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譚嗣同爲何會主張賣掉新疆、蒙古等地?

蕭曉四姑娘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甘願犧牲,願以鮮血喚醒國人。毫無疑問,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英雄式的人物,其精神是值得是後人肯定的。


不過,肯定歸肯定,戊戌變法實際上還是一個相當不成熟的變法運動。參加變法的這波人,不論是領頭羊康有為也好,二號種子選手梁啟超也罷,都是一介書生罷了,毫無政治經驗可言。

但凡變法,必定要觸及一部分核心人物的既得利益,沒有強有力的保障是無法實施的,例如當年商鞅變法背後的靠山就是秦孝公。可是,維新派等人所能仰仗的無非是光緒皇帝罷了,可是光緒只不過是慈禧的傀儡而已,這樣的變法,如何成功?

再者,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身上問題很大。

先說領頭羊康有為,作為維新派的首領,人品有很大問題。

1、康有為又一次在西安的一座寺廟參觀,將寺廟很多珍貴的佛經偷偷的裝到了他自己的騾車上,結果被寺廟的人場發現(孔乙己說過: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

2、康有為提出了一個“合邦”計劃,由清朝和日本、英國、美國進行合併,並選出專門人員對合並的國家進行治理(這“合邦”計劃,明擺著是要把中國送人啊)。

3、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到了國外,然後對外宣稱,他有光緒皇帝給的衣帶詔,藉此成立了保皇會,斂了不少錢財。然而,這個所謂額衣帶詔,純粹是欺世盜名之舉。光緒確實寫了衣帶詔,但是卻不是康有為的,而是給楊銳(戊戌六君子之一)。


我們再來說維新派的骨幹譚嗣同,人品是沒得說的,但是目光卻短淺。

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譚嗣同的認知中,中國西北部的領土完全是累贅,一點用的沒有,與其花錢去管理,還不如賣掉,換點錢用來進行維新變法,豈不一舉兩得,美滋滋啊!

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1984年譚嗣同寫給老師歐陽中鵠的信
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而坐獲厚利……除償賠款外,所餘尚多,可供變法之用矣。--1895年譚嗣同與貝元徵進行討論時提出

好吧,其實也不能說譚嗣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時的清廷,稅收主要來自東、南部,而西、北屬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時不時還要搞點暴亂,要派兵去平叛。

而且,當時譚嗣同認為清帝國面臨的主要威脅基本來自東南沿海一帶列強的入侵,西北一帶則只有沙俄,相對來說威脅小很多。

而且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只有譚嗣同,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也是主張放棄西北地區,加強東南海防,只是李鴻章沒有提出賣掉西北領土罷了。

只能說譚嗣同也好,李鴻章也罷,目光太侷限了。雖然當時西北地區叛亂四起,經濟薄弱,不能創造及時的財富。

但是,西北地區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要知道,沙俄的胃口大的很,把西北地區賣給沙俄,這不是自己找死嗎?再說西藏,英軍殖民印度,一直想入侵西藏地區,把西藏賣給英國,這不正好遂了英國人的願。

跟胃口大到無邊的列強做生意,無異於與虎謀皮,引狼入室。把英國和沙俄引入西北地區,下一步中原地區怕是也保不住了。

所幸,當年的清政府還有左宗棠的這樣的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小鎮月明


不是所有變法都是正確的選擇,雖然我們的歷史書中對戊戌變法大有讚譽,但他們的變法實際上卻是一場極其荒唐、衝動的舉動,在這次變法中,譚嗣同、康有為等人都提出了非常毀三觀的救國建議,不是我跟大家開玩笑,只要大家往下看,他們所提出的各種觀點絕對會讓大家對他們佩服不起來。



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義舉是我們無法置疑的,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也讓他符合了一個義士所應該擁有的形象,但是誰又知道我們所佩服的義士譚嗣同卻是一個主張出賣疆土的人。

