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古代有本书上说北斗是一个勺,一个勺柄。它那个北斗的柄如果指向东面的话,就是春天;如果北斗的柄指向南面的时候,是夏天;然后北斗的柄指向西面的时候,它其实是秋天;北斗的柄指向北面的时候,是冬天。这样就是用天象来表达时间的关系。

海坛郭公松台积谷这四座山,组成了一个斗门,四座山是四方形的斗门,华盖是正斗口,在斗门的口上。那么城外是四座山,四座山里包括巽山也就是巽吉黄土仁王,这三座山组成了斗柄,就是天象北斗七星的斗柄,那么灵官呢是一个辅星,辅在斗柄边上,九座山形成一个北斗七星这么一个形状,所以叫斗城。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这一独特的“斗城”格局,突出体现了温州城“尚象制器”、取法天象的营建理念。

海坛山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海坛山位于古城东北端,海拔高度32.5米,东面是护城河,北面是瓯江,南面紧靠华盖山。温州在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温州不但每年“数有台风,民苦之”,而且还多次发生过地震、海啸、水溢、龙卷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据传,古时候的瓯江要比现在的瓯江宽阔得多,明代永嘉瓯北的马岙、珠岙和瓯海的三垟一带,还是被江水覆盖。在海坛山入口处伫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杨府庙,就在杨府庙旁边,一块被铁栏保护的碑文揭开这段遥远的历史故事。杨府爷本名杨精义,出生在瑞安市陶山镇,1855年因激励乐清县城百姓和西乡村民一齐将叛乱分子赶出乐清县城,其戡乱事迹广为流传。温州自古沿海,渔民众多,后来“杨府爷信俗”发展成为温州沿海地区的典型民间代表信俗,乃至对整个浙南地区海洋文化信仰带来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仅次于福建地区妈祖文化。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提到海坛山,我们总绕不开“东瓯大厦十三层”。这座依山而建的建筑物在现代人眼里微不足道,可是在八十年代,却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凭借总高度53米、共13层的规模不仅成为当时温州第一高楼,还成为省内第一高楼,更引进了温州第一座高楼电梯。翻阅历史资料,原来在东瓯大厦问世之前,温州最早的高楼是1962年建立地址位于信河街上的四层高邮电大楼。东瓯大厦投入使用后不久,位于人民路信河街交叉口65米高的温州大厦刷新了最高记录。如今位于市区大南路的世贸中心大厦总高度343米、共68层,是温州地区的新地标。

松台山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这首耳熟能详的温州童谣讲的就是松台山。

历史上的松台山,是英雄的山,悲壮的山。

据资料记载,1940年11月,日寇轰炸温州城区时,炸了松台山脚“停放在清明崇仁社、同仁社等处的三百多具棺材”。 整个抗日战争中,温州军民誓死御敌。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永(嘉)乐(清)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国军第88军所属暂编33师、新编21师在温州城区及各县抗击日军的三次入侵,特别是在温州西郊景山主峰莲花芯一带多次与日军展开激战,前后伤亡数千人。 事后,国民党地方政府与33师各拨经费,在松台山最高处建立“陆军暂编三十三师暨地方团队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后因无人保护修缮,日晒雨淋,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逐渐坍塌、拆除。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山上的净光塔始建于唐元和中期,唐禅宗大师宿觉于光天二年坐化,故又称之为真身舍利塔;唐僖宗时赐塔名为“净光”。1999年,温州政府决定在松台山原址重建净光塔。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华盖山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华盖山又名资福山,位于城东偏南,海拔56.8米,九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巅旧有华盖楼,后改建为亭,易名大观亭。山腰有资福寺,原为北宋道士林灵素所筑之通真庵,在山的南侧,保存一段宋代古城墙遗址。

从山脚登到山顶,发现华盖山拥有7座古亭,它们分别是华盖亭、广望亭、夕照亭、却金亭、大观亭、玉华亭和临望亭,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位于山顶峰的大观亭。大观亭内部构造之缜密,历史文化之悠久深受考古界认可。从大观亭走出来的不仅仅是文人墨客,还有我们温州著名的数学家谷超豪先生。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华盖山古城墙遗址和朔门老街古城墙的存在提供充分可靠的历史证据。古时温州城建有外墙和内墙,抗战期间当时政府下令拆除部分成城墙以便疏散民众,目前华盖山城墙遗址是全市仅存三段城址中的两段,还有一段在海坛山。古城墙见证了厚重的历史,从保卫家乡到拆毁造路再到如今遗址保护,华盖山防空洞也从原有避难功能,如今演变成为市民避暑纳凉和小商品步行街。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郭璞曾有两个预言,一个是斗城可御寇保平安,第二个是一千年后城将开始繁荣兴盛。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传说中的预言在现实中似乎都应验了。

