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古代有本書上說北斗是一個勺,一個勺柄。它那個北斗的柄如果指向東面的話,就是春天;如果北斗的柄指向南面的時候,是夏天;然後北斗的柄指向西面的時候,它其實是秋天;北斗的柄指向北面的時候,是冬天。這樣就是用天象來表達時間的關係。

海壇郭公松臺積穀這四座山,組成了一個斗門,四座山是四方形的斗門,華蓋是正鬥口,在斗門的口上。那麼城外是四座山,四座山裡包括巽山也就是巽吉黃土仁王,這三座山組成了斗柄,就是天象北斗七星的斗柄,那麼靈官呢是一個輔星,輔在斗柄邊上,九座山形成一個北斗七星這麼一個形狀,所以叫斗城。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這一獨特的“斗城”格局,突出體現了溫州城“尚象制器”、取法天象的營建理念。

海壇山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海壇山位於古城東北端,海拔高度32.5米,東面是護城河,北面是甌江,南面緊靠華蓋山。溫州在歷史上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溫州不但每年“數有颱風,民苦之”,而且還多次發生過地震、海嘯、水溢、龍捲風等重大自然災害。據傳,古時候的甌江要比現在的甌江寬闊得多,明代永嘉甌北的馬岙、珠岙和甌海的三垟一帶,還是被江水覆蓋。在海壇山入口處佇立著一座年代久遠的楊府廟,就在楊府廟旁邊,一塊被鐵欄保護的碑文揭開這段遙遠的歷史故事。楊府爺本名楊精義,出生在瑞安市陶山鎮,1855年因激勵樂清縣城百姓和西鄉村民一齊將叛亂分子趕出樂清縣城,其戡亂事蹟廣為流傳。溫州自古沿海,漁民眾多,後來“楊府爺信俗”發展成為溫州沿海地區的典型民間代表信俗,乃至對整個浙南地區海洋文化信仰帶來深遠影響,其影響力僅次於福建地區媽祖文化。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提到海壇山,我們總繞不開“東甌大廈十三層”。這座依山而建的建築物在現代人眼裡微不足道,可是在八十年代,卻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憑藉總高度53米、共13層的規模不僅成為當時溫州第一高樓,還成為省內第一高樓,更引進了溫州第一座高樓電梯。翻閱歷史資料,原來在東甌大廈問世之前,溫州最早的高樓是1962年建立地址位於信河街上的四層高郵電大樓。東甌大廈投入使用後不久,位於人民路信河街交叉口65米高的溫州大廈刷新了最高記錄。如今位於市區大南路的世貿中心大廈總高度343米、共68層,是溫州地區的新地標。

松台山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叮叮噹囉來,山腳門外囉來,囉囉來,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囉來,妙果寺裡豬頭鍾……”這首耳熟能詳的溫州童謠講的就是松台山。

歷史上的松台山,是英雄的山,悲壯的山。

據資料記載,1940年11月,日寇轟炸溫州城區時,炸了松台山腳“停放在清明崇仁社、同仁社等處的三百多具棺材”。 整個抗日戰爭中,溫州軍民誓死禦敵。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永(嘉)樂(清)人民抗日自衛遊擊總隊、國軍第88軍所屬暫編33師、新編21師在溫州城區及各縣抗擊日軍的三次入侵,特別是在溫州西郊景山主峰蓮花芯一帶多次與日軍展開激戰,前後傷亡數千人。 事後,國民黨地方政府與33師各撥經費,在松台山最高處建立“陸軍暫編三十三師暨地方團隊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後因無人保護修繕,日曬雨淋,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逐漸坍塌、拆除。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山上的淨光塔始建於唐元和中期,唐禪宗大師宿覺於光天二年坐化,故又稱之為真身舍利塔;唐僖宗時賜塔名為“淨光”。1999年,溫州政府決定在松台山原址重建淨光塔。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華蓋山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華蓋山又名資福山,位於城東偏南,海拔56.8米,九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巔舊有華蓋樓,後改建為亭,易名大觀亭。山腰有資福寺,原為北宋道士林靈素所築之通真庵,在山的南側,保存一段宋代古城牆遺址。

從山腳登到山頂,發現華蓋山擁有7座古亭,它們分別是華蓋亭、廣望亭、夕照亭、卻金亭、大觀亭、玉華亭和臨望亭,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位於山頂峰的大觀亭。大觀亭內部構造之縝密,歷史文化之悠久深受考古界認可。從大觀亭走出來的不僅僅是文人墨客,還有我們溫州著名的數學家谷超豪先生。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華蓋山古城牆遺址和朔門老街古城牆的存在提供充分可靠的歷史證據。古時溫州城建有外牆和內牆,抗戰期間當時政府下令拆除部分成城牆以便疏散民眾,目前華蓋山城牆遺址是全市僅存三段城址中的兩段,還有一段在海壇山。古城牆見證了厚重的歷史,從保衛家鄉到拆毀造路再到如今遺址保護,華蓋山防空洞也從原有避難功能,如今演變成為市民避暑納涼和小商品步行街。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郭璞曾有兩個預言,一個是斗城可禦寇保平安,第二個是一千年後城將開始繁榮興盛。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傳說中的預言在現實中似乎都應驗了。

