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鍾靈毓秀的文化古城

精神永續的紅色聖地

宜居宜業的北方水鄉

面向未來的活力商都

······

大美新臨沂!

是讓每一位臨沂人都自豪的存在!

 也吸引了36家中央媒體的千里探尋、競相報道…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進一步展示大美新臨沂形象,7月10日,市委宣傳部和中國記協組織開展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聯合採訪團“走進沂蒙”活動。

採訪團將利用5天時間

集中聚焦臨沂

第四天(7月13日)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採訪團到費縣開展“三同”教育開班儀式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採訪團到費縣開展“三同”教育

 費縣“三同”教育基地是按照費縣縣委的要求,在市縣組織部的指導關心下於2013年重點打造的一處黨員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教育基地,與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一起成為開展黨員幹部黨性教育的場所。大田莊鄉有2個村,分別是周家莊和五聖堂,自2014年起,通過不斷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對基地農戶進行專業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和接待質量,現已能同時接待200多人接受三同教育。基地自開辦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級組織的教育培訓活動300多批1萬餘人次。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接待了三同教育15批學員近500餘人。通過開展三同教育,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拉近了幹部和群眾的距離,實現了學員受教育、田莊促發展、群眾得實惠的三者有效結合,受到各級領導和學員的一致好評。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採訪團重走大青山突圍路線,親身感受那段冰與火的歲月

近年來,費縣深入挖掘和整合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重點打造了“實地、實景、實情”的“重走突圍路”體驗式教學。“重走突圍路”圍繞南澇坑會議、李行溝突圍、南北陡山阻擊戰等戰鬥舊址進行重點打造,將黨性教育融入到現場體驗中,根據不同的路段合理編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教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行軍競賽、分組突圍、談感悟、唱紅歌等體驗式教學內容。學員普遍反映,通過“重走突圍路”,增強了對“大青山勝利突圍戰”全過程的瞭解,觸動心靈和靈魂,加深了對革命前輩不畏強暴、捨生忘死、顧全大局、英勇抗戰、無私奉獻精神的感悟,受到了深刻的黨性教育。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採訪團參觀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

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是費縣縣委、縣政府依託“大青山勝利突圍戰遺址”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群眾工作基礎,藉助省委組織部在臨沂建設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這一有利時機,高點定位、錯位發展,高標準打造的一處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基地位於費縣薛莊鎮駐地北11公里處,佔地200餘畝,累計總投資7000多萬元,由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抗大碑林、紀念亭、烈士墓區及綜合報告廳等部分組成,是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之一,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2015年11月23日,被國防大學命名為傳承抗大精神教育基地,2016年9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36家中央各大新聞媒體聚焦臨沂,五天時間將看哪些地方?(四)

▲採訪團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採訪調研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沂蒙山小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1999年,費縣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