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宛 爸 說

孩子會走了,媽媽們一定非常欣喜,可是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走路有出現外八字或者內八字的現象。

媽媽們就又會焦慮了:

我家孩子是不是“O”型腿?

我家是不是骨骼有問題?

今天宛爸就來和大家叨叨關於孩子初學走路時出現的問題,有些事兒,我希望媽媽們可以放寬心。

說到孩子O型腿的問題,不得不先提尿不溼的使用。

對於流傳甚為廣泛的“穿尿不溼會讓孩子變成O型腿”的說法,宛爸再次為尿不溼正名:寶寶穿尿不溼不會引起腿部畸形!

接下來,宛爸從孩子的各生長階段來分析:

1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這是維尼小朋友六個月時候的照片

用維尼小朋友的這張爬行特寫來進行說明各位家長更加的直觀理解。

人在爬行過程中有四個點來分擔體重,那麼四個點相對兩點(腳掌)來說壓強相對較小。四個點分別是雙掌,雙膝。

無論孩子和大人,爬行的時候都是如此。

膝蓋的寬度和雙肩的寬度相同,這樣就更加方便發力和穩定性提高。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會站立了之後,雙腿不能併攏,雙腿走路與肩同寬的原因。

2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孩子初始站立的姿勢

從爬行到站立開始,孩子已經習慣了膝與肩寬。

所以站立幾乎都是“開跨而立”,腳掌完成了兩點支撐,那麼腳掌的壓強(相對爬行)就會增加,大腦的平衡覺需要刺激和調整肌肉適應過程。

孩子有一段時間會橫著走,同時雙手有抓取進行自我保護意識。

這樣孩子只能用腳掌的方向來調整和發力,習慣了這種調整就會進行“八字”腳。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如上圖所示,因為脛骨在孩子爬行階段沒有垂直向下的重力壓迫,但是到站立和後期的行走其間體重會通過脛骨傳達給腳掌。

如果這個時期孩子的骨骼韌性和肌肉力量不夠就會出現後期的連鎖反應,這個時期如果骨密度低或者長期營養不良,例如營養不良導致的骨骼變形,“O”型腿或者“X”型腿。

(脛骨,小腿雙骨之一,位於小腿的內側,對支持體重起重要作用,為小腿骨中主要承重骨)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3

從站立到戰戰兢兢地行走,再到快速行走過程,我們會發現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會拉著我們大人的手走。

那麼各位家長請注意,敲黑板,問題來了:

孩子一隻腳外八字,一隻腳正常是怎麼造成的---是大人忽視了牽著孩子走路的一個重要細節,導致孩子肌肉的發育不對稱。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這是歡喜小朋友1歲+時的照片

上圖黑線水平高度是孩子肩膀高度,紅線是肘部的水平高度。也是家長平時牽著孩子走路時應當保持的高度:如果你太高了,請稍稍把自己的一側肩膀放低,不要拽著孩子走路,不要讓孩子的手臂舉高於肩膀。

如果我們的孩子肘關節高於肩水平高度,身體重心就會向外傾斜,那麼外側腳掌的受力就會增加,為保證身體平衡,腳掌就會向外側調整角度,俗稱“外八字”因素就出現了。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請各位注意上圖示例,爸爸拉著孩子的手行走,孩子的肘關節過肩水平高度了,身體重心會向外側調整腳掌,而另一隻腳很容易懸空行走,從而出現八字腳現象。

4

踮腳走是誰造成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孩子在行走的學習初期,家長怕各種風險發生,可以說寸步不離,還有的家長用行走來區分孩子走的早晚和智力的關係。

為了讓孩子“早慧”,學習行走手段齊出,學步車、學步帶都用上了。

請注意孩子的腳,如果孩子學習行走初期就習慣了用前腳掌著地和發力習慣。孩子必然會踮腳。因為蹬踏的動作比行走更好發力和加速。

你的孩子走還沒走穩,就已經向前“跑”了。

寶寶踮腳走,外八字,不會走只會跑!問題出在哪了?

行走是孩子的本能,我們要堅信您的孩子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天才。

行走這件事讓孩子自己來吧。您的寶寶-可以自己學會行走!

宛爸細心提示

學習行走適度保護

相信孩子邁向人生

合理營養關注發育

拔苗助長切記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