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合肥之後,誰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

沙漏遺愛



土土街


綜合性科學中心基本上代表我國科技發展的最高水準,而未來社會進步與城市發展主要推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在這點上國內幾座大城市已經都心知肚明,都非常熱衷申報國家科學中心基地。其中又以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等城市最為熱門。



既然提到以上這些城市我就先說一下合肥。當時綜合性科研中心落戶合肥時,可謂是一片譁然,因為社會各界大都看好南京、西安或者武漢等老牌科研基地城市。但我認為合肥科研創新實力已經走在國內前列,與上海、北京科研中心相比絲毫不遑多讓。



而關於第四城應該會在南京、武漢以及西安、成都這四座城市裡敲定,只不過我個人覺得應該會在武漢和南京裡面抉擇。首先西安這座城市因前幾年經濟發展遲緩,導致市內部分一流大學實力有所下降,恐怕暫時沒有精力與實力在與南京、武漢等城市競爭。而成都一直以來雖然很熱衷申報科學中心,但其教育以及科研實力總體一般,無法與南京、武漢相提並論。當然西安與成都的軍工實力也是非常強悍的,在國內除瀋陽外恐怕沒有多少城市可以比擬。



至於南京與武漢之間是非常難抉擇的,我個人覺得南京教育整體實力要略高武漢一籌,但武漢提出的東湖綜合性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項目已多達三十個,並且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實力在國內高新區中位列第三。這些都為武漢未來申報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武漢光電科技領域在國內算是處於領先水平,也算是一枝獨秀。未來兩座城市都非常有可能實在是難以抉擇。

最後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不過我希望未來不管是哪座城市能夠享此殊榮,都應該把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為首要責任,因為只有大家攜手共進、共同繁榮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有質量的問題,北京、上海、合肥之後誰會成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科學中心)?我們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什麼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其使命是: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可以看出來科學中心的目標是高大上的,那麼下來我們看看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學中心定位。

合肥擁有:1.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2.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NSRL);3.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4.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四大國家級實驗室,其中量子技術的運用和發展奠定了合肥科學中心的地位。更注重的技術的運用方面。

上海的主要目標是:是構建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提升我國在交叉前沿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代表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上海未來的目標是世界先進水平基礎科技研究。

北京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是:重點工作聚焦於系統推進重點科學領域跨越發展,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科學佈局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等方面。主要集中於國家重大科技研究上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上海是主要吸引、引進學習國際先進科技(瞄準世界),北京是注重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發展國內),那麼合肥就是將這些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去(運用實踐)。但是都有一點是重複要求的就是要有創新能力。

那麼下一個會是那座城市呢?

回顧這十年時間的中國科技發展可以發現,合肥

能夠入選跟中科大的量子通訊技術發展有很大關係(量子通訊);北京入選是因為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發現的使用4種小分子物質誘導除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後代(克隆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上海入選是因為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使得我國從而在芯片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可以看出來入選的城市的科研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那麼下一個我們就有參照了,至少在這幾年得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是前提。

參考標準很簡單就是誰能出現跨時代的科研成果

5年的時間過去了,杭州和長沙一直沒有被國家任命為科學中心其實也是在觀望(這些成果其分量還是不夠)。看看有沒有其他地方或者院校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出現,尤其是一些具有國家級實驗室的高校。排名靠前的除去清華、北大、上海交大、中國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大學外,只有南京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了。那麼就再填兩個名單

南京和成都

綜上所述有希望成為第四城的在杭州、南京、長沙和成都之間會出一個,當然不排除教育強市武漢和西安的殺出,總之一句話誰能出好的科研成果那麼這科學中心的殊榮就是誰的。

歡迎各位留言或者關注勇勇雜談壹貳叄。



勇勇雜談壹貳叄


看回答和評論,筆者認為,絕大多數人還沒搞清楚科學與科技的區別,甚至把科技完全等同於科學!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筆者不認為會產生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原因如下。

首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關鍵詞是“科學”,而不是什麼“科技”!

科學和科技,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核心和功能相去甚遠。筆者在前面的回答中,已經多次闡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技了,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如果明白了科學和科技的區別,就能明白,為什麼國家確定上海、合肥和北京是我國三大綜合性科學中心,而不是那些自以為科技實力強大的南京、武漢、深圳、成都和西安了!

沒錯,南京和武漢的科技研發實力排在合肥前面,結果,卻落選了——有人說,這是因為當時南京武漢沒有提出申請,所以,才給了合肥當選的機會!

