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隨著粵西高鐵的開通,從珠港澳前往湛江旅行的線路已經成熟起來,湛江的遂溪就修建了這麼一座可以作為孔子文化的一張明信片――遂溪孔子文化城,它位於廣東湛江市遂溪縣城西南方向,總面積大約2900畝,花費了巨資,主要由文津橋、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池、東西廡和儒學講堂等部分組成。政府規劃以5A級旅遊區標準來打造。其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遂溪孔廟,發揚孔子文化。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孔子,儒家學說大成者,創立儒家學派,仁,義,禮,智,信是他的主要倡導理念。而孔子學說的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傳道授業解惑在中華文化發展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甚至在國際上提到中國文化,第一個提出總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不得不承認孔子學說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走近遂溪孔子文化城,整個文化城的開端是仁義門,仁義門牆體硃紅與琥珀黃為主,氣勢雄偉,城門兩邊分別刻有飛天巨龍,起舞鳳凰的壁畫,龍鳳呈祥,大有好運之意,快到門口就會看到許多遊客專門留步於此,進行拍照留念。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整個文化城由“孔、古、石、水、綠”五個元素組成,其中的“孔”是指孔子生平簡介以及他的經典學說。在我看來,“孔”元素有利於當今人更加了解孔子以及孔子文化,從而使得孔子文化能夠淵源流傳。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組成元素中的“古”在我的理解中是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將孔子廟的明清建築風格同其他建築如文昌閣等春秋戰國建築風格相結合,較為生動的把孔子生活的時代完美復原下來,讓人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感受,在當時動盪的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學者用自己的學說去努力改變整個社會形態的堅定信念。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文昌閣,現在孔子文化城中的文昌閣可以說是讓孔子文化城真正又活起來的標誌,因為它裡面供奉著孔子金身像,擺放著孔子及其弟子整理的有關孔子的言論的學書都在其中展現出來,這足以表現出湛江政府對孔子文化的重視,願意永遠膜拜,供奉孔夫子。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石”、“綠”“水”三元素在整個孔子文化城中是結合最緊密的,“石”用最淺顯的意思解釋就是石頭的意思,如果你適當的留心,在你遊覽的一路中,你會發現建築材料,路邊擺放的都是用石料做的,拿最明顯的道冠古今的石門廊來說,在古代這是一條朝聖的必經之路,足以看出這個石門廊的重要性。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綠”指的是這個文化城是園林風格,滿城的植物覆蓋面高達百分之八十,放眼望去,只要是你看得到的地方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給人清新自由的感覺油然而生。“水”在園林藝術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它與植物幾乎是相互依襯,給人一種這裡是世外桃源一般。“石,“綠”“水”三者連在一起就造就了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園林景色,在無意間也烘托除了孔夫子的聖神,以及他內心的淡泊名利,只為仁者愛人。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湛江斥巨資修建了中國最大的孔子文化城,當地人卻說浪費錢?


有人說遂溪孔子文化城只是把流逝的孔子文化給複製出來了而已,純屬浪費錢,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它不但將孔子文化完美復刻在了人們眼前,更重要的是它讓孔子文化在這個如今快速度發展的時代中,讓人們又一次想起了那曾經對我們影響深遠的孔子文化,而且更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們對孔子以及他的學說的認識,在我看來遂溪孔子文化城的成功建造,對孔子文化來說,甚至對我們當代人來說是文化發展史的強心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