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是我們傳給歐洲的,它又是為何在歐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小喵音雪兒~吶


中國人比西方人聰明,但是西方人有一個方面比我們強。

一個民族的優點或不足往往在細節上最容易看出來。如果論勤勞吃苦,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與東亞人比肩。這可能是農耕社會幾千年磨練出來的,這種品性與從事放牧、漁獵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聰明,若是論攻克一個技術難關的絕對值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就是都盡全力去研究,很可能中國人會領先。這些是中國人的優點。

有句話叫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實以人為鏡還可以知短板。我們對比西方人有一個很大缺點,而且還是致命的。西方人祖上是遊牧民族,你讓他們去打家劫舍在行,你讓他們去吃苦耐勞就會很受不了。西方人智商僅僅是略低於我們,所以他們在解決問題上比我們更具有利用柺杖的心理,就是更喜歡工具。比如他們習慣於殖民,因為殖民可以讓自己不勞動,只需要指揮勞動就行。在沒有奴隸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去尋找可以利用的工具。於是文化裡,他們擁有更多改造生活的衝動。

中國人的問題是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驅動是不願意去做的,看不到利益是刺激不了中國人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所以智商雖高,但沒有太用在點子上。沒有利益,那馬馬虎虎能用就行了,沒有開動大腦去想辦法革新的衝動。這就好比龜兔賽跑,兔子雖然跑得快,但他不跑也等於零。烏龜的優勢在於他一直在往前衝。所以改造生活的衝動是很重要的。

在《生活大爆炸》裡有一個折衣服的神器,中國人就不會去發明這類東西,因為用處不大,因為我們沒有這個改造生活的衝動,不是必須要改造的方面是不會去動腦筋的。也可能是大腦計算太快,會認為這還沒有手疊的方便和快速。西方人學中國人包餃子,他們不喜歡用手,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的包餃子方法,批量包。




他們喜歡使用工具,這一點上超過了我們。又比如砌磚,西方人就能發明一個有點多餘用處不是很大的輔助工具,很嚴謹。雖然實用性不強,速度慢,但的確反應出他們更愛工具。

這其實就是一種改造生活的衝動而觸發的發明,我們不是不能發明,而是這種衝動心理不強。比如我們做吃的就有改造的衝動,所以不管什麼新食材進來,很快就能變著花樣的革新,做出各式各樣的食物。又比如我們有書寫的衝動,於是紙必定由我們發明。古埃及的沙草紙也是如此,就是中國人在那裡。除了為數不多的發明衝動以外,中國人只能依靠利益驅動去改造生活。比如商業利益刺激之下的當代。因為看到了利益,那發明和改造的衝動一下就調動起來了。你讓中國人去發明一個用處不大且無聊的東西,沒有幾個人有興趣。但西方人不是這樣,有各式各樣的無聊發明,於是在這種文化心理的驅使下,又因為西方地理有天然的物流條件,天然適合商業文明,所以科技首先出現在西是概率更大。

火藥的問題很大程度也是這樣,推進技術的內心動力不足。所以結果也就不一樣。若是把利益加上,改進技術可以明確獲利,那就不一樣了。比如帝王下詔書宣佈改進獲得認可者封侯,那沒準歷史就改寫了。秦帝國就這麼幹,把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了。我分析了兩個方面是導致中國人這個致命缺陷的原因。

一是西方人提到的睪丸素問題,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內體體質對人的心理影響。比如孩子膽小,很可能就是因為肌肉不夠。一個強壯的人就其個體來說是一定比他瘦弱的時候要大膽許多的。所以能刺激男性衝動的睪丸素不足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這就是衝動可以牽引龜兔賽跑中的行動動力。你能力再強,但不去跑也沒有用。二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我們文化所謂動手就是幹活,幹活是有效勞動,有效勞動是被限制了別的可能性的一種動手。這裡說的動手是學習動手,是無效勞動,是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體驗的,是可以帶著思考去做的。西方人就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們學校教育則幾乎都是紙上談兵。這個不同最後培養出的習慣也就不會一樣。

綜合起來看,動手能力是急需家庭和學校注入的一個方面。比如家裡的事,首先要學會做。中國的家長很多都是以一種做不好不許做的態度加以禁止,這就錯了。實際上小孩都有動手的衝動,只不過他是去體會去玩的,而不是為了有效勞動,而你是把勞動的有效性當作標準了。有效勞動的標準對於孩子肯定興趣不大,因為被限制了。然而無效勞動裡的天馬行空的體驗、改造和玩才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和動手衝動的源泉。所以文化裡培養動手能力的理念認識需要改。睪丸素的問題,需要的一是飲食結構改進,牛羊肉、牛奶蛋類攝入可以多一些。二是尚武精神下的體育磨練。為何說磨練而不是鍛鍊。老年人肯定是鍛鍊,不能太過於劇烈。年輕人、小孩子就是磨練當先,你軍訓一週回來都會荷爾蒙爆棚。你去徒步旅行、登山都可以磨練自己的極限。這才是尚武精神的本質,就是打造體魄的同時促進意志力、青春亢奮熱血。我們農耕民族艱苦的勞作只是打造了忍耐力這一個方面,熱血衝動不足夠。沒有這種衝動,也沒有動手的習慣,甚至沒有動手擺弄東西的體驗,可不就不能觸發你改造生活的衝動了。只要是勉強能用的絕不會去改造,除非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因為對無效勞動沒興趣。


