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原因,它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资治通鉴》自古以来就是已编写小段故事为主,有的故事断断续续,现在好多人读着读着就没有兴趣,所以说作者写这部编年体的目的是为了间接反映当时社会的得失和当时老百姓的贫苦生活。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原因,它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在政治上对西夏、辽国采取割地忍让政策,并上《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当时皇帝狗尾续貂起的名字。意思是作为自己及后代镜子。成书之后上奏皇帝,皇帝还大大赏赐了司马光呢。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原因,它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司马光砸缸的事件,体现了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很有才华的一个小孩,善于思考。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其实就是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史书,与《二十四史》的纪传体 不同,所以不能列入《二十四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原因,它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