譚嗣同在變法中提出出賣疆土的建議

譚嗣同在戊戌變法中提出了一個自以為正確的救國方略,他提出應該把當時沒什麼用處的新疆、西藏分別賣給俄國人、英國人。

俄國是和新疆接壤的,西藏也與英國的殖民地印度連接在一起,在他的計劃中,如果能把這兩個省份賣出去的話,那絕對能從俄國英國手中拿到數之不盡的錢財。

當時清政府是欠了外國列強2億多兩白銀的,而譚嗣同覺得如果把這兩個地方賣掉,將會收穫到遠超2億多兩白銀的巨資,到時不僅可以把欠下的鉅債通通還清,還可以留一筆錢給自己變法強國。

不僅如此,在譚嗣同的想法中東北、蒙古這些邊緣地帶也不應該保留,應該通通的賣給外國人,好賺到更多的錢支持變法。

雖然這些地方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以清政府當時的國力以及工業水平是根本無法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的,譚嗣同覺得既然不能合理使用,那何不通過交易手段把它們換成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呢?他覺得這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該做的行為。

譚嗣同和東林黨的相似度

這就是譚嗣同對變法提出的建議,究其根本,這實際上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飲鳩止渴的方法。

這個時候就要說到我們開頭所說的那句話了,並不是所有的變法都是正確的,不是每個慷慨赴死的義士都是高大上的。

我覺得譚嗣同的形象和明末東林黨的義士極其相像,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可以為了道義不顧個人的死亡,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有一個缺點極其相似,那就是空談誤國。



他們的身上沒有任何的治國能力,但卻總是想幹擾國政,或許他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被他們把握了權柄,那將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康有為在變法中改善人種的建議

說完譚嗣同,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康有為,康有為號稱南海聖人,在歷史書中的形象光輝萬分,如果不瞭解他的為人處事以及他的思想,或許還真有不少人被他表面的形象給矇騙,進而對其有所敬重。


但如果我們仔細瞭解一下康有為,那大家就會產生巨大的改觀了。

康有為非常崇尚白人,他覺得白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最高等的人類,是萬族之首,而黃種人則排在第二,僅次於白人,排在第三的是印度的棕色人種,排在最末端的是非洲的黑人。

他為了全世界都走向先進的文明,就提出了他一些自認為寶貴的意見。

他覺得所有黃種人都應該與白人通婚,通過通婚改善黃種人的基因,堅持在100年內的時間內,把國內所有的黃種人都混血成高等的白人,只有擁有了白人高貴的基因,國家才能有機會擠身進入世界列強之中,走向真正的強大。

而他對印度非洲也有自己的一點小意見,他覺得應該把印度人從溼熱無比的南亞大陸遷移到溫暖、寒冷的地帶,通過氣候改變他們有些腦容量不足的智商,先通過氣候把它們從棕色人種升級為黃色人種後,再通過混血把它們變為白色人種。


而非洲黑人在康有為的眼中就是真正無可救藥的群體了,他覺得所有的非洲黑人都應該進行化學閹割,讓他們都無法生育,從而讓他們徹底的絕種,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整個地球整體的智商。

康有為關於世界大同的建議

除了對膚色、人種有著自己的看法之外,康有為還覺得應該廢除國家的理念,讓全世界從狹隘的國家走向大同的聯邦,他提出我國應該首先和日本結成一個小聯邦,通過日本先進的工業文明改善我國的工業水準。


這是第一步的做法,他打算由小變大,先開始兩個國家的合邦,然後再展開整個洲的合邦,而最終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整個地球所有國家都變成一個大聯邦,只有這樣才能合理的利用人口、礦產的資源,讓整個地球得到極其合理的發展。

除了關於人種、國家制度的提議之外,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中還有著很多驚人的言論,只不過在這裡就暫且不說那麼多了。

我們接下來簡單說一下康有為和譚嗣同之間的差距吧,我覺得譚嗣同的提議雖然不值得認同,但他的人格魅力卻絕對要遠遠勝於康有為。

逃跑後的康有為成為了大富豪

在戊戌六君子事發被抓前,康有為為了能成功變法,於是就動了刺殺慈禧太后的心思,不過康有為很小心,他怕失敗之後自己會遭受懲罰,於是他就鼓動譚嗣同去勸說袁世凱參與到刺殺慈禧的行動。