國病


火藥對於中國而言,是驕傲的四大發明中最讓人沉痛的一項了。特別是其在流入歐洲,改變了世界之後,再返回其發明國,將渾渾噩噩的中國打得措手不及時,就更加讓人難以接受。

火藥傳入歐洲

最先從東方學會火藥製造的是穆斯林,火藥在埃及和敘利亞地區廣泛傳播。中亞地區曾經強大的三個大帝國,莫臥兒、奧斯曼和薩菲王朝,都曾大量使用各種重火器征戰,被並稱為三大火藥王朝。阿拉伯人哈桑•阿拉姆記錄的火藥配方主要供火箭使用,其中硝酸鉀的比例接近75%,基本是最理想的火箭火藥比例。

而至於火藥傳入歐洲的準確時間已無法得知,有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也可能是蒙古西征。1262年,穆斯林和基督教軍隊在西班牙要塞涅夫拉展開激戰,穆斯林第一次發射的鐵球猛烈爆炸,被炸傷者動輒斷手斷腳,這應該算是火藥在歐洲的第一次運用。

而時間到了1346年,英國的長弓在克雷西之戰重創法國騎士,而在這一戰中英國的火炮首次參戰,法軍也使用了火槍,短短4年之後,各國大小戰事中火炮已經成為屢見不鮮的角色。雖然教會認為火藥是一種黑暗技術,但到了14世紀中葉,連教皇本人的衛隊也開始使用火炮。

從14世紀開始,為了適應歐洲大陸頻繁的戰事,工匠們嘗試各種藥劑配方,開始打造和改進新式火器,火藥出現井噴式發展,一下子就成為IE了歐洲第一大產業。意大利和紐倫堡開設了火藥學校,火藥不僅軍事用途,還廣泛被用於開礦、在中東開鑿運河,在北美修築鐵路。

而英國史當之無愧的歐洲火藥帝國。14世紀開始,英國就在倫敦塔造火藥,歷時2個世紀。在英國的許多要塞中都設有火藥作坊,在此後英國曆史上大部分關鍵性戰役中,火藥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比如克雷西、英國革命、滑鐵盧到特拉法爾加。

從“黑暗料理”溼法造粒火藥出現說起

早期的火藥工藝之是三類原料的粗糙混合物,粗火藥不僅燃燒不充分,儲存、運輸作戰也極其不穩定,到1450年,參照法國工匠的經驗,一種溼式火藥炮製方法在紐倫堡出現。在生產過沖中,將三章原料混合後噴水,就可以減少粉塵並降低爆炸事故的可能。

而溼法火藥最初的做法很有黑暗料理的色彩,一些工廠用烈酒來淋溼火藥,另外還有工匠手機主教神父們喝醉後的尿液來攪拌原料,但不管怎麼加佐料,潮溼的火藥最後總歸要被慢慢乾燥。然而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了,由於遇水結團,火藥乾結後變成顆粒,燃燒威力變大了,這是中國火藥傳至歐洲的第一個變化。

從造粒火藥開始,火藥工廠們開始根據不同的武器試製大小不同的顆粒。比如造炮,如果火藥顆粒恰當,一些黑火藥大炮發射時的膛壓甚至能降低到普通大炮的兩成,不僅增加了燃燒的效率,而且使大炮的發射壽命延長,火炮越大,火藥顆粒可以越大,對小型火槍,火藥顆粒則小很多,在燧發槍上,用小顆粒火藥推動子彈,用粉末狀的速燃火藥來引燃顆粒火藥。

這一個小小的改進,無疑拉開了東西方火藥運用的巨大差距。

在製造火藥的過程中,硝酸鉀是最關鍵的原料。再起發明和使用火藥的地區或許富含此類礦產,但歐洲明顯不太富含此類礦產,在14世紀的時候,歐洲最大的硫磺礦場主要在火山比較活躍的北歐和冰島等地,除此之外也只有西西里擁有不少火山,因此,17世紀西西里成為了壟斷火藥市場的劇透,英法之間為了爭奪這一礦脈曾經多次談判,最後英國政府拿下了獨家經銷特權。

