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爱读的或讨厌的 读书文化随笔

爱读的或讨厌的

朱晓剑

「读书」爱读的或讨厌的 读书文化随笔

读书刊物做出来是给人看的,要么是消遣,要么获取新知。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跟当下结合,脱离了当下的环境,固然可谈哲学啦精神啦,最终可能做得虚无。那是不太符合阅读的路数。

读书刊物,未必去追逐潮流,但一定得有自己的主张。至于主张的对错,那是需要检验的。读民国的一些杂志,哪怕是只出版了几期,都似乎有人记住的东西,那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而今的一些杂志,我们似乎只能用曾经存在过来说了,其阅读主张如何,大多是不清晰的,有怎样有影响力的文章呢?似乎也谈不是了。总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平庸吧。

为什么我们爱读一种杂志?简言之,那就是那杂志中有跟自己契合的东西。或对口味或有所喜好,喜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那是因为文章有能打动人的地方——试想,一本面目可憎的杂志,能让人喜爱的起来。

常常,读书类的刊物是免费赠送,而绝少付费阅读。免费的,是不是就一定讨人喜欢?我以为那也未必。所以,有的刊物会渐渐地流落到地摊、旧书市场上等一些地方。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杂志要找到自己的读者群。杂志跟读者,就像恋爱,处上了才知道是否合适。

这里不妨说说喜欢的读书刊物类型吧。

「读书」爱读的或讨厌的 读书文化随笔

所谓读书。并非是多高深的学问,也并非是炫耀什么,而是把所习见的道理用平实的语言讲解出来,有那么一点性情和趣味。如此看读书文章,也就能读出些许阅读的意思来。像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文章,今天看,依然有其价值,这也应该是今天读书文章所应追求的境界吧。

谈书论文,讲求的是什么?是一种自己的发现与疑问,由此产生的分享与交流吧。倘若读书文章老气横秋,怕是难以打动读者,何况对见多识广的作者而言,读书无技巧,就是老老实实地读书罢了,读有所得,读有所感,由此发散成一篇篇文字,这才是得文章之道。

对“啃老族”的文章不太感冒,动不动就拿一些老人作为话题来谈论一番,其谈论的东西少趣味,看上去似乎有许多的研究,却未必能讲解出更多有价值的内涵来,以至于谈老人等于文章有个可以到处发表的可能。这是否是阅读的真精神,也是值得怀疑的。

对一篇文章在甲刊上看到,又在乙刊上读到,是文章好,需四处传扬的结果吗?似乎不完全是,更多的是作者在乎发表(你看,一篇文章可以发无数家刊物的),如此既浪费了读书刊物的资源,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遇到这样的文章,可以略过不看,遇到这样的作者,大抵也是可略过的吧(诗歌刊物有时也存在着类似的事)。

「读书」爱读的或讨厌的 读书文化随笔

读书杂志切记要装腔作势,譬如在考证史实上,没有自己独家的东西(思想、见解),不过是人云亦云一回,引用的名言多矣,案例也不少,可那都只是文章中的浮云,看罢,少一点新鲜劲。如此文章,大概是顶让人看了觉得厌倦。在评判史实时,因为缺乏识见,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了。

朱晓剑,知名书评人,阅读推广人,今日头条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代表,办有《天涯读书周刊》《读书民刊研究》等电子刊物。迄今出版图书有《写在书边上》《书式生活》《舌尖风流》《书店病人》《后阅读时代》《美酒成都堪送老》等十余部。主编有读书风景文丛、寻味书系等系列图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