在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後,聞風而動的康有為當即帶著梁啟超跑路了,而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則為了自己心中的大義,留了下來。

從這方面來看,譚嗣同還是有著他優點的,但康有為就不同了,他不僅空談,而且還沒有骨氣,不過生死是人最重視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因此譴責康有為,但是後來康有為的一些事情卻著實讓人不能給他一個好的評價。

康有為後來逃到了外國,他假借光緒皇帝的名義從許多華僑的手中騙取了豐富的錢財,最後他成為了一個身家千萬的大富豪。

被康有為所害的光緒皇帝

康有為當時還成立了一個保皇會,雖然名義上是光輝的,但是這個組織實際上的作用卻是他控制華僑商人的工具,因為保皇會龐大勢力的影響,很多原本支持康有為的華僑愛國商人們紛紛受到了康有為的壓榨,被他巧取豪奪了很多金錢家資。

而原本慈禧太后是沒有那麼痛恨光緒皇帝的,在慈禧太后的想法中,她覺得光緒皇帝只是被康有為等人矇騙了,實際上本質是不壞的,想要刺殺自己的行動也與他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二人安然無恙的共處了下來。

但是康有為卻假借光緒皇帝的名義在國外聲討起了慈禧太后,他聲稱自己是帶著光緒皇帝衣冠詔的,他聲討慈禧太后所說的口號就是殺死慈禧太后,保衛光緒皇帝之類的話。

在康有為的口號傳回國內被慈禧太后聽到後,她就以為光緒皇帝真的要殺自己,於是就開始對光緒皇帝產生了厭惡,並最終在自己死前毒殺了光緒皇帝。

從這方面來看,康有為絕對算得上是十分可惡的人物,是沒有絲毫餘地的那種。

所以說譚嗣同之所以要賣掉當時的幾個省份,原因就是因為他想通過賣掉這些地方獲得為清政府還債的金錢,如果能賣掉這幾個地方,到時所獲得的金錢將會是很難想象的,在譚嗣同的打算中,這些錢不僅能為清政府輕鬆的還債,還能為自己接下來的變法行動作出金錢保障,可謂是一舉兩得。


孤客生


很多人評價一個人,往往喜歡走極端,或將其捧入雲端,或將其踩入泥底。對於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評價也是如此。由於其慷慨激昂,為變法而死,再加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豪邁,譚嗣同被無限拔高,幾乎因為慷慨赴死而立地成聖。

但是,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完美。譚嗣同為變法而死,當然值得我們敬仰,他的精神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不過,我們必須要了解,戊戌變法本身就是一個極為不成熟的變法運動,除了出發點,變法內容幾乎無切實可行措施,變法的領導人是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毫無從政經驗,很多思維也極為幼稚。譚嗣同主張賣掉新疆,蒙古就是一例。



這件事最早見於譚嗣同給他的老師歐陽中鵠寫的信中:

“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

不但如此,在譚嗣同看來,除了中原地區以外的國土都是可以賣的:

“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譚嗣同的言論簡直令人瞠目結舌,與漢奸、賣國賊無異,而且變法的領導人康有為也有類似的言論。其實在清末民初,不單單是維新派,許多人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很多人的出發點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以“PAI滿”為出發點,因此將中原地區以外的國土都實為可出賣的商品。

譚嗣同等人有出賣新疆蒙古的想法,其實在他的信中也說的很明白了。在譚嗣同看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屬於苦寒之地,人煙稀少,環境惡劣,中央王朝在這些地區不但沒有任何收穫,反而花費鉅額資金駐守,“毫無利於中國”,因此他認為還不如賣給列強,得到錢後用於變法。

