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厘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不知道你第一款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是什麼?

小 Z 的是 Nexus 5,一款 4 年前的手機,在當時算是較早一批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

無線充電看似是近幾年出來的技術,尤其是在 iPhone 8、iPhone X 支持之後,被更多人所熟知。但其實,無線充電技術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

尼古拉·特斯拉的實驗

早在 1890 年,天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就已經完成了無線輸電的實驗。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十年後,特斯拉準備在紐約長島興建一座高達 187 英尺的鐵塔,塔頂頂著一個直徑 68 英尺的半球。特斯拉的想法是,通過塔頂的諧振變壓器來產生超高電壓,從而讓空氣在高壓作用下電離成為導體,在輸電端與用電端之間形成人造閃電,從而實現電能輸送。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不過,最終塔還沒建成,特斯拉卻因為其他事情先破產了。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特斯拉擁有交流電的專利權,在當時每生產一匹交流電就必須向特斯拉繳納 1 美元專利費。在強大的利益驅動下,當時一股財團勢力要挾特斯拉放棄此項專利權,並意圖獨佔牟利。在財團的要挾之下,特斯拉毅然決定放棄交流電的專利權,並撕毀了專利協議,將交流電專利永久性公開。

將專利公開之後,特斯拉非常窮困,陷入困境,公司也隨之破產,全球無線輸電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雖然特斯拉沒成功,但無線充電的概念卻從此深入人心。

2007 年,MIT 研究了一種不明覺厲的遠程充電技術 WiTricity,利用高頻磁共振原理,輸電端與用電端的共振頻率相同,因此可以實現遠距離的能量輸送。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在 TED 講臺上,研究人員無需任何線纜,就可以在 2 米之外給 60W 的燈泡供電,甚至還可以給初代 iPhone 充電——不過無線供電裝置大得嚇人,還要給 iPhone 裝個底座。

現在,10 年過去了,無線充電已經成為旗艦手機的標配,連 iPhone 8、iPhone X 也加入了這個陣營。

無線充電,太方便啦

不得不說,無線充電對懶人來說真的很方便,回到家裡,懶懶的把手機搭在充電器上就萬事大吉了,根本不需要找插頭,數據線等等一系列動作,也不再需要頻繁插入、拔出手機,減少數據線和接口之間的磨損。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如果家裡有多臺裝備要充電,你會加倍地發現無線充電的方便。比如手機、智能手錶、耳機......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將他們全部放到充電面板上即可。如果同事或者室友需要充電,也可以直接往充電板上一放,用戶無需拔下自己的 iPhone。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目前市場上無線充電有三大標準:Qi、PMA 和 A4WP。其中,Qi 應用最為廣泛,是大部分無線手機都使用的標準,即便是喜歡特立獨行的蘋果也不例外。

Qi 無線充電系統由基站和移動設備組成,基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充電底座,移動設備是手機,充電底座上的磁感應線圈將電能轉化為電磁波,手機背殼上的磁感應線圈再將電磁波轉化為電能為電池充電。

現在的 Qi 無線充電板除了能夠無線充電之外,還支持 QC 無線快速充電,比如 MOMAX 的 Q.Pad 無線快速充電器。如果你的手機支持 QC 快充標準,那麼就可以把手機搭在 Q.Pad 充電器上實現無線、快速充電。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就目前來說,像 MOMAX 這樣的充電器已經大大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便捷的無線充電,比如遠距離充電,也就是說,充電的時候不需要將裝備放到充電板上。

無線充電的下一步......

國外 Pi 公司正在開發一款名為 Pi Charger 的設備,它是一個錐形的桌面裝備,可以在方圓大約 30 釐米的範圍內給多臺設備充電,手機離 Pi Charger 越近,充電速度越快。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Pi Charger 採用了無線充電標準 Qi 的共振感應底層技術,再加上特殊的波束形成算法,讓它可以在任意方向對多個設備進行充電,比如同時給 5 臺設備(4 臺手機和 1 臺平板)充電毫無壓力。

我服這個充電器!隔空 30 釐米充電無壓力,真正無線

看起來是不是特別靈活,特別方便?彆著急,未來還有更讓人驚豔的充電方式,無線充電距離更廣,你一走進屋子,手機自動充電,就像連接 Wi-Fi 一樣,想想都有點小激動。

不過,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是先用zFrontier裝備前線的 MOMAX Q.Pad 無線快速充電器吧,售價 79 元,部分支持型號如下:

蘋果: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

三星:Galaxy S8、Galaxy S7、Galaxy S6、Galaxy Note 8、Galaxy Note 7、Galaxy Note 5 等

谷歌:Pixel 2 XL、Pixel 2、Pixel、Nexus 5、Nexus 6、Nexus 6p 等

索尼:Xperia Z3 l55t、Xperia Z3 L55u、Xperia Z4v 等

HTC:Droid DNA(美版)、One Mini2、HTC 8X(美版)、Incredible 4G lTE/Butterfly(美版)、One mini2 等

LG:G2(美版)、G3(美版)、G pro 等

MOTO:Droid 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