郭公山 :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郭公山位于城市西北部的瓯江之畔,九山中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山峰,整座山海拔17.2米,并不算高。在郭公山入口处的塑像就是传说中温州古城的规划设计师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公的名号很多,是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让后人记得最为深刻的是,他是中国风水学的祖师爷。

郭公山上的浮雕 ,记录的是郭璞登郭公山卜城的故事。而在“郭公亭”两旁亭柱上写有温州书法家何元龙所书的对联:“营城郭璞今何在?守信瓯潮日再来。”柱子背面写着:“九斗应天机郭公妙算;七门循地利白鹿衔花。”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温州后人对郭璞之学识和远见的敬佩。山顶还有有一座颇为壮观的古亭“富览亭”,它与华盖山的“大观亭”、积谷山的“留云亭”并称温州三大名古亭。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历史上对是否真有“郭璞永嘉郡卜城”以事,一直是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温州大学教授蔡克骄认为,这是“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绕不过去的问题”,还是“未解之谜”,希望专家学者慎重对待这一“美丽传说”。根据蔡教授的研究,追溯到唐朝,就有收入温州地方志的诗歌《郭公山》记载:“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州如列宿,北观江水似虬龙。”诗中“昔贤”即指郭璞。“蔡教授说,此诗若不能被证伪,则这一史实或传说在唐代就被认可。”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积谷山:内有积谷,有其不饥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温州市中山公园的南端,有座高38.7米,平面面积1.2万平方米的圆锥形小山丘。山上树木葱茏,古迹众多。

据说东晋太宁元年(323年),郭璞造永嘉郡城时,指着积谷山和太平岭外的卧旗山,曾说过“内有积谷,有其不饥;外有卧旗,虽兵不凶。”

唐代状元、时任温州太守的张又新在《谢池》诗中说:“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尔婵娟一水间。”谢池位于积谷山西麓,附近巉岩壁立,古木盘根错节。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世袭康乐公的谢灵运(385-433年)进而被贬为永嘉郡(今温州)太守。为了纪念谢灵运,后人就将春草池改称为“谢池”。谢池北面的高处,有赤壁亭和一个平坦的“天壁台”。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积谷山原有五代直至民国的摩崖题刻50余处。由于这里地处古城东南,山崖适合题刻,故其摩崖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为温州市区所独有。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飞霞洞最早的摩崖题刻是吴越王钱镠(852-932年)的题字。我们现在尚可看到宋边调(知府)、马导、郑赓、任逵、吴君平等题名,曹观、刘述(知州)、谢泌等题诗。1992年4月,积谷山摩崖题刻被列入温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文物处对尚能辨认的题刻用红颜料涂色。

巽吉山:海门一点巽山小,五百年间出帝王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巽吉山就位于山前街上,原名宸暨山。作为九山之一的巽吉山,在温州古城格局中,位于温州府(原人民广场所在地)的东南方位。假如我们把古城温州府所在的位置作为八卦图的中心,对照八卦图,这座山正好处于温州府的“巽”方位。“巽”这个字代表风,有风调雨顺求吉利的之意。无论经过多少朝代,百姓内心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种质朴的寄托和期待,而通过巽吉山的命名来充分展现这种情怀实在精彩叫绝,管中窥豹,百姓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在巽山公园入口处,一座由花岗岩精心雕琢而成的巨型浮雕,气势磅礴,此处浮雕是为纪念抗清名将郑成功所建。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山顶上的巽山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为六边七层砖塔。由于年久失修,塔身倾斜,于1974年5月19日倒塌,仅存塔基遗址。2004年,重建巽山塔,现复原为六边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底层外边长三米、直径六米,塔高三十五点三五米,塔基为青灰色花岗岩须弥座。塔内中空、有楼梯至顶。塔身白色,出檐和隐出砖柱为灰色,逐层收缩。腰檐下有斗栱,挑角共悬挂着铜铃42个。底层北方有塔门,由此可进塔内。其余各面为方形假窗和假门。每层塔窗和塔门相间布置。塔刹为砖质宝葫芦。塔南有一石碑,上刻《温州重修巽山塔记》。

在地图上你已经找不到它们

黄土山本在山前街附近,遗址“八角井”则是黄土山留下的唯一痕迹。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原黄土山,现为锦春大厦

仁王,又名东屿,1959年建发电厂时,夷为平地,而仁王寺则迁到了发电厂对面。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原仁王山,现为温州东屿发电厂

经过吴桥路的人们,从未发觉加油站马路对面,深藏着温州第九座山

灵宫山。它位于西屿发电厂内,,山顶还有座“安众亭”。

温州那九座山,曾紧密相连

安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