郭公山 :昔賢登步立神州,氣象千年始一浮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郭公山位於城市西北部的甌江之畔,九山中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山峰,整座山海拔17.2米,並不算高。在郭公山入口處的塑像就是傳說中溫州古城的規劃設計師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公的名號很多,是東晉著名學者、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讓後人記得最為深刻的是,他是中國風水學的祖師爺。

郭公山上的浮雕 ,記錄的是郭璞登郭公山卜城的故事。而在“郭公亭”兩旁亭柱上寫有溫州書法家何元龍所書的對聯:“營城郭璞今何在?守信甌潮日再來。”柱子背面寫著:“九鬥應天機郭公妙算;七門循地利白鹿銜花。”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溫州後人對郭璞之學識和遠見的敬佩。山頂還有有一座頗為壯觀的古亭“富覽亭”,它與華蓋山的“大觀亭”、積穀山的“留雲亭”並稱溫州三大名古亭。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歷史上對是否真有“郭璞永嘉郡卜城”以事,一直是史學界有爭議的問題。致力於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溫州大學教授蔡克驕認為,這是“溫州歷史文化研究繞不過去的問題”,還是“未解之謎”,希望專家學者慎重對待這一“美麗傳說”。根據蔡教授的研究,追溯到唐朝,就有收入溫州地方誌的詩歌《郭公山》記載:“昔賢登步立神州,氣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州如列宿,北觀江水似虯龍。”詩中“昔賢”即指郭璞。“蔡教授說,此詩若不能被證偽,則這一史實或傳說在唐代就被認可。”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積穀山:內有積穀,有其不飢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溫州市中山公園的南端,有座高38.7米,平面面積1.2萬平方米的圓錐形小山丘。山上樹木蔥蘢,古蹟眾多。

據說東晉太寧元年(323年),郭璞造永嘉郡城時,指著積穀山和太平嶺外的臥旗山,曾說過“內有積穀,有其不飢;外有臥旗,雖兵不兇。”

唐代狀元、時任溫州太守的張又新在《謝池》詩中說:“郡郭東南積穀山,謝公曾是此躋攀。今來惟有靈池月,猶爾嬋娟一水間。”謝池位於積穀山西麓,附近巉巖壁立,古木盤根錯節。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世襲康樂公的謝靈運(385-433年)進而被貶為永嘉郡(今溫州)太守。為了紀念謝靈運,後人就將春草池改稱為“謝池”。謝池北面的高處,有赤壁亭和一個平坦的“天壁臺”。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積穀山原有五代直至民國的摩崖題刻50餘處。由於這裡地處古城東南,山崖適合題刻,故其摩崖數量之多、歷史之悠久為溫州市區所獨有。明弘治《溫州府志》載,飛霞洞最早的摩崖題刻是吳越王錢鏐(852-932年)的題字。我們現在尚可看到宋邊調(知府)、馬導、鄭賡、任逵、吳君平等題名,曹觀、劉述(知州)、謝泌等題詩。1992年4月,積穀山摩崖題刻被列入溫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市文物處對尚能辨認的題刻用紅顏料塗色。

巽吉山:海門一點巽山小,五百年間出帝王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巽吉山就位於山前街上,原名宸暨山。作為九山之一的巽吉山,在溫州古城格局中,位於溫州府(原人民廣場所在地)的東南方位。假如我們把古城溫州府所在的位置作為八卦圖的中心,對照八卦圖,這座山正好處於溫州府的“巽”方位。“巽”這個字代表風,有風調雨順求吉利的之意。無論經過多少朝代,百姓內心始終對生活保持著一種質樸的寄託和期待,而通過巽吉山的命名來充分展現這種情懷實在精彩叫絕,管中窺豹,百姓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在巽山公園入口處,一座由花崗岩精心雕琢而成的巨型浮雕,氣勢磅礴,此處浮雕是為紀念抗清名將鄭成功所建。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山頂上的巽山塔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為六邊七層磚塔。由於年久失修,塔身傾斜,於1974年5月19日倒塌,僅存塔基遺址。2004年,重建巽山塔,現復原為六邊七層仿樓閣式磚塔,底層外邊長三米、直徑六米,塔高三十五點三五米,塔基為青灰色花崗岩須彌座。塔內中空、有樓梯至頂。塔身白色,出簷和隱出磚柱為灰色,逐層收縮。腰簷下有斗栱,挑角共懸掛著銅鈴42個。底層北方有塔門,由此可進塔內。其餘各面為方形假窗和假門。每層塔窗和塔門相間佈置。塔剎為磚質寶葫蘆。塔南有一石碑,上刻《溫州重修巽山塔記》。

在地圖上你已經找不到它們

黃土山本在山前街附近,遺址“八角井”則是黃土山留下的唯一痕跡。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原黃土山,現為錦春大廈

仁王,又名東嶼,1959年建發電廠時,夷為平地,而仁王寺則遷到了發電廠對面。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原仁王山,現為溫州東嶼發電廠

經過吳橋路的人們,從未發覺加油站馬路對面,深藏著溫州第九座山

靈宮山。它位於西嶼發電廠內,,山頂還有座“安眾亭”。

溫州那九座山,曾緊密相連

安眾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