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芋子餃

一般餃子大都用麵粉做皮包成的,而在我家鄉卻是用芋子加適量番薯粉做餃子皮包成的一種餃子。芋子和番薯那是家鄉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在我們客家地區芋子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每至秋季,家家戶戶的地窖、房角都堆滿那紅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芋賑饑”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牆,後遇大飢,獨此寺四十餘僧食芋泥以度凶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聰明能幹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製花樣,以芋子烹製菜餚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製出鄉間美食——芋子餃。

製做“芋子餃”方法簡便。兒時,每每過年過節才能吃上芋子餃。我最喜愛吃母親製作的芋子餃。如今母親做芋子餃的情形還時常浮現眼前:母親將個大、易爛的芋子洗淨,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置簸箕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餃子皮待用。接著將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籮卜絲、蔥白等料剁碎,放入精鹽、味精下鍋翻炒,濾去湯汁即成餡心,出鍋置盆中待用。當餃子皮和餡心做好後,就開始包芋子餃了。於是,全家人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一會兒功夫,皮如琥珀,形如半月的芋子餃便一排排、一群群、一片片站起來了。那令人難忘的包芋子餃場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餃,就更有著特殊的味道,家人之間一年來的理解和支持,對新一年的展望,對老人的祝福,對晚輩的期待,似乎都默默融入那手上的芋子餃之中了。芋子餃包好後,母親就小心翼翼地擺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下鍋用猛火蒸15分鐘後便香氣如蝶、滿屋翩躚,令人垂涎。此時出鍋擺盤,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餃就出現在我們面前,趁熱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餡香香的、美美的,每人一大盤,吃得笑逐顏開,吃得心花怒放。芋子餃除蒸著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種烹調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