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七绝写得怎么样?

老许


这首诗怎么说呢。。。非常棒!这是一首“完整”的诗,押韵也不错的!尤其是文辞优美、意境很深,感情抒发的也不错!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它是一首“完整”的诗!一般情况下我们写诗,如果只是写景或者只是抒情,未免单调,完整的诗应该是有情有景,由景入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至于押韵就不说了,没什么问题!

到了意境、文辞、情感这三个,就是这首诗的亮点了!有人一直分不清楚意境和情感有什么分别,意境指的是诗文在由景入情的过程中,是大还是小,这里的“大小”并不是说非要是志向啊、天地啊这种!而是说你过度的是否自然,是一种“层次”的感觉!

这首诗由“为有暗香”引发作者寻找到昔年种下的“一洼花泾”,由此引发出来后面的感叹,非常通顺,意境转变毫无滞涩,水平非常高!或者不用“大小”,用层次“高低”来形容已经也可以!

文辞方面主要是用词用句,通顺、恰当,很不错!

最后在情感方面表达的也是比较深!由小及大,情深意切,虽然只有4句诗,但是胜过千言万语!

整体而言,这首诗完整、通顺、意境很高、文辞优美、情感很深!是个很不错的作品!


万物皆明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很不错的一首七绝小诗,作者有一定的功底,我感觉比很多人水平要高一些。

一、格律的变体

押韵上平十灰。从句式上来看,作者很熟悉格律,第一联和第二联用了两种七言的律句,仄起仄收(zzpppzz)和平起平收(ppzzzpp)。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称之为折腰体,在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律诗目录下和绝句目录下都有折腰体的名篇。如: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半古半律的格律诗

对于折腰体是否属于格律诗,是有一定争议的。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有“古律”之说,例如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通篇不对仗,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半古半律。

现在大多的刊物不认可折腰体是格律诗,但四句的诗当然是绝句。另外折腰体算是律绝句还是古绝句无关一首诗的好坏。

三、绝句一定是格律诗吗?

绝句本身诞生的时候还没有后来的格律标准,因此绝句一开始就有古体绝句,入唐以后,诗人们也做了大量的古绝句,仅仅在《唐诗三百首》中的绝句篇里就几乎有一半。

比如平声韵的五绝有:李白的《静夜思》、《怨情·美人卷珠帘》,刘长卿《听弹琴》等,韦应物的另一首折腰五绝《夜寄邱员外》;仄声韵的五绝有:王维的《鹿柴》,孟浩然《春晓》,裴迪《送崔九》,贾岛《寻隐者不遇》。

另外清朝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南宋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有大量的非格律绝句。我一直不太清楚:那些认为绝句一定是格律诗的人是哪里找来的标准?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是没有错误的。

四、诗的简析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第一句,为有暗香寻迹远

因为闻到花香而寻迹而去,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第一句是复杂句,原因状语加动宾加补语,这种句法初学诗的人未必能够写出来。古人虽然没有状语谓语这首叫法,但是对于句法的变化是分非常讲究的, 能用这种句法的人,一般是读过不少诗词的有心人。

第二句,一畦花径昔年栽

一畦花径昔年栽是“为有暗香”的原因,前两句是整体的倒装结构,原因置后。栽的不是花径,而是花(暗香),昔年在“一畦花径”栽花。不管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用,这句诗没有毛病, 是诗家语言,“一畦花径”作地点状语用。

如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斫得厅前栽。

我开始学诗的时候,遇到此类的语言结构不太敢用,觉得讲不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模仿古人作诗,再结合一些理论的学习,会慢慢的理解。《老街诗词闲话72-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

第三四句,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昔年”,转折得好,看到“昔年”的花径,今昔对比,感慨“繁华如梦去”。第四句大概是“何日君再来”的意思吧:心中问道,昔年种花的那个人我还能再见到吗?和周邦彦《兰陵王·柳》的结尾差不多: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过后两句略输文采,诗味相对前两句逊色一点,“多少繁华”这种词语太虚,用意象来代替好一些。

结语

格律诗中,三仄尾和鲤鱼翻波基本是作为正格使用,但是折腰体会有些争议。

绝句的特征很明确,四句的诗就是绝句。至于五七言绝句是否符合格律无所谓,可以是古绝句可以是律绝句。而五律和七律、排律一定是格律诗。

以上一时有感,个人浅见,也许以后会有新的认识,欢迎指正!谢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面几个回答都认为提问的这首诗格律有误,我觉得有必要在此纠正一下,我们先看这首诗。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这首诗应该是用平水韵写的,如若是新韵,二句“昔”为平声,那么这句就犯了

三平尾,为近体诗大忌。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熟悉格律的人可能知道,这首诗按标准的格式来看,二三句平仄失粘了,不过因此认为这首诗算不上绝句,是有失偏颇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格律诗中除了正格之外,还有一种变体——拦腰体。这种变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上下两联失粘。

例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上所举,拦腰体的例子在唐诗中并不少见,这里就不多举例。



其实这首诗的主要问题不在格律,而在语法和章法上。语法上,首句炼句还可以再简练,二句栽花可以,栽花径则表述不妥当。章法上,前二句与后二句,承转不自然,意境衔接有些跳跃。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交流。


