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生物进化就是这样,你必须拼命奔跑,才能够留在原地...”——《爱丽丝漫游仙境》。本文不讨论宿命,不灌鸡汤,只探讨中小企业市场的趋势及应对思路。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老张受教育不多,但是很吃苦耐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浙江经营服装厂,从一开始的作坊逐步扩大生产,生意铺展到全国,成为有名的连锁企业。老张春风得意之时,互联网到来了,多年拓展下的渠道在互联网面前成为了笑话。

小本经营的淘宝网店如雨后春笋,一铺就是全国范围。就在老张坚持用重金堆砌壁垒的时候,他却并不知道这堵围墙是给自己盖的。由于线下销量逐年降低,老张被迫放弃了本该“卸甲归田”的安逸生活。为了支撑庞大的设施设备、人力成本,老张不断的收缩渠道,陷入越来越绝望的境地。

老张不是没有妥协过,为了维持运转,他也为网商供货。但是经营传统生意多年的他一向很重视质量,一边被网商订单量绑架,被迫接受低质量生产,一边还要给自己的渠道供货,但这更加拖累了实体生意。中间,他也请人开过网店,但是经营理念的冲突令他无比疲惫,并最终放弃。

坚韧绝对是传统企业家的一大优点,但一根筋却使他们一伤到底。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不肯放弃,直到关闭最后一家店,老张就好像大彻大悟了。此时大儿子也已大学毕业,正值网红经济盛兴,带着新想法跟老爹PK了好几轮。最终老张决定拼一把,不破不立!

于是老张找来了负责生产的工头,将整个生产线的厂房、设备、员工全部无偿托付给了他,自负盈亏,唯一条件就是保证老张的供给能力。这一次老张没有再固执己见,完全由着大儿子打造的网红产销一条龙,他只是在行业资源和资本关系方面帮助疏通。上阵不离父子兵,虽然生意不似十几年前那般场面,但短短两年老张一家也再现了当年的风光...


这个故事很清楚的说明了,产业变革下,生意兴旺与否和你努不努力没有直接关系。互联网只是一个起因,而真正随之到来的“势”才是最关键的。事实上,这就好像深陷泥沼,过重的资产、或不能因势利导的决策,都会加速下沉。本文一共四篇,从“节流、开源、获客、共享”四个角度分析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趋势。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改革开放之后的25年,商业环境就像大海航行,主题都是做大,规模经济、垄断优势,航母般的排水量使它很容易抵御风险。大企业的价值观、布局、资源都是固定的,一旦稳固,睡着都能挣钱。

再之后的15年间,曾经令它们强大的优势,都变成了绊脚石。在这个创新为主题的年代,暗流涌动,船小是优势。“创新”对于老司机们来说,会非常纠结,但是机会不等人,很多大企业都是在它认为“无关紧要”时被洗出局的。

庞大的组织限制的不仅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财务支配的自由,它更约束了产能。正如题目所说,第一篇《节流,不破不立》,懂得放弃,才能挣脱束缚。再聊个故事: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老张是个天下第一武林高手,眼疾手快、势大力沉,他以一双快拳打遍中关村无敌手。突然一群外星人降临,它们都是飞在天上的使用远程武器的,这不是欺负人么!看起来结局是注定的了,这和老张多么努力已然没有关系,外星人跨越了物种的局限,打着哈欠都能消灭他。

然而老张并不是没有办法的,他一咬牙,废了自己一双成名的快眼,从此苦练听声辨位和暗器功夫。一天趁着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突袭了这群外星人。外星人根本看不见他,而他却如砍瓜切菜一般,消灭了这群敌人,维护了中关村地区安全…


咳… 只是个例子,扯的有点远。我是想说明给企业砍掉绊脚石的作用:①换个战场、忽视对手优势,②领域专一、释放自身的产能,③减轻负担、小步快跑,④超越限制、跨维度打击对手。砍掉绊脚石首先需要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其次其过程必然是疼的,而且需要时间过度。

到底哪些是绊脚石?怎么砍?

