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首七絕寫得怎麼樣?

老許


這首詩怎麼說呢。。。非常棒!這是一首“完整”的詩,押韻也不錯的!尤其是文辭優美、意境很深,感情抒發的也不錯!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它是一首“完整”的詩!一般情況下我們寫詩,如果只是寫景或者只是抒情,未免單調,完整的詩應該是有情有景,由景入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前面寫景,後面抒情”!

至於押韻就不說了,沒什麼問題!

到了意境、文辭、情感這三個,就是這首詩的亮點了!有人一直分不清楚意境和情感有什麼分別,意境指的是詩文在由景入情的過程中,是大還是小,這裡的“大小”並不是說非要是志向啊、天地啊這種!而是說你過度的是否自然,是一種“層次”的感覺!

這首詩由“為有暗香”引發作者尋找到昔年種下的“一窪花涇”,由此引發出來後面的感嘆,非常通順,意境轉變毫無滯澀,水平非常高!或者不用“大小”,用層次“高低”來形容已經也可以!

文辭方面主要是用詞用句,通順、恰當,很不錯!

最後在情感方面表達的也是比較深!由小及大,情深意切,雖然只有4句詩,但是勝過千言萬語!

整體而言,這首詩完整、通順、意境很高、文辭優美、情感很深!是個很不錯的作品!


萬物皆明


為有暗香尋跡遠,一畦花徑昔年栽,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很不錯的一首七絕小詩,作者有一定的功底,我感覺比很多人水平要高一些。

一、格律的變體

押韻上平十灰。從句式上來看,作者很熟悉格律,第一聯和第二聯用了兩種七言的律句,仄起仄收(zzpppzz)和平起平收(ppzzzpp)。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稱之為折腰體,在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中,律詩目錄下和絕句目錄下都有折腰體的名篇。如:

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二、半古半律的格律詩

對於折腰體是否屬於格律詩,是有一定爭議的。在《滄浪詩話》中嚴羽有“古律”之說,例如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懷古》通篇不對仗,崔顥的七律《黃鶴樓》半古半律。

現在大多的刊物不認可折腰體是格律詩,但四句的詩當然是絕句。另外折腰體算是律絕句還是古絕句無關一首詩的好壞。

三、絕句一定是格律詩嗎?

絕句本身誕生的時候還沒有後來的格律標準,因此絕句一開始就有古體絕句,入唐以後,詩人們也做了大量的古絕句,僅僅在《唐詩三百首》中的絕句篇裡就幾乎有一半。

比如平聲韻的五絕有:李白的《靜夜思》、《怨情·美人卷珠簾》,劉長卿《聽彈琴》等,韋應物的另一首折腰五絕《夜寄邱員外》;仄聲韻的五絕有:王維的《鹿柴》,孟浩然《春曉》,裴迪《送崔九》,賈島《尋隱者不遇》。

另外清朝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和南宋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也有大量的非格律絕句。我一直不太清楚:那些認為絕句一定是格律詩的人是哪裡找來的標準?

這首詩是一首七絕是沒有錯誤的。

四、詩的簡析

為有暗香尋跡遠,一畦花徑昔年栽,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第一句,為有暗香尋跡遠

因為聞到花香而尋跡而去,不知不覺中走出了很遠,第一句是複雜句,原因狀語加動賓加補語,這種句法初學詩的人未必能夠寫出來。古人雖然沒有狀語謂語這首叫法,但是對於句法的變化是分非常講究的, 能用這種句法的人,一般是讀過不少詩詞的有心人。

第二句,一畦花徑昔年栽

一畦花徑昔年栽是“為有暗香”的原因,前兩句是整體的倒裝結構,原因置後。栽的不是花徑,而是花(暗香),昔年在“一畦花徑”栽花。不管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樣用,這句詩沒有毛病, 是詩家語言,“一畦花徑”作地點狀語用。

如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江城上佐閒無事,山下斫得廳前栽。

我開始學詩的時候,遇到此類的語言結構不太敢用,覺得講不通,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多模仿古人作詩,再結合一些理論的學習,會慢慢的理解。《老街詩詞閒話72-寫出好詩一定要學會使用詩家語》。

