讚,做的不好就是嚴厲的打罵,典型的中國式教育,母親作為長女必須承擔起大部分家務,母親從小就攬下一大家子的家務,看著其餘兄妹出門玩耍自由自在,她心中自然不滿,得不到宣洩,外婆寡言少語,家務事上母親是她的主要助手,對母親要求格外嚴格,長年累月,母親形成了特別倔強的性格,有怨氣藏於深處,絕對不表露於明面,寧願受罪也絕不低頭示弱,一旦忍耐過極限就以冷戰形式爆發,老死不相往來。年輕時遭遇男方背叛,男方堅持離婚堅決放棄撫養權,母親一人養一子,至今未再婚,多年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雖然母親性格最大特點是自尊心強,內心強勢,但是命運並未給予她格外的眷顧,經濟條件弱勢,她收入比較低,遇人不淑,至今未再婚,一人養孩子捉襟見肘,在整個大家族中一直處於受親朋照顧的位置,古訓拿人的手軟這句話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長期受人恩惠的人是挺不直腰板的,但現實如此,所以她本身是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綜合體。再說我自己和母親對我的影響。我和母親兩人住在一起,從小到大,長年累月,周圍的親朋好友對我都是提醒和告誡:以後一定要對媽媽好,要孝順媽媽,不然沒有良心!對男方的口誅筆伐就如同大家想象的一樣,不贅述。對我的輿論約束是長期存在的,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習慣:我不能反嘴,不能彆扭,要順從,不然就“沒良心”對不起媽媽。所以我小時通常很乖,自知家境不寬裕,基本上不會主動要求大人買東西給我,在內不敢反嘴,在外不敢調皮搗蛋,不和那些“壞孩子”玩,男生一般也不喜歡和我玩,和我玩的一般是女孩子或者所謂的“娘娘腔”,因為他們一般沒有攻擊性,不會欺負我,這樣我還能得到周圍人的讚賞“媽媽養了個乖孩子”,我不會去主動認識新朋友,不太敢舉手回答問題,上課如果想大便一定會盡量憋到下課才衝到廁所因為怕老師(其實老師並不兇),被其他孩子欺負就會告老師不敢反抗,我明白自己沒有父親替我撐腰,就選擇妥協退讓,我把重心放在功課上,成績不錯就能讓媽媽有面子。長期缺失父親的影響,也缺乏男性親屬作為彌補,我逐漸有了“人妖”“娘娘腔”的外號,後來讀到小學高年級,長期被同學辱罵,有次放學後被班上一群小霸王截住狠狠地打了一頓,理由是“早就看我不順眼”,他們離開之前,其中為首的在地上抄起一塊很大的碎玻璃指著我說:“打得就是你這個死人妖,要是敢告狀就砍死你”,當時我孤獨無助,莫名驚恐,回家不敢告訴母親,內心氣憤又害怕,並不認為母親會為自己出頭打回去,第二天還要繼續上學,不敢去又不得不去,我當時想找個辦法殺掉那些欺負我的人,腦海裡想象了各種折磨和殺掉他們的想法,特別是那個為首的,顯然最終並沒有付諸行動,被罵的生活第二天繼續。小時候家裡親戚說我“妖里妖氣,沒有個男孩子的樣”,臉上淨是鄙夷,我媽臉上無光,也不好說什麼,只能跟著訓斥我“改好”,這個時候唯一能拿出來說說的好成績也沒有人在意了,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說教的人覺得這是“為了我好,不然以後會出去被別人罵”。而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家境好,父母性格開朗,他天生嘴甜大方受大眾寵愛,同在一個家族,自然被拿來當成標杆和我比較,看到差距卻無法趕上,我年少不知緣由,以為是錯在自己。多年後,偶爾回聊起這段不美好的回憶,我媽只說“以前妖里妖氣的,還好現在改過來了”,卻並沒有表示對我當時處境的同情。我自卑的種子,應該就是那時候種下來的吧。童年時朋友少,從不帶進家門,也從不去別人家玩,做客只是母親帶著我,事先叮囑要聽話不能亂坐亂翻要老老實實做好,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主要的興趣就是畫畫和看書,不出門,孤僻不合群,不喜交談尤其是和生人。我現在同樣不太願意主動認識新朋友,總是等著別人先開口,長年想方設法逃各種聚會,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如果聚會有陌生人會覺得不自在,如果一個熟人也沒有就沉默要麼玩手機要麼尷尬地坐在一邊努力降低存在感,不希望別人聊天扯上自己,平時也難得主動聯繫老朋友,只是逢年過節偶爾發個信息,遇到麻煩事事先努力自己搞定,儘量不找熟人幫忙,對別人的生活也不關心,一般不主動出手幫忙,怕社交,從小獨慣了,比較冷漠,只有寥寥幾個知心的朋友,但沒有兄弟,沒有死黨,不會為別人兩肋插刀拼命,覺得一個人待著也挺好。母親除了上班,不打牌,就待在家看電視,偶爾打打毛衣,沒有太多興趣愛好,她不善社交,認為社交是件麻煩事,她的朋友用巴掌數得過來,不喜歡單位裡那些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不喜歡巴結討好領導,不喜歡陽奉陰違的勢力眼,她沒有野心,沒有功利心,不善言辭,沒有過人的長處和無出其右的能力,所以她在單位只是一個拿規定工資的底層員工而已,註定了不受領導待見,也無力改變錢少的現狀,更不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底層的小人物永遠是唄剝削被欺壓的,如果在單位受了氣,回到家,母親滿腹牢騷除了我沒有別人可說,她對體制的不滿,對不公的埋怨,對自私領導的怨氣,一部分自己嚥下去,一部分就進了幼年我的耳朵,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我們家依然是在溫飽線上下游走。