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格律的圈子,這些才是創作詩詞需知的內容——詩詞之道(2)

前文已為大家介紹了兩點提升意境的技巧,本文繼續講解詩詞意境之道。


在此之前,我想先作一個假設。假設你是詩詞評委,在面對諸多詩詞作品,該如何判定優劣呢?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僅憑一眼區分高下,而剩下旗鼓相當的佳作又該如何抉擇?

我曾參與過幾次詩詞評選,可以回答的是,在排除有客觀錯誤的作品後,有爭議的待定,剩下的則由主觀判斷,雖然可能會不公允但卻是事實。因此,有吸引力的作品往往能夠脫穎而出。這便是本文要講的內容。

走出格律的圈子,這些才是創作詩詞需知的內容——詩詞之道(2)

小詩看文采,大詩看格局

我們觀唐詩,《全唐詩》收錄近五萬首作品,兩千餘名詩人。但凡有詩流傳於世,自是才華出眾,比李白、杜甫學識淵博之人比比皆是,而歷來人盡熟知者,唯有李杜,何也?

劉勰於《文心雕龍》有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說的正是詩的格局。格局的框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空間性時間性

人兮有今古,詩兮無古今

李白離蜀時,曾作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僅一首絕句之中,出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讀來卻不覺堵塞,這正是此詩玄妙之處。李白以個人之情,化入詩中之境,讀者有如隨同經歷一遭。在不同空間之間跨越,便成視通萬里之象。

李白亦曾作《把酒問月》一詩,中有二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於古今之間來回論證,便有思接千載之勢。寫景不拘於當下,抒情不拘於當今,正是李白格局之關鍵。

走出格律的圈子,這些才是創作詩詞需知的內容——詩詞之道(2)

形有不足,以意取勝

若論格局,杜甫不及李白廣縱,但歷來能與李白相提,實在內容。同樣是此格局,在杜甫身上卻有不同況味。

如杜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句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個人之陋室,感及天下之陋,雖文筆簡樸,卻有雋永之味,此亦杜甫格局之關鍵。

綜上所述,詩之所以不同於文,主要在表達意境的同時兼具藝術性,而藝術是不會限制想象的。在有限的載體中,展現出更多的內涵,這正是詩的格局所在,亦容易扣人心絃。我們在寫詩的時候可以嘗試去構建這樣的格局,在保證意境的前提下,儘可能吐露胸懷。

走出格律的圈子,這些才是創作詩詞需知的內容——詩詞之道(2)

文/詩詞補習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