第三四句,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昔年”,轉折得好,看到“昔年”的花徑,今昔對比,感慨“繁華如夢去”。第四句大概是“何日君再來”的意思吧:心中問道,昔年種花的那個人我還能再見到嗎?和周邦彥《蘭陵王·柳》的結尾差不多: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不過後兩句略輸文采,詩味相對前兩句遜色一點,“多少繁華”這種詞語太虛,用意象來代替好一些。

結語

格律詩中,三仄尾和鯉魚翻波基本是作為正格使用,但是折腰體會有些爭議。

絕句的特徵很明確,四句的詩就是絕句。至於五七言絕句是否符合格律無所謂,可以是古絕句可以是律絕句。而五律和七律、排律一定是格律詩。

以上一時有感,個人淺見,也許以後會有新的認識,歡迎指正!謝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面幾個回答都認為提問的這首詩格律有誤,我覺得有必要在此糾正一下,我們先看這首詩。

為有暗香尋跡遠,一畦花徑昔年栽。

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這首詩應該是用平水韻寫的,如若是新韻,二句“昔”為平聲,那麼這句就犯了

三平尾,為近體詩大忌。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熟悉格律的人可能知道,這首詩按標準的格式來看,二三句平仄失粘了,不過因此認為這首詩算不上絕句,是有失偏頗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格律詩中除了正格之外,還有一種變體——攔腰體。這種變體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上下兩聯失粘。

例如,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如上所舉,攔腰體的例子在唐詩中並不少見,這裡就不多舉例。



其實這首詩的主要問題不在格律,而在語法和章法上。語法上,首句煉句還可以再簡練,二句栽花可以,栽花徑則表述不妥當。章法上,前二句與後二句,承轉不自然,意境銜接有些跳躍。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交流。


詩詞補習班


體裁為古韻還說的過去,不要說成七絕,七絕就要有七絕的嚴格格式排列,此詩全無。

一般近體詩的書寫,都要有敘事的承上啟下關係,此詩為東一句西一句,屬於亂槍掃射,打到誰算誰,全無目標。

這首詩最有特點的就是,每一個句子都很有意境,可是一排列上就變成了雜亂無章。

抱歉,可能我說的有點狠,如果不喜歡,可勿聽。

即為七絕,必須有一個對仗句(兩個更好)。要求是在頷聯(第三,四句)或頸聯(第五,六句)用對偶句.對仗的意思是,與對聯(春聯)的要求類似。即前句的兩個字是名詞,下句對應的兩個字也必須是名詞;如果用的是數量詞,對應的也必須是數量詞。即所謂"天對地,山對水,大陸對長空"。

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這是對近體詩絕句格式上的要求,兄臺如果想要學習絕句詩,最好先從對聯入手,這樣相對簡單些。

希望兄臺能夠沉下心來好好學習近體詩,它是中國古代文學之精粹。


盛世愚人詩詞


作者既然能把它定為七絕,可見也是有些基礎,接觸過古詩詞。我們不談它是否符和絕句的平仄規律,也不談它是不是絕句中的折腰體。我們來看看這四句話到底寫的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意思?

為有暗香尋跡遠,一畦花徑昔年栽。

多少繁華如夢去,幾時煙雨伴君來?

一首詩的起承轉合是必不可少的四部分,要有一個主線,也就是俗稱的脈絡。猶其轉句,要起到拉出、鋪墊、反激、強調等作用,對合句的回扣、盪開、點題很關鍵,合句要做到言已盡意不絕。

給的題目是,閒坐讀書,暗香入窗,憶舊人。這是一種靜態的思緒。

尋找暗香,只能是用目光去尋。不可能“尋跡遠”,“為有暗香”應是化句。徑,小路,甬道,這個栽不了,動詞和名詞的因果無法產生。用一畦來形容花的數量,也是怪怪的。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應是這樣,聞到香味兒,“看到”(不是尋到)窗外的花圃,想到這些花啊,都是去年和朋友栽的。