這為我今後對社會事件持相對不滿態度和看事情更關注陰暗面埋下了伏筆。在鄉下小學畢業後,進城上中學,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兩代人的矛盾很常見,我性格同樣倔強,不低頭,因為一些小事或者一句氣話就爆發戰爭,戰爭是頻繁的,流程是固定的:導火索引爆——兩人互相生氣矛盾升級——打冷戰互不妥協——持續數天——家中來客不得不我先開始說話or母親找親戚哭訴抱怨我太叛逆令人寒心搬來救兵——救兵上門最後以我妥協認錯告終。母親絕不會首先示好,絕不會先緩和氣氛,必須想辦法要我低頭,這樣週而復始。母親在工作上不能強勢壓人,在家族裡同樣也做不到,唯一能壓得住的就是我,我成為冷戰的常客,使我直接深刻感受到冷戰的殺傷性,我不知道其他處理矛盾的方式,冷戰是從小耳濡目染的天然而成的,日常處理和朋友同學的矛盾中我自然就用上了,在和別人的冷戰中,我變成了我母親,別人變成了我,雖然兒子可以每次給母親認錯可以被施壓,可是別人不會給我認錯,更不會拉下臉討好我,我繼承來偏執的自尊,卻派不上用場,反而成為人際關係的障礙。在家族中難免會產生大大小小的矛盾,面對幫助過我們的親戚,母親的態度一直是隱忍和退讓,即使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有的家大業大的親戚有時會認為“我這麼做是為你們好”而強勢介入我們的生活,母親依然是陪著笑,表面全盤收下,我最年輕氣盛的時候,覺得母親這麼做太軟,自作聰明地和長輩頂過嘴,爭執過,結果當然是以我道歉告終。我和母親一直是在某種壓抑和自卑中生活過來的,這可能是導致我“有脾氣先忍,一發怒就沒人壓得住”的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母親是急性子,習慣事先安排好事情再下手處理,她認為自己的安排是最恰當的,不可以更改,如果我們合作做事,她會一定要求我按她說的做,如果我擅自打亂了她的計劃導致計劃泡湯,或者指出她做法的不足時語氣不耐煩,或者心裡有不滿讓她察覺,她會立刻變臉發脾氣,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消解的,一旦發火,她自動切斷一切和解的可能性,把話說絕,拒絕我參與接下來的事情,執意自己獨自完成目標,而不管是不是符合實際,同時還責怪我“做事不行”,說氣話“以後再也不會拜託我做任何事”,接下來開啟冷戰程序,繼續重複歷史。我現在回想起來不可理喻,很多事不值得動肝火,很多時候母親並沒有考慮得更周全,為了賭氣做了很多沒必要的犧牲和內耗。我耳濡目染中把這類缺陷繼承下來,在大學時負責安排班級或社團的活動需要和人打交道時,缺陷就立刻爆出來,我和母親一樣,心急缺少耐心,會因為起初設定的目標被打亂或對方的做法不合心意而首選發火,我會苛責和指責對方而不是寬容後想其他辦法曲線彌補,做人缺乏寬容和理解,短視,做事死板不變通,只看重個人感受上的勝利,糾結於表面上的尊嚴,沒有大局觀。家中沒有成年男人,母親做事尤其謹小慎微,害怕多疑,每天睡前必須檢查門窗是否反鎖好,她擔心我出事,於是採取馴養,乾脆杜絕我調皮搗蛋闖禍的可能,我性格溫順服從、缺乏安全感也是從幼時定下來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你小時候父母怎麼對你,你長大後,就用同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你長大後,就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你的親密的人。
也就是說你父母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了戀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們一樣的人。心理學把這個規律叫做“向攻擊者認同”,也就是成為當年傷害你的人。我母親的缺陷繼承於她的父母和生活環境,我則繼續將其中一些缺陷繼承下去,成人以後,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性格缺陷,它們有的不是與生俱來卻被刻進了骨子裡,反思之餘想徹底改變卻深感無能為力,我母親雖意識到某些問題曾說過“你以後性格不要像我,在社會上會吃不開”,但現實是我很清楚這些缺陷,卻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複製他們,不由人的意志而改變。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部分缺陷有所改善,但隨著和社會融入得越深,各種衝突暴露得越明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微看九點半