當時整個歐洲,擁有火藥原料最多的是英國,幾乎壟斷了整個歐洲火藥的生產,這主要是因為英國遍佈世界的殖民地,特別是印度孟加拉地區是當時著名的硝石產地,大英帝國為了控制這種戰略物資的流出,在18世紀中後期控制了印度的硝石出口。

當時法國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只能給硝礦工人特權,允許他們可以任意闖入私宅挖掘含有硝酸鉀的突然,甚至撬下牲畜圈的牆皮刮取生硝,而不用賠償損失。

由此可想而知,歐洲對火藥原料的缺乏已經到了什麼程度!為了國計民生,必須要擁有提純硝石的工藝,於是火藥的提純,即硝酸鉀提純工藝開始出現,大大提高了火藥的質量。

而火藥的黃金時代,是從拿破崙時代開始的,當時拿破崙的化學家發現火藥的顆粒如果呈六邊形中央開孔,類似蜂窩煤,燃燒特性會更好,火藥的壓力曲線很平均,使用為例更大的配方而不會突破火炮的強度。於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到了19世紀後期,火藥的生產以及達到非常精準完善的地步,採取何種方式碾磨,顆粒大小,時間長短,不同成分的配方,以及最後的燃燒速度都可以調整,由此各國的火藥品種繁多,在運用到武器上之後,無論是威力、可操作性、以及武器的磨損率都得到了相當大的控制。


朝代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東西方環境的不同,因為不同的環境使用和發展不同的武器,很多人以為西方首先發明瞭火繩槍等武器,就比中國發現快這是錯誤的。因為環境不同,武器發展思路不同。

西方封建時期,國家面積都很小,並且由於封建體系,國家本身的凝聚力不強,各個國家面臨的主要對手都是鄰國,甚至國內的貴族。而當時西方軍隊得主要戰鬥力是騎士,在西方,一個騎士的戰鬥力等於十個步兵。也就是說一千人的步兵可能被一百騎士擊敗,如果步兵是農民起義之類的烏合之眾,一百騎士可以打更多!當然一個騎士的價值成本也是非常高的,除了裝備等因素還要從小訓練。而騎士由於裝備精良,弓箭無法對騎士造成太大的傷害,就連英國長弓成名之戰也是佔了下雨,土地泥濘,騎士自己混亂的成分。所以,當火藥進入西方後,其發展理念就是精準打擊,只要十個一下的步兵用火繩槍能打死一個騎士那麼就是佔了便宜。

東方世界則不同,東方的敵人主要是蒙古騎兵,人家幾萬人打你長城一個點,這個點可能只有幾千人防守。所以東方發展的思路是火力,在最短的時間打出最多的彈藥,造成最大的傷害。比如火箭,比如三眼銃,比如攻絨炮。如果在北方軍隊都裝備火繩槍,軍隊只能放一輪,無疑開完槍就等死了!


Man139876657



第一:民國以前,我國的國家教育制度“重政治灌輸、輕技能研究”,同時民間技能傳承缺乏系統性和標準性。所以火藥(黑火藥)的質量一直難以保障,甚至於到了抗戰時期,很多土地雷依然出現火藥威力不夠大或者過大的問題,使用者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第二:鴉片戰爭以前,我國一直處於一種自我封閉狀態,除了閉環內競爭未曾遭遇過強敵;而且火藥初期應用在戰場上的效果與冷兵器相比並未有太大的差距(可參考日本戰國末期的實戰應用,歐洲早期資本主義革命時的武裝鬥爭,以及明清之戰);這也就導致我國執政階級開始藐視火藥,將其和其它技術均劃歸為奇巧淫技。


鬼行僧


歐洲火藥到底是怎麼發現的?這個其實有極大問題的,從各種跡象看,有可能是英國人自己的,因為英國人開始就知道牲畜圈的地板可以提取火藥,中國是硝石,在化學不發達的時代,人類是不知道牲畜圈的地板和硝石是一個成分!中國人有確切記載通過糞便提取火藥是明朝,比歐洲晚,看一下中國宋朝有沒有用堆肥法制造火藥的記錄,如果沒有,那歐洲火藥就是英國人自己發現的,這個很容易理解,歐洲牧羊人可能用牲畜圈的地板做烤爐,有可能發生爆炸,時間長了,英國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這個發現火藥的過程,實際比中國還自然的!


血山飛蟲


火藥發展出來的火器是在我們宋金時期就開始運用於軍事作戰並發展的,歐洲各國較晚,直到元末才開始傳入火器。但歐洲環境特殊,各地政權獨立摩擦不斷,戰爭是一直火器發展的強力推動器,經過數百年的推動後自然非常強大。反觀我們,在洪武、永樂、康熙這幾段時間裡火器的發展才算被領導班子重視,戰爭一去,其餘的幾百年裡,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火器一直是在被扼制的狀態,這種一消一漲讓我們怎麼比……


Thewayman


火藥在歐洲沒有跨越式發展,也是漫漫利用,漫漫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