剛才我們說了第三句是比較關鍵的,而作者在第三句跳躍性太大,直接跳出了畫面。首先寫得比較隨意,另“繁華”二字與詩中所切脈絡不符,對故人的思念,是一種往事,是一種感情。繁華、夢,都是一種虛寫,在這首詩用做感情的處理不太恰當。

“多少煙波愁不盡”、“歲月漫為流俗嘆”,這些也是轉句,就是虛和實互相結合。在這首詩裡也應這樣,才能為合句“幾時煙雨伴君來”在情緒上有所鋪墊。

“煙雨”在合句中也是比較突兀的。和前面視角,沒有關聯的地方。雖說想象可以讓人插上翅膀,但飛得太高墜下來,臉也是容易著地的。

總的來說就是作者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還有待細細斟酌。古人的絕句,其實就是現代人的一篇小散文,在有主題的情況下,說的話條理要通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開頭結尾或互相呼應或拓開深入,情緒色彩統一,用字精悍,尤其在動詞的運用上儘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誰家杏子哦


我按新韻改了一首七絕詩,希望大家喜歡。

《七絕.梅》

為有暗香尋跡遠,

一園梅樹去年栽。

花開多少如春夢,

落入塵埃不再來。


老蛇正宗


坦率地說,如果題主認為這首詩是七絕的話,我覺得不怎麼樣,首先是格律就過不了關,可見題主並不懂格律。按題主的首句分析,應是仄起不入韻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可題主的詩相差甚遠:第三句與第二句失粘,第四句與第三句自然就與要求的格律失對了。既是格律不符,自然就談不上七絕了,其它的就不必去說了。


詩情小屋


怎麼說呢,這首詩只能說是一首七言詩,算不得“《絕句》”的。

這裡且不說詩的意境和文字修養句子搭配,只說說格式。

寫古詩首先要講究的是平仄韻律,若按《七絕》的標準評講,這首詩應屬於“首句仄起不入韻”的格式。這種格式的平仄應該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先說韻腳的兩個字“栽”和“來”同屬“十灰”平韻,是沒錯的。只是其他的字,至少有六處錯誤。“少、入、夢、雨”四個字是仄聲字,而這個地方應該用平聲字。“時、君”處應該用仄聲卻用了平聲。所以此詩不能叫做“七絕”。

建議詩的作者如果還沒掌握寫律詩的技巧的話,今後再寫不要冠以“七絕”“七律”之類的字樣。


用戶95548567742


我不議論這首七絕寫得如何,我只想談談插圖。圖中一個女孩獨坐在光線昏暗的房間裡看書,一隻手握著拳頭,撐著下巴,像在凝思著書中的問題。你看她身邊堆滿了壘得像山包一樣的書籍,蜷著身子,似有一種廢寢忘餐的疲痺。因得一首《七絕.讀書》:飢餐獨坐書山裡,廢寢凝思學海前。可惜求知無妙法,徒勞費力枉流年。


123老梅吳楣福


我覺的一般般了。此詩與友人間相互問答尚可,但總覺的眼界不寬格調不高,屬無為而做。清人薜雪說。詩不可無為而作,試看古人好詩豈有無為而作者?無為而作必不是好詩。昔有人問餘曰,諺雲歪詩何謂也?餘戲之曰,詩者心之言,志之聲也。心不正則言不正,志不正則聲不正。名之歪詩不亦宜乎?。又清人王國維講,三代以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我常感嘆古之仁人豪傑之士,談吐詩詞氣宇暄揚格調高古,今方知曉唯人格之偉大,試看義軍首領黃巢詩。颯颯秋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它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花一處開。黃巢一落魄秀才,競有如此胸懷,難道光是文學之事麼?再看秋瑾,柬某君一詩。河山觸目盡生哀,太息神州幾霸才!牧馬久驚侵禹域,蟄龍無術起風雷。頭顱肯使閒中老?祖國寧甘劫後灰。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憂國憂民,女俠之襟懷,聽之看之,男兒不羞愧?那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詩詞,更是超越古今了!!此文到此完。文中有些文詞尖刻,請詩友包涵絕無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