影響很大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帶給孩子對世界認知啟蒙的一定是父母。父母在其成長和陪伴中擔任著不可替換的重要角色,父母能帶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呢?積極地生活態度?消極的厭世情緒?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導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

如果父母不參與孩子的成長,那麼孩子會在叛逆期可能會走彎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會在經事之後,開始產生對比心理,對其他孩子有父母相伴的嫉妒,也會對自己沒有父母相伴的自卑。會導致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產生自卑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當然,如果孩子自制力強,也許在其他方面有不一樣的發展。

比如,在自學能力,自理能力,控制力也會有不一樣的進步。

任何事情,都會有利弊,就看給孩子的掌握能力了。





蘑菇生活體驗館


我是男生,九零後第一批人,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不佳,出生後父母離異,甩掉大小兩個包袱後父親從此就主動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掉,去追尋自己的真愛了,至於現在他是死是活,我並不知道也毫不關心——誰會關心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呢?

不想從道德角度討論,二十多年,聽得最多的就是對男方在道德上的譴責,與題目無關,所以不表。

先說母親的背景。

童年時是長女,上面有兄,下面有妹,她排在中間,自然被外婆作為主要勞動者,那個年代並沒有什麼教育方式可言,外公是上過戰場的軍人,作風嚴格,外婆是性格倔強要強的工人,勞碌一生,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並沒有溫言細語風格的鼓勵,子女做的好沒有一句誇讚,做的不好就是嚴厲的打罵,典型的中國式教育,母親作為長女必須承擔起大部分家務,母親從小就攬下一大家子的家務,看著其餘兄妹出門玩耍自由自在,她心中自然不滿,得不到宣洩,外婆寡言少語,家務事上母親是她的主要助手,對母親要求格外嚴格,長年累月,母親形成了特別倔強的性格,有怨氣藏於深處,絕對不表露於明面,寧願受罪也絕不低頭示弱,一旦忍耐過極限就以冷戰形式爆發,老死不相往來。

