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被阿里收購後,上海又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倒下了,怎麼看待魔都網際網路企業的未來?

用戶69330833


讓一向驕傲的上海人民備受打擊的是,在中國互聯網公司發展中,他們基本上沒有一席之地!

在南叔看來,上海互聯網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賣!不斷地賣,早點變現。這也很符合上海這個地方的氣息和群體的特點,落袋為安,現金為王。隨便數數,做的不錯的公司,基本都賣了:餓了麼賣給了阿里,大眾點評賣給了美團,一號店賣給了沃爾瑪和京東等等,這樣的案例一數一大把。

再看看這些公司的創始人,餓了麼創始人和老闆張旭豪是上海人,大眾點評創始人和老闆張濤是上海人等等,上海人天生的商業思維和氣息決定了他們更多考慮是如何變現。而杭州的馬雲,一度把總部搬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之後,水土不服,最後沒辦法,怏怏的回了杭州去了,顯然,這個浙江人不太適合上海的商業環境。不過好在回去了,不然就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了。

上海這個金融和商業高度發達的社會里,其實並不鼓勵個人創業,他們講究的事高薪、做派、腔調,所以你看看北方的郭德綱,經常說自己過去那些煎熬和困難的事,但是上海的周立波每次都打扮的油光水亮,從不提自己坐牢和自己的艱難。這樣的心態,註定了也不適合創業。

你生活中有和上海人接觸過嗎?你眼中的上海人是啥樣子的?一起說說唄


南七道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上海誕生不了大型互聯網公司?

上海也曾出現過互聯網的高潮期,除了剛剛被阿里收購的餓了麼,幾年來誕生過盛大、滬江、巨人、Wifi萬能鑰匙、洋碼頭、安居客等,只是在這輪移動互聯網浪潮中逐步被邊緣化了,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從互聯網行業誕生之初說起:

一個新興行業的長期發展,必然要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在這一點上,上海就先天性的輸給了北京。

北京作為首都,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官方扶持和引領,發展起來自然得天獨厚,互聯網基礎設施也相對更加完善,馬雲、李彥宏、丁磊這批積極分子在帝都創立的互聯網公司的迅猛發展,吸引了第一批有遠見卓識的青年才幹,奠定了北京互聯網王者地位的基礎。

第二,從人才方面來講:

北京的高校和研究所得數量都是全國最多的,高質量的人才扎堆,人力資源的優勢明顯,再加上媒體輿論中心的地位,互聯網又嚴重依託輿論,發展自然迅猛。

第三、從北京上海的人文文化方面來講:

上海人更加精明能幹,格局上更傾向於投資房產汽車類,回報率高,收益快的項目;且“買辦”文化明顯,精緻的咖啡主義使得他們更願意投身500強,而不願接受風險極高的創業,工作時間上也短一些,而互聯網一日如一年的發展,很容易差距就出來了。

北京這座城市的包容性就強的多,北京是一個談理想可以得到認同的城市,北方式的拼勁、契約精神,催生了中關村式的創業中心,創業氛圍濃厚,互聯網巨頭的地位更加穩固。

上海偏向保守的互聯網創業模式,在錯失了先機的情況下還能後來居上嘛?

很難很難了,金融才是上海的利器。


政商參閱


上海互聯網的發展並不太好,現在碩果僅存的存了攜程、盛大、餓了麼、喜馬拉雅等公司,比起北京的滴滴、美團、寒武紀等互聯網公司來說差太遠了,而且上海互聯網大都已經被北京的互聯網公司兼併了。

上海互聯網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1.上海本土文化強勢,不是一個兼容幷包的城市

北京、深圳、廣州都是移民城市,移民城市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吸收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優秀基因和人才,不同的人的價值觀進行碰撞。

上海儘管也是移民城市,但大多是江浙滬移民,外地移民並沒有完全的融入上海,外地移民認同感也並不高。


2.上海金融太發達,管理正軌,互聯網很難發展

上海是經濟中心,金融發達,但金融業風險很高,那隻能嚴加監管。但是互聯網不一樣,互聯網發展之初本來都是違背現在的經濟規律和法律,所以都是“裸奔”,只有當地政府給予扶植和更多的試錯,才能發展。而上海對互聯網監管太嚴格,互聯網很難生長起來,特別是具備未來發展力的互聯網公司。



3、上海的經濟壓力大,周邊城市分流人才

北京廣州周邊城市的發展遠遠領先於周邊城市,周邊人才紛紛湧入,但長三角江浙滬都快速發展,特別是杭州有了阿里和淘寶,而上海生活成本又很高,所以很多人願意去上海周邊城市就業,這樣人才分流了。

4、上海政策傾斜於大公司,創業公司扶植力度不夠

政府有自己的納稅和招商的績效考核指標,所以上海願意納稅多的國際性公司,而互聯網納稅少,上海扶植力度不高。


5、上海互聯網發展基礎薄弱,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上海互聯網公司發展落後,所以需要生態化聚集的互聯網就不會留在上海,北京有媒體優勢,深圳有電子優勢,所以創業者如果涉及到產業上下游的互聯網也會優選其他互聯網發達的城市。


上海有哪些被收購的互聯網公司呢?

 1、大眾點評

  2014年2月19日,走過近11年曆程的大眾點評網(下稱“點評”),宣佈接受來自騰訊的戰略投資,騰訊將佔點評20%的股份,2015年10月,大眾點評被美團收購。

 2、一號店

  一號店於2008年成立,此後一號店成為沃爾瑪全資控股子公司,隨著沃爾瑪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一號店被京東收購。

 3、易迅網

  上線於2006年的易迅,被騰訊收購,此後被騰訊打包賣給京東。

 4、世紀佳緣

  2015年世紀佳緣開始醞釀退市回國,最終用2.52億美元賣給了實力不如自己的百合網。

 5、安居客

  安居客在2007年1月成立於上海,2015年3月58同城收購安居客。

 

上海出不了互聯網公司?你認同嗎?