這實在是一種極端的無知!由於知道科技對一個地方的綜合實力發展意味著什麼,所以,自從國家明確提出設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我國很多自以為科研實力強大的城市,都紛紛提出了申請。這其中,除了上海、合肥和北京,還包括:武漢、南京、深圳、廣州、香港、杭州、成都、西安、蘭州、瀋陽和鄭州等城市!

不能不承認,在這些城市中,南京和武漢的科技研發實力,目前來說,的確比合肥強大。然而,這種科研實力,僅僅是應用型科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研發,而不是科學理論研究。

但是,國家需要的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不是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和合肥擁有我國最強的基礎科研實力,是國內國際科學界公認的基礎科研基地,甚至在世界上被認為是未來全球的硅谷。同時,這兩座城市在國內擁有最多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基礎科研平臺數量,遠遠超過上海。

武漢,僅有一個國家實驗室,兩個大科學裝置;至於南京、成都和西安,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其次,國家明確提出設立兩到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目前,已經批准了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因此,不可能再增加新的城市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再次,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同於科技創新中心。前者需要集中優勢資源做基礎理論研究,解決理論認知問題,兼顧基礎型科技研發;後者則是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的實踐應用,或者是在基礎型科技的延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各地人才類型的分佈,就可以看出上海、合肥和北京與其它城市的區別。這三座城市中,科學家的比例遠遠高於南京武漢等城市。而南京武漢等城市的科技專家佔比則更大。

當然,由於國家同時也把合肥定位為國際科技產業化創新中心,未來合肥的科學家和科技專家也會越來多。

國際尖端人才的流動特點,也能說明問題:國際上尖端的科學家最青睞的中國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和合肥,而不是武漢、南京或者是成都,更不用說西安!而科技專家類型的人才流動,除了上海北京和合肥,也包括武漢、南京、杭州、成都和西安。


這一點,與本人在2017年人才流動的分析,是基本吻合的!

筆者早在去年就說過,國家會不會增加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如果有可能,那就看2018年的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元月份,另一個是6月份。如果,這兩個時間點都沒有宣佈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那麼,基本上可以確定不會再增加新的名額了!

事實上,筆者並不贊同國家增添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因為:

科學家不同於科技專家——全球範圍內,科學家資源相比於科技專家資源,要少得多,所以,必須集中資源。而北京和合肥,擁有我國數量最多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北京和合肥的基礎科研平臺遠遠多於上海,為什麼反而是上海最先獲得批准?這裡面的關鍵原因,是因為上海提出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相比於北京和合肥更科學合理,所以,上海最先獲批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擁有一個國家實驗室和六個大科學平臺,基礎科研平臺雖然遠低於北京和合肥,但是,總數遠多於其它城市。


鄭瑞文2015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名稱聽起來就非常的高大上,事實他確實高、大、上!

高體現在技術水平高,瞄準的是世界基礎性領域最前沿的高科技,所涉及的技術對國家乃至人類具有顯著推動作用!大體現在規模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由一大群重大科學研究集群共同組成,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上自然是級別高,是目前為止國家對科學發展領域最高級別的區域級規劃。

個人認為不會有第四城,持有反對觀點的應該是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不理解。

現在入選的只有北京上海合肥三個,北京上海入選很自然,這兩個城市不論經濟、地位、高校、科研水平、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在國內基本是你第一我第二,主要說說合肥這個屌絲逆襲的底氣所在。(如果說完有後,有城市認為在基礎科學領域比合肥強,那麼恭喜你有潛力!)

一、頂級的基礎研究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科學研究主要體現在論文上(特別是頂尖論文),技術發展主要體現在專利上(國際專利更具含金量),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當然主要看科學這方面,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指標:自然指數

所以說,除了入選的,似乎南京、杭州、武漢也很不錯,不過中科大和合肥物質研究院的中科院背景是其他這幾個地方高校不能比的。

二、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是最高等級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相當於國家實驗室的降級,但其實力與規模顯然比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大很多,不過尚不能達到國家實驗室級別。

合肥有

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

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籌)

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在建)

