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2018年中書賞|經濟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什麼是好書?是那些讓我們在閱讀中歡笑或落淚的故事嗎?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詮釋某種知識或信息的讀本嗎?是思想深奧、語言晦澀、讓我們敬而遠之的專業著述嗎?是被大眾讀者廣泛談論,被主流媒體一再宣傳的流行之物嗎?是一種受制於市場接受、在消費社會命運起伏的文化產品嗎?是單純為了抒發作者的某種生活感懷、替代思想家思考、向讀者言說的某種載體嗎?

是,也不全是。好書加深了我們對於自身境遇、人類思想的理解,並將這種理解從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來,以對抗那些受制於人的淺見、隨波逐流的平庸。 好書不必是這個時代的替代品,而是一種抵抗,與偏狹、無知、封閉、謬誤的抵抗,與快速消解的情緒、短平快的閱讀趨向、科技衝擊之下花哨的所謂形式創新之間的抵抗。好書更是載體,它承載了時間之流中更迭的人和事之外的留餘——思想這一永恆目標,從而幫助我們重建日漸退化、瓦解的理解力和共情力,擁抱和理解我們棲居的世界。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書評週刊年中書賞封面,點擊可查看年中書選60本完整書目。

從年初至今,推向閱讀市場的圖書數不勝數,我們按照華語文學、國外文學、非虛構/傳記、藝術、思想、歷史、社科、經濟、兒童/教育、新知/生活十個大類, 每個類別從成千上萬本好書中遴選出六本,共計60本好書以饗讀者。

我們不願單純將這次篩選作為一次媒體推薦,為每本書撰寫誇讚之詞然後推向市場, 我們更希望以此為契機,重新講述我們對於好書的理解——不在於故事的好讀,不在於表達的通俗,更不在於有多少人正在購買和談論它,而在於這本書將讀者的理解力擴展到何種程度。 由衷期待讀者能從這些書籍中,選出與自身契合的一本或多本,相遇,閱讀,更新對世界與自我的理解。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新京報書評週刊

閱讀需要主張

長按二維碼關注

2018年中書賞

經濟

本版主持 | 新京報記者 羅東

經濟

01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孫冶方文集》

版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8年1月

20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報刊報道密度最高的經濟學家是孫冶方,他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前驅,而被公認為中國最高經濟學獎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也以他命名。曾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前蘇聯計劃經濟體系,孫冶方是最早對此進行反思的人,也是最早提出“必須研究社會主義下面的商品生產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另外一位是與他交誼如高山流水的經濟學家顧準。

孫冶方在1956年的《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和1959年的《論價值》兩篇文章中提出經濟建設要講利潤,要遵守價值規律,這一驚人之舉流傳至今。晚年,孫冶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經濟理論推演的困境。改革年代,如何反思並打破舊的經濟理論體系,之後重建新的體系?他認真審慎,也因此徘徊。然而,孫冶方無限追求經濟理性的努力、智識和勇氣,都是值得被尊重的遺產。1983年逝世之後,他的論文、演講、書信和報告數經整理,2018年版的《孫冶方文集》收集了其1925年至1983年的各類作品356篇,其中148篇為首次公開出版。通過這些文章,我們還可以見到他的興趣廣涉文學和影視等領域,且都貫之以對歷史和改革的思考。

經濟

02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版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8年5月

1978年,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一篇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個歷史性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首先在政策層面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自此,中國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了較高增長。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而這40年間,都可以看到經濟學家的身影,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持續推動、回顧和思考經濟改革。厲以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經濟學家。他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曾經提出的“非均衡的中國經濟”等觀點,對經濟思想探索、經濟政策實踐皆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

厲以寧的文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以“1978-2018”為副標題,整理了40年間的論文,一年選一篇,共40篇,以此呈現他理解的改革開放進程和路徑。全書所涉內容包括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立法,企業的社會責任,中國的農業、工業改革等。其中有不少簡潔明瞭的論點,比如“宏觀調控始終是必要的”、“市場是可以創造的”、“改革是不能拖的”,以及“改革是不可能止步的,你按舊方法就待在這裡了,遲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出來拼,出來改”等。