毛琳Michael


一、企業生命週期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民營企業破產倒閉,60%的企業將在5年內破產,85%的企業將在10年內消亡,能夠生存3年以上的企業只有10%。

原因在於:

1、技術研發投入少

同質化現象嚴重,跟風操作,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

2、家長制的獨裁

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隨意行很大,老闆一個人說了算,聽不進不同意見,固執己見。

3、利益分配模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開始合夥人之間對利益分配沒有約定,對責任風險承擔也不明確。

4、信用嚴重缺失

對員工不兌現承諾,對客戶不積極履行合同義務,久而久之走上絕路。

二、互聯網企業的特殊性

互聯網企業競爭激烈程度眾所周知,被兼併收購,破產重組的可能性非常大,屢見不鮮。

魔都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資訊發達日新月異,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會讓一些企業灰飛煙滅,各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互聯網企業也難逃厄運。

當然只有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的行業,餓了麼併購,一家企業倒閉只是個案,魔都源於獨特的金融優勢互聯網企業未來還是很有前景。


唐氏二少


希望就在前方,機會已悄悄來臨。“眾評智慧零售”-“傳統電商、本地生活、社群定製、虛擬實體”全兼容的“互聯網+智慧實體”立體創新體系,可一舉確立該項目的互聯網地位,可在十年內引領整個中國的商業潮流,引領中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真正落地,一舉確立上海“互聯網項目之母”的城市定位。 如果大家願意共同承載歷史的使命,共享“矩陣世界,微分天下”的未來,請私信我。借用此次話題,我們為即將到來的產品上線,做些簡單的鋪墊。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資源參與進來,將相對草根的產品提升到更高級的層次,以確保完成振興上海互聯網未來的使命。


雲連鎖經濟體


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官方宣佈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了外賣訂餐平臺餓了麼。消息一出,立馬刷屏朋友圈,更有人笑稱“餓了麼,支付飽”。看來,上海作為中國的商業中心,卻也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的兵器庫。

1、從“魔都”上海的味道來看

上海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無論是地理優勢還是政策扶持都是得天獨厚。理論上來說,上海的互聯網創業者應該更有前瞻性,但實際上,正因為上海與世界前沿走的太近,上海忽視了基本國情,而在如今,巨頭格局已成、各自為陣。

2、從餓了麼被收購來看

早在之前,網上就一直傳出被阿里收購的消息,直至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才與餓了麼聯合宣佈,阿里巴巴已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麼完成全資收購。雖然餓了麼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但又一家上海互聯網公司被賣身了。

3、從上海其它幾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來看

看來,魔都互聯網仍然在那些BAT巨頭的羽翼之下啊。


無線端


說句實話,上海的創業環境相比北京和杭州來說,可能稍微遜色一點。

總的來說,上海互聯網的未來可能並不樂觀,可能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從上海本土的創投環境來說,上海的VC相比而言比較少,投資機構偏中後期為主,更多的投資公司在意的是整體投資組合的收益情況,就基金自身來說,更多的偏向於收益變現快且風險較小的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應的資金支持(對於早期)可能沒有北京或者杭州充足;

2.金融環境的背景下,上海的金融環境確實足夠的出色,投行較多,人才較為充足,但是大多數的金融人才更多的存在於交易或者存在於為中大企業服務中,對於互聯網企業的關注度雖然較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對於互聯網的關注可能沒有北京或者杭州那麼緊密;

3.就扶持上來說,上海對於互聯網企業的扶持可能沒有對於芯片、醫療等實體的高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更大,且稅收的指導作用使得這樣的淨資產公司更容易受到關注。

至於上海互聯網的未來,實際上,相關領導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長寧多年來一直在支持互聯網企業,當然相信在更多的支持下,上海的互聯網行業也會蓬勃發展。


芝麻想法筆記


上海有最大的港口,有最大的金融中心,有最高的房價;理論上是互聯網化最好的,實際上說的很多做的很少;在上海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不缺創業者;企事業也沒有北京多,僧多粥少,上海不適合創新小企業,適合有資本或靠山的故事企業;

國內民營成長企業總部最好不要在上海,適合投機的城市


mws001


完全不同意動輒就上海不能出互聯網企業這個說法。什麼叫又倒下啦……難道該企業倒閉了麼?

從地緣角度來說,上海在互聯網早期出不了媒體類的互聯網公司。騰訊的採編中心不也是早就移居bj?

從人才角度來說,上海的理工科學校數量遠少於北京,技術類的創新產品也會少。

從商業氛圍來說,上海的規範性和監管更強,互聯網的野蠻生長期,的確和上海格格不入。

更何況BAT落定之後,形成了足夠的漩渦效應,君不見阿里每個週末到上海的通勤車有多少麼?

但,上海並非不能出互聯網公司。而是屬於上海氣質的互聯網公司:商業類,服務類,金融類,健康類.製造類,這些方向,在未來上海不會輸,恰恰是上海的後發所在。至於被阿里還是被騰訊收購,這好像不能成為上海不行的理由吧?

我願投身前行,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樹森183289782


互聯網創業成功概率極低,很多模式到最後都不可行。可行的又是零和遊戲,以團購為例,死1萬家活1家,那9999家燒了多少錢?對精明的上海人來說,太不靠譜。上海人日子很好過,不會去冒險,寧可拿1億去吃利息去買房,也不會去賭萬分之一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