年輕時遭遇男方背叛,男方堅持離婚堅決放棄撫養權,母親一人養一子,至今未再婚,多年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

雖然母親性格最大特點是自尊心強,內心強勢,但是命運並未給予她格外的眷顧,經濟條件弱勢,她收入比較低,遇人不淑,至今未再婚,一人養孩子捉襟見肘,在整個大家族中一直處於受親朋照顧的位置,古訓拿人的手軟這句話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長期受人恩惠的人是挺不直腰板的,但現實如此,所以她本身是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綜合體。

再說我自己和母親對我的影響。

我和母親兩人住在一起,從小到大,長年累月,周圍的親朋好友對我都是提醒和告誡:以後一定要對媽媽好,要孝順媽媽,不然沒有良心!對男方的口誅筆伐就如同大家想象的一樣,不贅述。

對我的輿論約束是長期存在的,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習慣:我不能反嘴,不能彆扭,要順從,不然就“沒良心”對不起媽媽。所以我小時通常很乖,自知家境不寬裕,基本上不會主動要求大人買東西給我,在內不敢反嘴,在外不敢調皮搗蛋,不和那些“壞孩子”玩,男生一般也不喜歡和我玩,和我玩的一般是女孩子或者所謂的“娘娘腔”,因為他們一般沒有攻擊性,不會欺負我,這樣我還能得到周圍人的讚賞“媽媽養了個乖孩子”,我不會去主動認識新朋友,不太敢舉手回答問題,上課如果想大便一定會盡量憋到下課才衝到廁所因為怕老師(其實老師並不兇),被其他孩子欺負就會告老師不敢反抗,我明白自己沒有父親替我撐腰,就選擇妥協退讓,我把重心放在功課上,成績不錯就能讓媽媽有面子。長期缺失父親的影響,也缺乏男性親屬作為彌補,我逐漸有了“人妖”“娘娘腔”的外號,後來讀到小學高年級,長期被同學辱罵,有次放學後被班上一群小霸王截住狠狠地打了一頓,理由是“早就看我不順眼”,他們離開之前,其中為首的在地上抄起一塊很大的碎玻璃指著我說:“打得就是你這個死人妖,要是敢告狀就砍死你”,當時我孤獨無助,莫名驚恐,回家不敢告訴母親,內心氣憤又害怕,並不認為母親會為自己出頭打回去,第二天還要繼續上學,不敢去又不得不去,我當時想找個辦法殺掉那些欺負我的人,腦海裡想象了各種折磨和殺掉他們的想法,特別是那個為首的,顯然最終並沒有付諸行動,被罵的生活第二天繼續。小時候家裡親戚說我“妖里妖氣,沒有個男孩子的樣”,臉上淨是鄙夷,我媽臉上無光,也不好說什麼,只能跟著訓斥我“改好”,這個時候唯一能拿出來說說的好成績也沒有人在意了,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說教的人覺得這是“為了我好,不然以後會出去被別人罵”。而有個親戚家的孩子,家境好,父母性格開朗,他天生嘴甜大方受大眾寵愛,同在一個家族,自然被拿來當成標杆和我比較,看到差距卻無法趕上,我年少不知緣由,以為是錯在自己。多年後,偶爾回聊起這段不美好的回憶,我媽只說“以前妖里妖氣的,還好現在改過來了”,卻並沒有表示對我當時處境的同情。我自卑的種子,應該就是那時候種下來的吧。

童年時朋友少,從不帶進家門,也從不去別人家玩,做客只是母親帶著我,事先叮囑要聽話不能亂坐亂翻要老老實實做好,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主要的興趣就是畫畫和看書,不出門,孤僻不合群,不喜交談尤其是和生人。我現在同樣不太願意主動認識新朋友,總是等著別人先開口,長年想方設法逃各種聚會,不願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如果聚會有陌生人會覺得不自在,如果一個熟人也沒有就沉默要麼玩手機要麼尷尬地坐在一邊努力降低存在感,不希望別人聊天扯上自己,平時也難得主動聯繫老朋友,只是逢年過節偶爾發個信息,遇到麻煩事事先努力自己搞定,儘量不找熟人幫忙,對別人的生活也不關心,一般不主動出手幫忙,怕社交,從小獨慣了,比較冷漠,只有寥寥幾個知心的朋友,但沒有兄弟,沒有死黨,不會為別人兩肋插刀拼命,覺得一個人待著也挺好。