經濟

03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企業家的尊嚴》

譯者:沈路、陳舒揚、孫一梁

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現代世界起源於17-19世紀的經濟浪潮,關於這一點人們大致都同意,但如果進一步追問,經濟浪潮又起源於什麼呢?或者換而言之,包括卡爾·馬克思等政治經濟學家都關注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何以比此前任何時候都強大?歷史上,經濟學提出過諸多解釋,比如原始資本積累、交通重組、貪婪或新教倫理的興起、地理或自然因素、增加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等等。而麥克洛斯基在《企業家的尊嚴》一書中提供了另一種觀點。更確切地說,他不贊同這些因素是根本性的,原因是它們要麼不是17世紀之後才出現,要麼不是西歐社會所獨具。

按照麥克洛斯基本人的觀點,根本因素是觀念的改變。正如書名《企業家的尊嚴》所言,他認為人們改變觀念,重估企業家這一群體的價值和位置,而不再貶低或敵視他們,讓其得到尊重,就可能實現經濟繁榮。相反,如果企業家被否定,經濟一般就難以發展,創新亦無從談起。而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在他看來原因之一,也是展示了企業家的尊嚴。需要指出的是,尊嚴只指這一職業在觀念上被肯定,與他們職業外的個人倫理道德無關。

經濟

04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理論的終結》

譯者:何文忠、顏天罡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5月

2008年金融危機,也被稱作次貸危機、信用危機、金融海嘯或華爾街海嘯,如今已十年。從人的貪婪,到政府監管不力、信用評級欺詐等,都成為討伐這一場危機何以發生的因素。極端者甚至由此徹底否定市場經濟。然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他們面臨的第一重挑戰或“羞辱”是其致力於研究經濟運行,卻完全無法預測危機。這約等於宣告主流經濟學的失敗。

經濟學作為現代知識的一個重要分支,為什麼在市場秩序變動、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夕,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理論的終結》一書作者認為,“層展”現象、非“遍歷性”、“根本不確定性”及計算不可化約性等因素,決定了人之行為的複雜性;經濟學家如果對經濟假設和公式過於自信,將可能繼續失敗。其實,通過數學建模來認識世界也是一種知識發展,因人性之複雜,往往建模難度太大,不計入方程。反對數學計算未必完全正確。不過,這些挑戰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時刻提醒經濟學家要尊重“人之為人”的自由意志和行為複雜性。

經濟

05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戰後日本經濟史》

譯者:張玲

版本: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8年4月

今天的人們都知日本經濟增長自1990年以來長期停滯,然而停滯前夕,日本社會的主流觀點其實還沉浸在經濟繁榮和“日本第一”的集體興奮中。1987年,《週刊東洋經濟臨時增刊近代經濟學系列》雜誌破天荒地刊登了一篇文章《因泡沫而不斷膨脹的土地價格》,作者是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該文中,他率先提出“地產泡沫”卻無人贊同。據他統計,這一年日本媒體關於“泡沫”的新聞報道只使用過一次,況且還與地產並無關係。

野口悠紀雄出版《戰後日本經濟史》回憶了當年的情形。戰後經濟騰飛使得人們增長了民族與國家自豪感,原非壞事,但高估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及其制度,所以更願意相信是經濟繁榮和用地緊張必然導致地產價格上漲,而失去了冷靜理解問題的耐心。野口悠紀雄對戰後經濟奇蹟的態度更審慎,認為原因之一在於倖存下來的戰時經濟制度。他生於1940年,經歷了日本經濟的廢墟、恢復、起飛、繁榮和停滯,在書中以個人經歷和學理判斷呈現了日本戰後經濟70年的一種面貌。起於1945,止於2015,正反經驗兼顧。

經濟

06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美國增長的起落》

譯者:張林山等

然而,在此之後,更確切地說是自1970年以來,技術變革和發明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已經在顯著下降,甚至在羅伯特·戈登看來,未來的影響潛力還會持續下降。而其中原因,一是缺乏堪比曾經的重大技術革新,二是日益緊迫的現實困境,包括不平等加劇、人口老齡化、大學生債務和聯邦政府債務等。簡而言之,他認為是技術和社會雙重因素限制了美國重現“特殊世紀”經濟增長速度的可能性。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经济

6月30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1版~B12版

「年中書賞」B01 | 擁抱和理解我們棲居的世界

「年中書賞」B02 | 篤信對好書的判斷,與10001個反對聲相抗

「年中書賞」B03 | 華語文學

「年中書賞」B04 | 國外文學

「年中書賞」B05 | 非虛構·傳記

「年中書賞」B06 | 藝術

「年中書賞」B07 | 思想

「年中書賞」B08 | 歷史

「年中書賞」B09 | 社科

「年中書賞」B10 | 經濟

「年中書賞」B11 | 兒童·教育

「年中書賞」B12 | 新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