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報整版報導 花兒臨夏(二)

中國旅遊報整版報道 花兒臨夏(二)

旅遊助推臨夏走上致富之路

有著“隴上杏花第一村”美譽的馬巷村,位於甘肅蘭州市區西南方向50多公里處,隸屬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唐汪鎮,緊靠牛形山、葡萄山,毗鄰洮河,山清水秀。過去這裡窮得叮噹響,吃飯難、出行難、如廁難等幾座“大山”壓得鄉親們看不到致富希望。但是如今,馬巷村憑藉“四月賞花,七月品杏”的“杏產業+休閒旅遊觀光”模式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從當初的1000多元提高到4300多元,2015年全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讓馬巷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是旅遊扶貧帶來的美好生活。在臨夏州的土地上,旅遊扶貧帶來的可喜變化,如同正在漸漸增加的氣溫一樣,溫暖而舒適。

河湟古鎮資源豐腴

“寧河城頭百丈湧,瀉下通明五色虹。若到關頭應駐馬,下瓢一飲醉春風。”這是明朝才子解縉眼中的臨夏州和政,河水奔湧,彩虹懸空,駐馬關頭,醉在春風。

臨夏素稱河湟古鎮,是西部旱碼頭和茶馬古道的要衝,也是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和生態安全屏障。臨夏市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中國小麥加”“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

臨夏州既有江南的俊秀,也不乏西北的壯美,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原美生態旅遊資源稟賦。

走進臨夏,這裡有橫亙守護、涵養臨夏大地的天然屏障——太子山,這裡有滾滾長流的母親河——黃河。這裡還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黃河三峽,黃河自西入境橫穿107公里,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支流像條條血脈,滋養著這片熱土,河流所經之處旅遊景點星羅棋佈,自然風光俊奇秀麗,被譽為“隴上江南”;有佔據“世界六項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群,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存寶庫……在這裡,一處處景點就是一張張靚麗的名片,遍佈臨夏大地,魅力噴湧而出。

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恍若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

臨夏還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

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蕩著“花兒”的美妙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巖“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

定位準確科學推進

2017年12月,臨夏州召開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臨夏州大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冬春季旅遊及下一步旅遊業發展工作。

會議強調,臨夏州要圍繞“旅遊百億元產業”目標,重點抓好大景區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全域旅遊創建、產業融合創新、旅遊產品供給、市場環境優化工作,使旅遊業真正成為全州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政策的提出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一項項和旅遊發展緊密相關的措施:確保永靖縣2018年底創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永靖黃河三峽景區2020年之前創建為5A級旅遊景區;構建起內通外暢的交通網絡,建設服務區、觀景臺、停車場、旅遊標識系統,實現重點景區諮詢服務全覆蓋;再新建改建旅遊廁

所 150多座,建設一批標準化自駕車房車營地,引進知名品牌酒店公司發展經濟型酒店、旅遊民宿;發展“旅遊+體育”,開發越野自駕、低空飛行、滑雪滑草等項目……

在推動旅遊首位產業提速發展中,臨夏州委、州政府進一步調整發展思路,不斷強化旅遊工作的政策保障,相繼召開了全州旅遊發展大會、全州商旅活州大會,出臺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臨夏州旅遊條例》已經州人大十二次會議審定同意,編制完成了《黃河三峽大旅遊區總體規劃》《太子山—蓮花山大旅遊區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沿山順水”自駕遊規劃》和《黃河三峽大景區建設性詳規》《松鳴巖—古動物化石地質公園大景區建設性詳規》,打破地域,對旅遊資源進行整體打包開發,為全州旅遊業發展描繪了一張宏偉的藍圖。

找準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動了旅遊產業的上檔升級,臨夏州向著“全域化、全季節”的發展方向大步邁進,旅遊人數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去年五一小長假期間,臨夏州境內飯店、賓館爆滿,全州接待遊客76.74萬人次,同比增長28.78%;旅遊收入達3.3億元,同比增長49%。

美麗鄉村幸福臨夏

王坪村是臨夏唯一的山區貧困村,人均耕地1.4畝,靠傳統的農業種植脫貧任務艱鉅。2017年10月,臨夏枹罕鎮王坪村與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結成幫扶對子,臨夏年輕人赴廈門務工不僅每月除了工資,還有500元補助。對口幫扶中的勞務輸出正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能通過勞務輸出脫貧致富,有病在身的張居兒無法通過勞務輸出獲得收入,是旅遊產業讓他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由於張居兒有病在身,無法出去打工,政府出面協調讓他當起了村裡紫斑牡丹種植園的日常管

理員,按月拿工資。臨夏從2014年開始,在枹罕鎮王坪村建設油用牡丹良種種苗繁育基地,建成300多畝牡丹園,採用種子繁殖和嫁接繁育種苗。臨夏油用紫斑牡丹耐乾旱,適宜乾旱山區栽植,既能運用於荒山綠化造林,也適合家庭觀賞栽培,牡丹苗木育種及開發系列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王坪村已經與大型油用牡丹深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了產銷合作。

連片的紫斑牡丹園也正在成為王坪村鄉村旅遊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吸引著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除了種植牡丹之外,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王坪村的村民還在後山旱地上種植了810畝的啤特果林,往昔只零星地生長著荒草的山地,不僅種出了經濟林果,也種出了好生態,曾經的山區貧困村,如今完全變了樣。王坪村黨支部書記李卓說:“下一步,我們以生態為引擎,整合省級王坪文化遺址、紫斑牡丹園、啤特果基地等資源打造王坪鄉村旅遊,為村子脫貧致富奔小康打造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載體。”

這樣通過旅遊致富的例子,讓臨夏州貧困群眾確實感受到了旅遊扶貧帶來的幸福果實。

旅遊季節裡的每個雙休日,對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的50多戶村民來說是個“財神日”。拿了幾十年鋤頭的農民,如今成了開門迎客的“農家樂”老闆;過去滯銷的草莓、洋芋,如今被城裡遊客搶著買;農村裡的大娘也變成“星”級廚娘,像模像樣地燒上一桌桌農家菜。日漸紅火的休閒農家樂,為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福音,村民們紛紛辦起農家樂,開起了茶園。

李春麗是一名普通村民,這幾年隨著家鄉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她去年投資12萬元承包了農家院,不到一年已收入10萬多元。“去年五一期間,我的茶園裡每天都有上百人就餐,每月的收入始終保持在1萬元左右。”李春麗說。

發展旅遊業是實現富民強州的重要途徑。隨著旅遊景區開發的不斷推進,臨夏在讓外界領略這方錦繡山水的同時,也為當地群眾開啟了致富之門。如今,隨著旅遊產業鏈條的完善和外地遊客的逐漸增多,本地的許多群眾通過開辦農家樂、鄉村客棧及出售旅遊商品和發展觀光產業等方式,逐漸吃上了“旅遊飯”,鼓起了錢袋子。

(曹金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