就數量上來說,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合肥僅次於北京,跑贏上海,國內第二。



合肥有

同步輻射加速器

合肥HT-6M受控熱核反應裝置

合肥環流器HL-1裝置

合肥HT-7托克馬克

合肥EAST托克馬克

合肥穩態強磁場

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未來網絡實驗設施

就大科學裝置這方面來說合肥國內最多,比北京上海都多。

綜合一下:國家級科研機構總數(包含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大科學裝置),北京14個第一,合肥13個第二,上海7個第三,其他城市最多兩三個,與這三個比較來說差距太大,所以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聚集效應明顯,而且這些機構短期內不可能大量增長,所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不存在。


PS:再強調一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立立足於基礎性科學研究,而不是去研製製造一些應用型科技產品,比如合肥的人工智能、智能語音、京東方面板等等,以及前幾天的製造業大會跟這些沒有多大的關係,完全是不同方向,所以我沒提合肥這方面。當然,如果你用類似的成就來說其他城市擁有爭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實力,也是南轅北轍了,比如天津的裝備製造、杭州的互聯網、南京大量高校、武漢光谷以及成都西安瀋陽重工業等等,都不應當作為佐證的依據。


lu163228800


中西部再建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建在長沙比較合適。縱觀中西部發展比較好的城市,就是武漢、成都、重慶、長沙、西安、鄭州這六個城市,其他五個都已經是國家中心城市了,已經在享受國家的政策支持,建在長沙其他中心城市意見不至於太大,畢竟國家也要考慮其他非國家中心城市的長遠發展。回頭看長沙,也基本具備建立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的條件。長沙擁有數量僅次於北上的三所985名校,國防科技大學是中國最好的軍校,軍中清華,計算機一流,天河一號就是國防科大研製的,國防科大還研發了國產磁懸浮列車。中南大學擁有雙一流A+的三個學科,材料、冶金和護理學,材料和冶金對中國國防事業貢獻巨大,中南的軌道交通也很牛。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和清華、同濟並稱為中國土木工程的“三駕馬車”,實力雄厚!湖南師範大學的生物學也很厲害(ง •̀_•́)ง長沙的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京廣和滬昆中國南北向和東西向最大的兩條高鐵在此交匯,中部,南方,山水洲城,地殼穩固,少有地質和氣象災害發生,適合做各類科學實驗和研究。綜上所述,我支持在長沙建國家科學中心。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以上。


心悟朗行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一項來自頂層對科學領域的囑託,並非僅僅是榮譽,看著這麼多城市為爭取名號,難道你們都有這個基礎?從實際觀點來看,擁有良好科研底蘊的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合肥以外,還有西安、南京和武漢、深圳四市。
爭創綜合性
國家科學中心並無不妥,但要結合實際,腳踏實地,用實力來說明,一切盡在掌握中。

根據已佈局的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地理位置來看,也許第四個名額將會出其不意的在西部或南部。
中部高教、科研
第一城(武漢)的落選,實則惋惜,但也影射出該市尖端技術研發力逐漸被他市所超越。

為穩固區域性科教中心地位,武漢應該勇於尋找“短板”,實現自我檢討和突破口。在今後另開僻徑參與創建首個在全國範圍內的,壟斷性尖端國家技術中心。為突破自身問題,敢於面對、路還在腳下,走出不一樣的精彩!


民間查訪專員


第一不知道是這道題目沒說明白還是有些人嘴上食shi了!上面說了第四個全國綜合實驗城市會是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幾個城市中那個!而有些人就一直在那說合肥!

我來給你們介紹介紹合肥!

中科大剛剛開始搬遷是要到河南,河南當時窮不要!給江西也是同樣的理由拒絕了!後來安徽要了,當時安徽可是真的窮!當時合肥還不是省會!當時的合肥GDP是全國100名開外!後來落戶合肥了,90年代合肥gdp是在70名左右!

合肥現在的經濟是7200多預計2020年破10000成為安徽首個新一線城市!

而現在的合肥排名在全國13名!

作為最年輕的省會合肥!從縣城發展至今!辛酸苦辣可想而知!


Fun夢想


在成立綜合性國家科技中心的政策公佈之後,全國具有科研實力的城市,紛紛提出申請。申請的城市有:上海、北京、香港、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合肥、長沙、杭州、重慶、青島、濟南、西安、鄭州和蘇州等,但是國家只批覆了三個城市(北京、上海、合肥)。

如果讓我選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的話,我選長沙。

1、地理環境很穩,山水洲城,戰時也算是穩定;

2、基礎教育環境好:長郡、雅禮、一中、師大附中的高中畢業生質量很好。

3、大學資源比較平衡: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頂好)


建議長沙申請一箇中國防務科技城,投資200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