全面分析企业运营状况,找到“拖后腿的”、“可有可无”的因素:

从设施/设备、生产/采购、渠道/客户、公关/市场、研发/设计、物流/仓储等所有角度,分析维持企业运转的各项因素,看的是固定资产与主要支出,不包含生产性材料的采购。

将企业运营的所有重要因素罗列在一起,ABCDEFG。有些细小因素,虽然负担不大,却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可有可无,取不能忽视不见。为了达到全面分析的效果,可以将这些“小细节”合并,比如:B中包含xyz(其中x很常用、很重要,y不常用、很重要,z不常用、不重要)。

则公式变为A(xyz)CD(mn)FG,分别按照“重要性/可替代性”、“负担”、“频率”、“效益”、“可扩展性”排序,这样就看出哪几个因素即不常用、又不重要、还发生了成本、并且拖了后腿。在不影响运转的基础上,能砍就砍,能外包则外包。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如上图,B大项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将B大项细化后,发现存在不效环节z,那么是否可以将z外包?大多数时候,这样的环节的成本并不是很大,不过任何会限制企业产能的因素,都可以视为负担,而不应只考虑成本。不下狠心,它将来一定会给企业拖后腿,也许是在扩大产能方面,也许是在专业性方面。还有一种可能,企业将这项工作与其它工作合并了,那么也要考虑,这样身兼两职的岗位会不会成为某一过于依赖的环节(这可能会演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甚至让管理层为此变成了拐棍。

不破不立,有舍有得,未来企业需要的是轻量化,就要去掉累赘。

找到最擅长领域,专一化,瞄准细分市场: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同样用上边的公式,找到企业运营中最常涉及、带来最大效益、花费最小代价、最容易扩展的因素、最可靠的因素(人际关系不是可靠因素);并找到这一优势可以持续效果放大、可以低成本复制、可以提高频率、可以提高客户依赖的方法。

如上图,E大项作为企业主要盈利来源,或是主营项目中成本效益比最高的环节,还可以再继续细化出最优势的m项(或许m项对n项存在依赖,所以两者不可分割)。

关于如何扩大、扩展m项的收益,由于“出发点、方式、目的”不同,方法也有很多。我们以后再探讨,这里举两个例子:


如:可口可乐在原有的无糖、零心理负担的“零度可乐”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增加膳食纤维、可以减肥的产品“Plus”,领域不断细化。让原本客户中,心里还有那么一丝“顾虑”的群体,也打消顾虑。

如:给客户提供基于核心业务的增值服务,这项服务也许不能提高多少收益,但是可以提高客户离开你的代价。最好的挽留方法是“客户不舍得走”。


我们通常会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因为,只有依靠互联网,才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无限复制的可能性。在确定扩展方法后,一定要注意产品/服务聚焦,也就是瞄准细化市场,这一点也非常关键,互联网尤其适合针尖式的突破(拼长板),这在我上一篇文章《互联网创业下半场,产销逆转》中提到过。

不破不立,没有一家公司或者一个产品是完全不可替代的,所以必须专注!要加强细化领域的竞争力。

分析外部市场环境,找到市场趋势,明确自身定位:

企业的眼光不应该只放在自身领域内,郭德纲说“不想当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说相声的”,这句话有点像是现在的商业环境。谁能肯定地说自己的买卖将来一定不会被门口的煎饼摊儿取代?我看他们的“租房中介”干的就不错嘛!

如今跨行业打击已经司空见惯了,有些是“蓄意”的,更有一些是“与你无关”的。多观察新诞生的、以及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还有社会热点,不知道哪阵风就把它吹到门口了,也许是馅饼,也许是铁饼。


那么,大的市场趋势是什么呢?移动化、共享化、轻资产化、智能化、产业优化(专业标准化提高)、体验优化(服务标准化提高)、云化(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行着)、自动匹配、快速流转、重新组合、信息关联加速… 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形态,未来的行业也许现在还没有出生,变量太多,变自生变。

另外还有一个企业服务领域的趋势,现在商业效率极大提升,中小企业的消费也在升级,服务大企业客户已经不再是服务商的首选了。因为账期长、复杂度强、利润低、容易被“绑架”等很多问题,服务商逐渐把视线转移向很缺少服务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意识、意愿都在提升,并且它们无法形成强势的谈判能力,且账期很短。服务商打的头破血流的强头部大客户,还不如联合几家异业的第三方公司,在供应链、服务、渠道方面互补,共同在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占下一片地盘。


