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張羽:從教育綜合改革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

從建國初期教育系統的百廢待興,到今日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我國實現了全國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正在加速實現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然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再滿足於孩子有學上,而是希望能夠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而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則與這一美好需要產生了矛盾,這一矛盾的突出體現形式就是擇校競爭,以及由此產生的校外教育培訓市場、學區房、以及大量優秀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出國留學等現象。

清華張羽:從教育綜合改革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

以擇校壓力為主要驅動力的基礎教育校外培訓市場,也是伴隨著擇校競爭的加劇而產生的。大致興起於2000年之後,從城市蔓延到鄉鎮,從高中下延到小學、甚至學前,目前在很多城市中小學階段,參加課外補習的學生比例已經超過50%,甚至70%,在北京甚至高達90%。校外培訓不僅吸收了大量社會資源,而且對學生、家庭、學校的正規教學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深究校外培訓市場如此活躍之原因,非常複雜。這與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律,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都有密切關係。可以說,教育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縮影、一面鏡子。我國正處於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一方面還在不斷解決過去社會生產力低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飛速變化往往帶來各種機會和資源分配的不斷變化,這也引入了激烈的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的焦慮。這種社會焦慮體現在社會的細胞——家庭,即父母在職場的拼搏以及傾其所有的投資孩子教育,以期把自己辛苦打拼所得到的社會資源和地位能夠固化、傳遞給後代,並能在此基礎上延續家庭的發展。

這樣的家庭發展動機和教育投入行為必然對教育系統產生深刻影響。

清華張羽:從教育綜合改革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

再看教育系統:我國教育在新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集中力量辦優質教育的建設時期,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完成普九和高等教育擴張的發展時期,現在處於信息交流和人口遷移更便利、學校和家長分別在更大範圍內競爭生源和擇校的加劇競爭時期。面對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客觀現實,參加大量的課外補習以期提高擇校所需的考試成績和其他能力加分就變成家庭的剛需。校外培訓主要通過搶跑、做題技巧訓練、一對一或者小班輔導等方式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同時在嚴禁小升初通過考試擇校的政策下,部分校外輔導機構也扮演了組織以擇校為目的的統一考試的角色。下圖對校外培訓機構產生的原因、以及教育系統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鏡像關係作了描述:

清華張羽:從教育綜合改革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

校外培訓機構是擇校所產生的急功近利的培訓需求,而不是根據青少年學習規律進行的系統教育,其對整個教育生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由於大部分學生提前在校外輔導機構學習了相關知識點和做題技巧,造成他們在學校的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不願意踏踏實實按照科學的學習規律養成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素質,而是喜歡走捷徑,不利於長期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的發展。對於正規學校的課堂教學,由於大部學生提前在校外輔導機構學習了相關知識,教師只能縮減相關內容的教學,這對沒有上輔導班的學生就產生了不公平;而且教師還要付出額外的努力,糾正學生在校外輔導機構養成的不正確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有些地方,有的公立學校教師也辦收費的課外補習班,併為了吸引學生參加,故意在正常課堂教學中不講重點內容,而放到收費的課外補習班裡講,這造成了教育腐敗、影響社會風氣。

對於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由於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校學習、課外輔導機構學習以及做作業上,與同齡人和其他人群交流的機會非常少,不利於全面人格的養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對於學生和家庭,由於大量的課外時間都要參加課外補習,學生和父母的交流時間非常有限,極大地影響了家庭親子感情建設。此外,互相攀比參加課外輔導的訓練量,也給家長帶來額外的焦慮。

實證研究表明,過早、過多地參加校外培訓雖然能帶來短期的成績提高,但對長期的思維發展和學業增長曲線有負面影響。過多的資金流入到校外培訓機構,也沒有真正有效地提高人力資本的素質,而是消耗在無謂的訓練和競爭上,甚至對正規學校教育和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清醒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如何在此高度上深入開展教育綜合改革,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教育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攻堅的命題。

清華張羽:從教育綜合改革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

校外教育培訓,雖然是市場的供需決定,但在市場機制無法產生最優結果時,政府應該進行調控,避免整個社會落入類似囚徒困境的博弈結果。尤其是基礎教育作為重要的公共品,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從社會經濟文化健康發展的角度,從滿足千家萬戶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角度,都應該在尊重客觀現實的條件下,積極設計科學合理的政策進行深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矛盾。鑑於此問題的複雜性,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並不容易設計。現列舉一些初步建議,供引玉之用:

破解擇校難題

(1)應用教育規律,有效利用教育資源,加快優質教育的均衡發展;

(2)儘可能縮小優質中學招生的區域範圍,降低擇校的競爭範圍;

(3)提高教師工資和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尤其要解決薄弱校的師資水平;

改進現有教育環節

(4)通過教師培訓等方式加強學習科學研究結果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幫助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5)正規學校應注重對後進生和天才學生的因材施教和專項教育投入;

(6)藉助教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積極探索個性化學習輔助方案;

(7)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加強學生的積極心理建設,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8)加強對學生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避免家長為了督促學生在放學後的學習而參加過多的課外補習;

(9)鼓勵舉辦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教育規律等方面的講座和研討,增強家庭教育的科學性;

(10)規範對校外輔導機構的監管,嚴禁公立學校教師擔任校外輔導機構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