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奇謀爲短」嗎?爲諸葛丞相正名!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就是這樣諸葛亮就貼上了"奇謀為短"的標籤。


加上各種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就認為諸葛亮並不是那沒足智多謀。因此我就想寫一下這篇文章,與看官一起討論諸葛亮是否真的奇謀為短。

第一, 諸葛亮的隆中對抄襲了魯肅的榻上對嗎?

建安五年(200年)東吳的魯肅在和孫權合榻對飲時就謀劃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後世通常稱作"榻上對"。魯肅的"鼎足江東"、"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的"跨有荊、益"以三分天下如出一轍,而"隆中對"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晚於"榻上對"整整七年。 "隆中對"是"榻上對"的山寨版。

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為諸葛丞相正名!

但是筆者認為時間和空間上是不相匹配的。首先,建安十三年(208年)魯肅第一次見到諸葛亮時是這樣說的:"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由此可見,二人並不相識。更何況"榻上對"作為圖謀帝業的計劃,只能為少數親密者所知道,不可能傳得沸沸揚揚,在南陽的諸葛亮是聽不到魯肅的高論,魯肅也不可能跑過去告訴諸葛亮這一個陌生人。由此可以推出,二人的戰略相同是所處的與長江以南的形式造成的,北方已經被曹操統一,只有南方可以作為。諸葛亮和魯肅是英雄所見略同。

第二,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子午谷計劃。蜀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獻計:"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琳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為諸葛丞相正名!

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為諸葛丞相正名!

不難看出,此計若要成功,至少需要同時滿足如下5個條件:1,魏延十日到長安。2,夏侯楙要逃(或者潰不成軍)。3,蜀軍至少要在長安收集十日糧。4,諸葛亮必須在二十日左右到長安。5,魏國必須沒有援軍或者援軍要在諸葛亮大軍進入長安才可以。

而這5個條件每個都沒有把握。1,子午谷長六百六十餘里,東漢孝順帝時已被詔令廢棄,離長安還有一百餘里,子午道不僅路險難行,而且魏將都知道它是連通魏蜀的捷徑,只要在途中稍加阻擊,魏延十日內就無法到達長安。十日不到,五千精兵就可能因沒有口糧而全軍覆滅。2,夏侯楙是將門之後,又身為鎮守長安的主帥,就算實力不怎麼樣,也不會輕易被魏延擊敗。假如他守城不戰,區區5千蜀軍如何攻克長安?3,就算夏侯楙一兩天就戰敗,只要逃前燒燬所有糧草乃至燒城,魏延又如何守城十日;如果魏延真的順利搶到糧食,諸葛亮又該如何安民呢?4,誰能保證諸葛亮能比魏國援軍先至長安?5,萬一魏軍援兵到了,又該怎麼辦?

由於魏延的計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諸葛亮拒絕採納是完全正確的!毛主席就說過:"此計太懸危!"

估計還有人說諸葛亮不識時務,應該發展國力,等待東吳和魏國先開戰,而後在北伐。如果考慮到當時而魏國文帝剛死,年幼威輕的明帝登位不久,吳國也趁魏有大喪而先後攻其江夏和襄陽,更何況蜀國已經沒有太多的戰將了,就會明白諸葛亮北伐的時機選擇了。

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為諸葛丞相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