诗词补习班


体裁为古韵还说的过去,不要说成七绝,七绝就要有七绝的严格格式排列,此诗全无。

一般近体诗的书写,都要有叙事的承上启下关系,此诗为东一句西一句,属于乱枪扫射,打到谁算谁,全无目标。

这首诗最有特点的就是,每一个句子都很有意境,可是一排列上就变成了杂乱无章。

抱歉,可能我说的有点狠,如果不喜欢,可勿听。

即为七绝,必须有一个对仗句(两个更好)。要求是在颔联(第三,四句)或颈联(第五,六句)用对偶句.对仗的意思是,与对联(春联)的要求类似。即前句的两个字是名词,下句对应的两个字也必须是名词;如果用的是数量词,对应的也必须是数量词。即所谓"天对地,山对水,大陆对长空"。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这是对近体诗绝句格式上的要求,兄台如果想要学习绝句诗,最好先从对联入手,这样相对简单些。

希望兄台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学习近体诗,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精粹。


盛世愚人诗词


作者既然能把它定为七绝,可见也是有些基础,接触过古诗词。我们不谈它是否符和绝句的平仄规律,也不谈它是不是绝句中的折腰体。我们来看看这四句话到底写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一首诗的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部分,要有一个主线,也就是俗称的脉络。犹其转句,要起到拉出、铺垫、反激、强调等作用,对合句的回扣、荡开、点题很关键,合句要做到言已尽意不绝。

给的题目是,闲坐读书,暗香入窗,忆旧人。这是一种静态的思绪。

寻找暗香,只能是用目光去寻。不可能“寻迹远”,“为有暗香”应是化句。径,小路,甬道,这个栽不了,动词和名词的因果无法产生。用一畦来形容花的数量,也是怪怪的。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是这样,闻到香味儿,“看到”(不是寻到)窗外的花圃,想到这些花啊,都是去年和朋友栽的。

刚才我们说了第三句是比较关键的,而作者在第三句跳跃性太大,直接跳出了画面。首先写得比较随意,另“繁华”二字与诗中所切脉络不符,对故人的思念,是一种往事,是一种感情。繁华、梦,都是一种虚写,在这首诗用做感情的处理不太恰当。

“多少烟波愁不尽”、“岁月漫为流俗叹”,这些也是转句,就是虚和实互相结合。在这首诗里也应这样,才能为合句“几时烟雨伴君来”在情绪上有所铺垫。

“烟雨”在合句中也是比较突兀的。和前面视角,没有关联的地方。虽说想象可以让人插上翅膀,但飞得太高坠下来,脸也是容易着地的。

总的来说就是作者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还有待细细斟酌。古人的绝句,其实就是现代人的一篇小散文,在有主题的情况下,说的话条理要通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开头结尾或互相呼应或拓开深入,情绪色彩统一,用字精悍,尤其在动词的运用上尽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谁家杏子哦


我按新韵改了一首七绝诗,希望大家喜欢。

《七绝.梅》

为有暗香寻迹远,

一园梅树去年栽。

花开多少如春梦,

落入尘埃不再来。


老蛇正宗


坦率地说,如果题主认为这首诗是七绝的话,我觉得不怎么样,首先是格律就过不了关,可见题主并不懂格律。按题主的首句分析,应是仄起不入韵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可题主的诗相差甚远: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三句自然就与要求的格律失对了。既是格律不符,自然就谈不上七绝了,其它的就不必去说了。


诗情小屋


怎么说呢,这首诗只能说是一首七言诗,算不得“《绝句》”的。

这里且不说诗的意境和文字修养句子搭配,只说说格式。

写古诗首先要讲究的是平仄韵律,若按《七绝》的标准评讲,这首诗应属于“首句仄起不入韵”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平仄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先说韵脚的两个字“栽”和“来”同属“十灰”平韵,是没错的。只是其他的字,至少有六处错误。“少、入、梦、雨”四个字是仄声字,而这个地方应该用平声字。“时、君”处应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所以此诗不能叫做“七绝”。

建议诗的作者如果还没掌握写律诗的技巧的话,今后再写不要冠以“七绝”“七律”之类的字样。


用户95548567742


我不议论这首七绝写得如何,我只想谈谈插图。图中一个女孩独坐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看书,一只手握着拳头,撑着下巴,像在凝思着书中的问题。你看她身边堆满了垒得像山包一样的书籍,蜷着身子,似有一种废寝忘餐的疲痺。因得一首《七绝.读书》:饥餐独坐书山里,废寝凝思学海前。可惜求知无妙法,徒劳费力枉流年。


123老梅吳楣福


我觉的一般般了。此诗与友人间相互问答尚可,但总觉的眼界不宽格调不高,属无为而做。清人薜雪说。诗不可无为而作,试看古人好诗岂有无为而作者?无为而作必不是好诗。昔有人问余曰,谚云歪诗何谓也?余戏之曰,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心不正则言不正,志不正则声不正。名之歪诗不亦宜乎?。又清人王国维讲,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我常感叹古之仁人豪杰之士,谈吐诗词气宇暄揚格调高古,今方知晓唯人格之伟大,试看义军首领黃巢诗。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它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花一处开。黃巢一落魄秀才,竞有如此胸怀,难道光是文学之事么?再看秋瑾,柬某君一诗。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蛰龙无术起风雷。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忧国忧民,女侠之襟怀,听之看之,男儿不羞愧?那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更是超越古今了!!此文到此完。文中有些文词尖刻,请诗友包涵绝无恶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