除了关注外界,还要更加清楚自身的定位,并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和优势的扩大。在明确前进方向之前,一定不要给自己以及其他任何行业打标签,只会让自己犯10年前那几个销声匿迹的巨头企业的错误。

寻找“外挂”,借助外部资源,多方位提高竞争力:

这是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延伸,第一点讲的是轻资产化,第二点讲的是扩大优势,都是从内部因素出发考虑。这一点讲的是如何用外部资源优化内部因素,就像“作弊”一样,获得1+1>10的效果。例如:盈利模式放大、跨轨道竞争(就像手机跨到数码相机的领域)、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可以借助的外部资源有平台类的、工具类的服务商,还有企业间的合作。结合它们可以:①多维度打造竞争力,②产能得到释放,③提高效率,④降低成本。

每家企业都希望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因为它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但是又担心削减之后会制约产能,这是很矛盾的。工具类的服务商一般都是解决单独存在的问题,比如:降本、或者增效。哪些因素最应该得到改善呢?可以从最常用、最重要的环节中挑选,这是企业核心;或者选择提升空间最大的环节,这是企业累赘。

平台类的服务商相对更适合解决复杂情况,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降本的同时,实现增效。但是不同平台对企业的赋能和侧重点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别。在挑选平台服务商时,首先一定要在自己的行业挑选,因为它是针对行业优化的,效果增益比较全面而直接。举个例子:


如:专门针对餐饮行业优化的送餐平台来说,帮助餐饮企业控制了堂食方面的成本、提升了外卖市场的效率、帮助餐饮企业释放产能,结合数据还可以提升一些竞争力。现在北京本地越来越多的餐饮档口依附于各大送餐平台,采用外卖为主,堂食为辅、甚至“零堂食”的经营方式。

如:专门针对企业日常采购市场优化的恩基云采,就是专门为礼品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服务商设计的采购和销售平台,为它们省去了聘请采购人员和排版设计人员的工资,并且可以百倍量级的提高销售效率。它让销售人员在第一时间给客户报方案,不必再等采购人员找产品、设计人员出方案,并且只要销售人员能力允许,一天报几十个方案也不累。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上图只展示了采购环节,实际上对销售环节的改善作用也是一样的)

结合之前的方法分析:对于礼品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服务商(诸如广告、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公关、会议展览等,以下简称其他服务商)来说,市场营销品、商务礼赠品、员工福利用品、企业文化用品、办公用品的采购都是经营项目中的一环。往往除了礼品公司会专门请采购人员,其他类型服务商会直接找礼品公司外包采购。我们来对比一下:

「干货」中小企业进化论,节流篇,不破不立

好的外部资源,就像游戏中的“外挂”,让企业获得像作弊一样的增效

再说说合作类的:合作一般都是围绕:客户、产品、品牌、渠道、供应链、还有资产本身的… 目的多种多样:强强联合、数据交换、精准营销、产品提升、客户体验提升、销售渠道共建、提升供应链议价能力等目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外部资源不要只看同业的,异业也要多留心。按照基因来说,基因越新/血缘越远,则合作的基因越健康(当然合作形式必须是基于业务目的的,不能为了混血而混血)。


不要小看这种异业合作的效果,在没有出现之前,谁都不知道它的颠覆性。“卡片相机”和“街头行窃”这两个行当,不就是这么变成夕阳产业的么…


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阶段了,我们除了要防竞争对手,还要防门口的煎饼摊儿。诚然,节流的代价是高昂的,不过有了具体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逐步减轻资产配置,提高聚焦程度。

历史上总有一些大公司成为过客,也总有一些企业屹立不倒。是什么是他们在这暗流涌动的年代还能游刃有余?首先一点,他们都很“苗条”并且“专一”。例如,每年只出几款产品的苹果,大量的研发、设计和后期测试工作使得他们的理念、设计、质量一直都是最好的,即使毛利润达到3倍,用户依然趋之若鹜;他们把生产工作交给富士康,并不是因为富士康比它制造的更好,而是因为富士康有“比较优势”,并且“适当放权”才不会限制苹果自己的产能。微软,亚马逊,杜比,小米,也如是…

总之,不破不立! ------the End

您一关注、转发,我就来劲:

新关注超过500,或者转发超过1000,我保证连夜赶制下一篇~ 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