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的不同,孩子都成了「塑料兒童」

大自然的啟示是孩子最好的課堂

鳳凰衛視曾做過一檔節目,叫《與夢想同行》,嘉賓黃膺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去工作的場地,有幾隻紅色的蜻蜓在池塘邊上轉圈,或輕點水面,或停駐草尖,有趣得很。

女兒對這幾隻小昆蟲很好奇,盯著看了很久,就問她這是什麼。黃膺說是蜻蜓,小姑娘就說:“蜻蜓真美,媽媽你能不能給我買一隻蜻蜓。”

黃膺感覺很震驚,她說:“我自己是做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工作,但我們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自然,這真的是很諷刺的一件事。”

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的不同,孩子都成了“塑料兒童”

現在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越來越電子化的生活,讓那些被捧在手心的女孩,成了被都市“囚禁”的一代,成了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玫瑰花。

感受不到空氣裡樹葉的氣息,觸摸不了雨水裡泥巴的細膩,甚至想象不出來星空下螢火蟲微弱的柔光。

我們將孩子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竭盡全力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卻永遠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要健康成長,遠比過去的我們更加艱難。

三毛曾說,城裡長大的孩子每天都是電視,漫畫、玩具,對大自然一無所知,分不清麥子和韭菜,成了“塑料兒童”,但最大的悲哀,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賦予他的靈性。

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的不同,孩子都成了“塑料兒童”

記得有一個採訪,記者問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常新港:“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這一代,有什麼區別?”

他答:

“在現代社會,兒童生活‘被去自然化’變得越來越普遍。彼時的孩子親近自然,在自然中長大,所以儘管沒有好的物質環境,但那些孩子仍然長得枝繁葉茂。而現在的孩子被過剩的物質包圍,遠離自然,沉迷網絡,所以往往生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城市病來。”

我們小時候,沒有布偶,也沒有遊戲機。

放學後就吆喝著同伴在村頭集合,丟沙包、編柳條、扔石子兒,打水漂,累了就爬上田地裡的稻草堆,躺下就擁有整片天空。

我們小時候,不知道肯德基,也沒有外賣。

嘴饞了就在野外挖個坑,用磚頭壘砌灶臺,拾柴燒火,烤著自己從地裡挖來的紅薯,吃得是滿臉黑灰,可回憶起來也是真甜。

我們小時候,沒有隨身聽,也沒有iPad。

耳邊是屋簷下燕子嘰嘰喳喳討食的急切,和大門口雞鳴狗吠吵吵鬧鬧的深遠,和著雨水落在樹葉和瓦楞上的滴滴答答,就是最好的音樂。

我們小時候,是大自然的孩子,而現在的孩子,是被“圈養”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被手機綁架,被抖音洗腦,一天比一天麻木,一天比一天機械。

春之草豐林茂,夏之爍玉流金,秋之稻穀飄香,冬之粉妝玉砌,在一個沒有被大自然加持的孩子眼裡,一切都是灰色的,是蒼白的。

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的不同,孩子都成了“塑料兒童”

龍應臺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弄髒自己的褲腳。

其實帶女兒去體驗自然,不用準備多麼豐富、多麼酷炫的旅行。

不管是樓下的小花園,還是景區的青草地,每一棵樹,每一株花,在孩子童真寧靜的眼神裡,都是平等有趣的生命。

甚至陽臺上的幾盆綠植,都可以打開孩子們的奇妙思維。見證一顆種子的自然生長,記錄植物的自然變化,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孩子的細心和耐心。

30年前的孩子和00後的不同,孩子都成了“塑料兒童”

《林間最後的小孩》裡有段話:

“自然的面貌是多種多樣的,一頭初生的牛犢,一隻寵物的死亡,一條年代久遠的林中小路,一個蕁麻叢的小窩棚,一塊神秘的溼地。

雖然面貌各異,自然總是能給孩子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世界,這既不同於父母給予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那樣會偷走孩子們的時光。”

對女孩來說,她們本就擁有萬千變化的內心和奇妙的感受能力,自然賦予她的別樣靈氣,會給她帶來一個充滿幻想、自由、隱秘、寧靜的領地。

在這片領地裡,她可以主導自己,活得健康,活得漂亮。

父母地盤,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