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國號早預示了王朝短命

考古專家確認,新近在江蘇揚州曹莊發現的隋唐墓葬系隋煬帝楊廣之墓。隋代都城在長安,陪都在洛陽,隋煬帝為何葬於揚州?楊廣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帝王?隋朝在歷史上為什麼會有“短命王朝”的詭異說法?

隋朝國號早預示了王朝短命

楊堅代周建隋王朝之謎

民間有傳言稱,楊堅代周建隋是天意。《隋書·五行志上》記載,早在北周建立之初,民間就流傳著一首奇怪的童謠:“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古代好多童謠都帶到政治讖語的性質。這句童謠到底是什麼意思,起初並沒有人能理解,直到楊堅代周稱帝后,大家才明白其中的意思。

楊家是北周的皇親國戚,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跟隨北周太祖宇文泰起義關西,有功,賜姓普六茹,位至極品,賜封“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實在宇文邕(武帝)當皇帝時,朝廷對楊堅已有戒心。宇文邕欲除了楊堅,避免江山遭其禍害,但楊堅始終未被除掉,在重重危機中,反而地位日升。特別在當了北周倒數第二位皇帝、宣帝宇文贇的老丈人後,楊堅還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全面控制了北周朝政。

宇文贇生前曾立了5位皇后,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天元皇后”。公元579年,年紀輕輕的宇文贇竟內禪帝位給時年僅7歲的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做起了太上皇。公元580年,宇文贇病死,次年,楊廣誘逼宇文闡禪讓,自己稱帝,史稱“隋文帝”。“白楊樹頭金雞鳴”——北周果然被“楊”姓天子替代。

宇文闡非楊麗華所親生,生母為天大皇后朱滿月,但倫理關係上是楊堅的外孫,卻一點沒錯,與楊家有“甥舅關係”。“外甥”禪讓於楊堅後,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不久即被楊堅害死,應了“只有阿舅無外甥”一語。

隋朝國號早預示了王朝短命

國號影響國運之謎

楊堅從宇文闡手裡輕鬆奪得江山後,便希望自己建立的江山能長治久安,“千秋萬歲”。但楊堅建立的王朝很“短命”,前後僅有38年。“隋”,源於楊堅的“隨王”。可是,為何不是“隨”而是“隋”?原來楊堅忌諱中間的“足”,即“辶”。

現在大家熟悉的“隨”字是簡化字,繁體寫作“隨”。楊堅覺得,如果國號用“隨”字,中間的“辶”不吉利,會讓國運“隨之而走”,於是他去掉了“辶”,而啟用“隋”字。

楊堅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給新朝帶來好運,不希望步前面短命王朝之後塵。但很快有人發現,“隋”字並不吉利,更為兇險,還不如“隨”字。《說文解字》稱,“隋,裂肉也”。所謂“裂肉”,是用手撕好用來祭祀神靈的肉品。《周禮》中所說的“則藏其隋”,就是祭祀完畢,把祭品埋到地下的意思。

試想,堂堂王朝是一塊祭肉,隋之國運能長久麼?果然,38年後,隋朝便成了唐王李淵刀俎下的“魚肉”。

隋朝國號早預示了王朝短命

隋煬帝葬於江都之謎

到了隋煬帝楊廣,其荒淫無度,窮奢極欲,大興徭役,不知體恤民眾。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已故重將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兵變,農民起義相繼跟進,先後有130餘起之多。由於時局動盪不安,楊廣每天提心吊膽,常從惡夢中驚醒,呼叫有“賊”。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楊廣乾脆以巡幸為名,出逃江都。然而,他這麼一去,卻再也未能回來。

隋時江都,是現在的揚州,楊廣曾任揚州總管,所以視之為福地。到江都後,楊廣荒淫益甚,整日尋歡作樂。有一回楊廣引鏡自照,自言“好頭頸,誰當斫之?”誰知竟成讖言。

隋朝國號早預示了王朝短命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人發起宮變,擒拿了楊廣。宇文化及舉刀欲殺時,楊廣倒也爽快,要求服毒自殺。被拒絕後,楊廣只好自解練巾,指示校尉令狐行達將自己勒死,時年50歲。

巧合的是,楊廣到江都後曾作五言詩:“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隋書·五行志》解讀這句詩時稱,楊廣三月被殺“遭春之應也”。而在兵變前,江南還曾傳出一首童謠:“江水何冷冷,楊柳何青青,人今正好樂,已復戍彭城。”楊廣被殺地江都宮苑附近,剛好有個地名叫“彭城口”。

更神奇的是,早在百年前便有高僧預測到了事件的發生。唐趙蕤所著《長短經·懼誡篇》記載,南朝的高僧寶誌和尚曾在書中寫下一首詩:“牽三來就九,索虜下殿走。意欲東南遊,厄在彭城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