母親除了上班,不打牌,就待在家看電視,偶爾打打毛衣,沒有太多興趣愛好,她不善社交,認為社交是件麻煩事,她的朋友用巴掌數得過來,不喜歡單位裡那些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不喜歡巴結討好領導,不喜歡陽奉陰違的勢力眼,她沒有野心,沒有功利心,不善言辭,沒有過人的長處和無出其右的能力,所以她在單位只是一個拿規定工資的底層員工而已,註定了不受領導待見,也無力改變錢少的現狀,更不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底層的小人物永遠是唄剝削被欺壓的,如果在單位受了氣,回到家,母親滿腹牢騷除了我沒有別人可說,她對體制的不滿,對不公的埋怨,對自私領導的怨氣,一部分自己嚥下去,一部分就進了幼年我的耳朵,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我們家依然是在溫飽線上下游走。這為我今後對社會事件持相對不滿態度和看事情更關注陰暗面埋下了伏筆。

在鄉下小學畢業後,進城上中學,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兩代人的矛盾很常見,我性格同樣倔強,不低頭,因為一些小事或者一句氣話就爆發戰爭,戰爭是頻繁的,流程是固定的:導火索引爆——兩人互相生氣矛盾升級——打冷戰互不妥協——持續數天——家中來客不得不我先開始說話or母親找親戚哭訴抱怨我太叛逆令人寒心搬來救兵——救兵上門最後以我妥協認錯告終。母親絕不會首先示好,絕不會先緩和氣氛,必須想辦法要我低頭,這樣週而復始。母親在工作上不能強勢壓人,在家族裡同樣也做不到,唯一能壓得住的就是我,我成為冷戰的常客,使我直接深刻感受到冷戰的殺傷性,我不知道其他處理矛盾的方式,冷戰是從小耳濡目染的天然而成的,日常處理和朋友同學的矛盾中我自然就用上了,在和別人的冷戰中,我變成了我母親,別人變成了我,雖然兒子可以每次給母親認錯可以被施壓,可是別人不會給我認錯,更不會拉下臉討好我,我繼承來偏執的自尊,卻派不上用場,反而成為人際關係的障礙。

在家族中難免會產生大大小小的矛盾,面對幫助過我們的親戚,母親的態度一直是隱忍和退讓,即使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有的家大業大的親戚有時會認為“我這麼做是為你們好”而強勢介入我們的生活,母親依然是陪著笑,表面全盤收下,我最年輕氣盛的時候,覺得母親這麼做太軟,自作聰明地和長輩頂過嘴,爭執過,結果當然是以我道歉告終。我和母親一直是在某種壓抑和自卑中生活過來的,這可能是導致我“有脾氣先忍,一發怒就沒人壓得住”的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母親是急性子,習慣事先安排好事情再下手處理,她認為自己的安排是最恰當的,不可以更改,如果我們合作做事,她會一定要求我按她說的做,如果我擅自打亂了她的計劃導致計劃泡湯,或者指出她做法的不足時語氣不耐煩,或者心裡有不滿讓她察覺,她會立刻變臉發脾氣,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消解的,一旦發火,她自動切斷一切和解的可能性,把話說絕,拒絕我參與接下來的事情,執意自己獨自完成目標,而不管是不是符合實際,同時還責怪我“做事不行”,說氣話“以後再也不會拜託我做任何事”,接下來開啟冷戰程序,繼續重複歷史。我現在回想起來不可理喻,很多事不值得動肝火,很多時候母親並沒有考慮得更周全,為了賭氣做了很多沒必要的犧牲和內耗。我耳濡目染中把這類缺陷繼承下來,在大學時負責安排班級或社團的活動需要和人打交道時,缺陷就立刻爆出來,我和母親一樣,心急缺少耐心,會因為起初設定的目標被打亂或對方的做法不合心意而首選發火,我會苛責和指責對方而不是寬容後想其他辦法曲線彌補,做人缺乏寬容和理解,短視,做事死板不變通,只看重個人感受上的勝利,糾結於表面上的尊嚴,沒有大局觀。

