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警务室是公安机关最前沿的阵地。自2016年以来,永宁县公安局高度重视社区警务建设工作,统筹全县66个行政村22个城镇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88万余元建成并运行了10个标准化警务室。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8月,闽宁镇派出所在县局大力支持下积极筹建闽宁镇原隆村警务室,着力打造服务型、调解型、防范型、文化型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警务室。自原隆村社区警务室筹备建设起,永宁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把创新当成重点,推进社区警务机制改革,有力促进了原隆村社区警务的建设工作。永宁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郑振杰曾多次带领县局各部门负责人深入闽宁镇派出所调研督导社区警务工作,对原隆村警务室的建设进行现场指导。

闽宁镇位于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南部,是一个新建的移民乡镇,区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闽宁镇原隆村位于闽宁镇区以北,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

原隆村作为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在册人口达10578人,由于人口数量大,村内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企业6家、内部单位1家、市场1个、宾馆1个、酒吧KTV1家,加油站1家,主要特点为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口流动性大,重点场所较多,辖区45岁以上人员有百分之八十来自移民安置,法律意识较为缺失且法制意识淡薄,给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原隆村社区警务室的建设,不仅是闽宁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百姓的迫切愿望,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形式。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年关刚过,永宁县公安局政委曾晓隆带领装备保障室苏如才主任至原隆村调研社区警务室建设,要求结合原隆村的实际和特色,在警务室装修时融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爱民、拥民、为人民服的元素,配齐办公物品,配备必要生活用品,确保民警、辅警能安心工作。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曾晓隆政委五次带领县局各部门负责人至原隆村调研原隆村社区警务室建设工作,详细询问了原隆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列举实际案例,剖析社区警务工作的本质和工作方法。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闽宁镇派出所所长马鸿喜、教导员翁宁、社区民警姜海波深入原隆村,详细了解原隆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家庭情况等信息,与村干部沟通警务室建设的选址事宜,经过全面调查最终选定警务室地址,并上报县局党委,取得了县局党委的大力支持。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闽宁镇派出所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工作要求,创造性的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力求打造无毒社区、零发案社区,以“换位思考赢民情、靠前服务赢民心、执法为民赢民意”的“三赢”措施助推社区警务工作。 原隆村警务室建成后,闽宁镇派出所选派经验丰富的民警姜海波担任社区民警,迅速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其它两个警务室也相继建成,各项社区警务工作有序展开。

明确职责,树立正确理念

(一)更新观念,亲情服务促和谐

社区警务工作最根本的就是为民服务,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坚持亲情服务群众,倾情工作、真情帮困、热情为民、温情管理,对提高社区管理和防范效能、改善警民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有非常良好的效果。社区警务工作做得好,就在于把社区群众当亲人。

民警走进社区,就是要识百家门,认百家人,办百家事。“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面对群众更要有诚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唯有如此,群众才能与我们结交朋友。”社区民警姜海波经常这样对身边的同事说,他努力将自己与社区群众融成一体,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任职社区民警以来,姜海波坚持走村入户,在完成“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积极了解辖区居民的生活情况。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姜海波了解到原隆村有行动不便、智力障碍的村民,由于无法自行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而长期无法办理低保等手续,姜海波便向闽宁所负责户籍工作的领导汇报了此事,经过领导的批准,姜海波主动为这部分群众上门办证、上门送证,把方便直接送到群众家中,获得帮助的群众对姜海波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二)贴近群众,获得群众信任感

开展社区警务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意识到入户调查是上门为群众服务、排忧解难的。自原隆村警务室筹建以来,在县局领导的支持下,全所民警、协勤的共同努力总结了“五步工作法”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即“开门见山法,分类入户法,以点拓展法,以人为本法,重点布建法”,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同时,正确处理了与群众、村“两委”、村干部、综治员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敢于探索,在理论上勇于创新,日常工作更贴近群众,获得群众的信任感,更好的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工作。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重点,推动机制落实

(一)抓住关键问题,实有人口管理出新招

做好社区警务管理,要抓好实有人口的管理,尤其是要在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上拿出新的办法、新的招数。对重点人口管理采取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一方面对一些主观恶性较强,屡教不改的重点人员采取由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盯死看牢,灵通信息,发现有违法犯罪线索的和不稳定的迹象及时进行查证,随时汇报,及早处置。同时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一些愿意改过自新、不再危害社会的人员,对其伸出援助之手,实施人性化帮扶,协调各方力量,有效解决其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防止因生活所迫重新犯罪和发生过激行为。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关注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排解在萌芽中

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往往是源于前期的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为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社区民警在入户走访时积极收集各类信息,有效将各类矛盾及时掌控,并最终排解在萌芽中,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织密治安防控网,构建坚实平安防线

为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民警姜海波不断思考,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1+X+N”社区警务机制,组建起了一支“红袖章”巡防队伍,通过开展红袖章”巡防活动,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矛盾化解工作,从后知后觉到迅速平息;救援救助工作,从单线出警到群策群力;治安防控工作,从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警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