且不論譚嗣同認為新疆、蒙古等地域廣大的國土“無用”的可笑言論,單單他所幻想的將蒙古新疆等地賣給列強所獲“十萬萬”白銀的想法,就極端幼稚可笑。

在弱肉強食的19世紀末,任人魚肉的清政府,根本沒有與列強平等對話的資格。而對於列強而言,明明可以以微小的代價瓜分中國,他們絕不可能花費鉅額資金去購買中國國土。

譚嗣同的這個想法,無論是立意、出發點、還是可行性,根本不成立,完全就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因此,我認為有的人給予譚嗣同所謂“政Z家”的評價,是十分離譜的,如此幼稚、荒唐的想法,完全不符合一個政Z家的所作所為。


鳶飛九天2018


譚嗣同可以說是晚清官場第一熱血之人,百日維新失敗之後,在其能夠逃脫的情況下而不走,並留下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而在其臨刑前還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並留下一首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的慷慨赴死、以熱血警醒國人之舉,被梁啟超稱之為“為國流血第一士”。然而,即便是如此熱血、盡心為國之人,也不是其所有作為、主張都會有利於國。如果當初譚嗣同的該主張被滿清採納的話,將會是禍國萬古,而其本人也會承受千古罵名,這便是譚嗣同的賣地主張。

維新變法正值甲午慘敗之後,而《馬關條約》的簽訂,不但割讓了臺灣等領土,還須賠償日本白銀二億三千萬兩,這相當於滿清政府十年的財政收入。所以,當維新變法之時,改革經費尤為困難。而譚嗣同鑑於當時的財政困難,便主張將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毫無利於中國”之地,變賣掉以“供變法之用”。具體主張如下:

“若無內國債可舉,而擇禍莫如輕,莫如俗諺‘與其欠錢,不如賣田’。……今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為二國垂涎。一旦來爭,度我之力,終不能守,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而坐獲厚利。二國不煩兵力,驟獲大土,亦必樂從。計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萬方里,每方里得價五十兩,已不下十萬萬。除償賠款外,所餘尚多,可供變法之用矣。

而英俄之出此款,亦自不易。吾則情願少取值,浼二國居間脅日本廢去遍地通商之約;即再加賠費,亦無不可,而仍願少取值,請歸二國保護十年。二國第毀約與保護,即少出值,尤必樂從。夫保護之說,本不可恃,而此所謂保護,止求其出一保護之空言,且須有十年之限制,吾暫假以為虎皮嚇他國,使不吾擾耳...

若譚嗣同的建議被滿清採納,其後果可想而知。誠然,譚嗣同的賣地主張也並不能完全站在今天的角度來評價,要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下來看待,以當時滿清的條件,那些地方的確在財政上是很大負擔,而並不具備開發的條件。正如1867年,沙俄將170多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一樣,還生怕美國不要,是對美國官員行賄才求得美國最終買下。而主張買下阿拉斯加的美國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在國內卻被罵得狗血淋頭,罵其如何如何地愚蠢,以七百多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一個超大冰箱。不過,譚嗣同的賣地主張若被採納,無疑是禍國萬古之舉,沙俄不費一分錢從我國搶走的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回來都不很現實,更何況還是賣給他的領土?


歷史聞知社


譚嗣同生在封疆大吏之家,他的父親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在譚嗣同短暫的33年生命中至少兩次提出售賣國土,以資變法富強的激進之策。這與歷史教科書中為國赴死的譚嗣同,簡直判若兩人。

一次是在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譚嗣同在給他老師歐陽中鵠的信中寫到:

“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

另一次是在1895年8月,譚嗣同在與好友貝元征討論改革事宜時,再次提出這個想法:

“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不如及今分賣於二國,猶可結其歡心而坐獲厚利……除償賠款外,所餘尚多,可供變法之用矣。”

可見,在年輕人譚嗣同看來,內外蒙古、新疆、西藏,乃至滿洲、青海都可以賣給英俄兩國,他的理由就是以此來為變法富強爭取經費和時間。

這顯然是一個非常激進而瘋狂的想法。出賣領土主權的想法與救國富強的願望,本身就是南轅北轍。即便最終在不完整的領土上實現了所謂的富強,也是偽富強、假富強,是為人所不齒的富強。