家中沒有成年男人,母親做事尤其謹小慎微,害怕多疑,每天睡前必須檢查門窗是否反鎖好,她擔心我出事,於是採取馴養,乾脆杜絕我調皮搗蛋闖禍的可能,我性格溫順服從、缺乏安全感也是從幼時定下來的。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你小時候父母怎麼對你,你長大後,就用同同樣的方式對自己,你長大後,就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你的親密的人。也就是說你父母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了戀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們一樣的人。心理學把這個規律叫做“向攻擊者認同”,也就是成為當年傷害你的人。我母親的缺陷繼承於她的父母和生活環境,我則繼續將其中一些缺陷繼承下去,成人以後,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性格缺陷,它們有的不是與生俱來卻被刻進了骨子裡,反思之餘想徹底改變卻深感無能為力,我母親雖意識到某些問題曾說過“你以後性格不要像我,在社會上會吃不開”,但現實是我很清楚這些缺陷,卻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複製他們,不由人的意志而改變。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部分缺陷有所改善,但隨著和社會融入得越深,各種衝突暴露得越明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伍六七傳媒


影響非常大,首先,孩子不如同齡人自信,大環境中沒有安全感,不夠大膽,性格上的問題對孩子今後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觀察我們身旁,但凡有些小成就的人,有個共性,不管是自負也好,自信也罷,不怯,膽大,畢竟佔了上風。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了什麼?知識?錯了,知識大部分是老師和學校給予她的,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影響,所謂的情商,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環境,這個環境,除了學校,更多的是父母給予的。希望可以幫到你!我是一個媽媽,正在參與孩子成長!


你比想象的更強大


有一首兒歌唱道,世間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歌詞雖然說的是母親,但也包含著父親。嬰兒為什麼會依偎母親,他(她)不僅僅是為了吃奶,而是依偎在母親的懷胞裡,才會有安全感。從嬰兒到幼兒,父母的呵護照顧,親歷親為,不僅加深了父母子女之間的血緣親情關係,給孩子家的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更使孩子感受到家長保護的安全,內心才不會感到孤獨和不安。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不誇張地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因此,父母品行高,家風好的家庭,孩子一般情況下,也都懂禮貌,情商高,心理問題少,極少有違法犯罪現象。反之,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或者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等,由於父母沒有履行自己的監護義務,不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導致孩子和父母產生隔閡,甚至產生抑鬱、焦慮不安等心理陰影,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個別的甚至自殺或殺人。這些,都不是我們每個家長希望看到的。因此,每一個做父母的,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儘量陪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陪孩子長大,孩子陪父母變老。願中華傳統美德一尊老愛幼落到實處。


李梅6613


影響蠻大的,內向,孤僻,叛逆,關係慢慢變淡和父母之間沒什麼感情,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所以說,不管自己有多忙,都要多抽空陪陪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導師!


獨賞煙花笑


舉個例子,我兒子十個月,從八個月開始跟外婆睡覺(因為爸媽要上班,媽媽剛換工作),現在晚上不是外婆不睡覺了。更不用說未來的性格培養,學習,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處理問題的習慣等等了。


頓頓來啦啦啦


影響是肯定有的。首先一點就是孩子不好管教。因為你沒有參與過他的成長。當你想管教他的時候他很難聽你的話。你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與它磨合。父母管教過的孩子多少還是比較好約束的,長輩帶大的孩子,中間有著隔輩的溺愛!等父母想管教的時候是很難挺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