實際上,譚嗣同更像是一個激進的理想主義者,他在理想上是無不敢為的巨人,這一點在他隨後的《仁學》創作中顯露無遺。但在行動上,他是缺乏耐心和策略的,行事中表現為一種急於求成的決戰式作風,要麼前進,要麼死。


讀歷見聞


“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


這是譚嗣同在1894年末給老師歐陽中鵠信中的原話,彼時康梁一黨在清末一度位居中國政治中心,然而實際操作不熟,紙上談兵無人能及,他們“賣完”新疆西藏之後,還要“費如不足,則滿洲、蒙古緣邊之地亦皆可賣”,由此可見,書生雖有一腔熱血,他們精神可嘉,愛國熱情值得讚許,但是真正的改革不一定切合實際!


那個時候,人們多愚昧,眼界狹窄,而一些所謂的飽學之士,也不乏目光短淺,紙上談兵之輩!那是一個混沌的年代。康梁與譚嗣同等人,主張賣土保國,以新疆西藏,來換取俄羅斯和英國的金錢,用來償還不平等條約的欠款,而且剩餘的錢還可以用來改革國內,發現生產,甚至李鴻章等人也主張放棄西北,重點保衛東南沿海!

和這些人不同的是,左宗棠支持保衛西北,他認為國家主權,寸土不讓!西北安穩,才能京師安穩,保衛西北是必須的!於是年邁的左宗棠抬著棺材進軍天山南北,一舉平定阿古柏叛亂,而且還能夠從沙俄那裡虎口拔牙,左公千古,令人敬佩!

不過,把視角轉回當今,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那個時候有那麼多荒誕的想法也無可厚非。比如,譚嗣同只是書生,他並不是從基層官員做起,所以只有不完善的理論,再加上國家危難,民生凋敝,一腔熱血的衝擊之下只能紙上談兵,雖一心救國,奈何理想被視野所侷限!

那個時候不僅是譚嗣同有這個想法,很多維新人士甚至朝廷元老都有這個打算。而且,提出類似荒唐想法的不止譚嗣同,像孫中山,康有為,等等政壇翹楚都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民族國家觀念不成熟,領土意識認不清,封建王朝思維抹不掉,這一切才是造成荒誕的源泉!

不僅是清末,我們任何時候都應該警惕,應該集思廣益,愛國值得讚揚,到愛國不是兒戲!


潁州小史官


首先,譚嗣同確實想過賣掉新疆、西藏和蒙古

不過,這只是在信中偶爾提到的想法,並未形成定案。

在給老師歐陽中鵠的信中,他寫道:“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

圖片說明:譚嗣同的老師歐陽中鵠,譚嗣同稱其學問“實能出風入雅,振前賢未墜之緒”

事實上,在當時,與譚嗣同有相同主張的人不在少數,即所謂東南派,最早的主張者是李鴻章,認為清政府應該重點發展東南沿海地帶,放棄西北,使有限的資源得以集中使用。

圖片說明: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等人在海外PS的康梁與光緒的合影,事實上,二人當時只是四品,按清廷定例,沒有參見皇帝和給皇帝寫奏摺的權力,康有為口音極重,光緒根本聽不太懂,光緒對康有為一直不太信任,不肯授予實權。他更看好老成的楊銳等人,但事實上,楊銳是張之洞的密探,他曾向光緒提出要提防康有為。

與之對立的是西北派,代表人物是左宗棠,提出“伊犁我之疆索,寸土不可讓人”,他親征新疆,維護了國家主權。代價是耗費較多軍餉,影響了北洋水師的發展(雖然不是直接影響),這為後來甲午之敗留下伏筆。

其次,兩派誰對誰錯,要歷史地去看

從今天的角度看,如果放棄此三地,則中原發展的潛力盡失,大大惡化了地緣政治環境,不僅會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且加劇了國土安全風險,實在是愚不可及之議。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看,也應體諒前人:

1、在當時許多漢人的意識中,東南才是中心,當時人們尚困於省籍意識,缺乏民族國家觀念,不僅將此三地視為邊鄙之地,甚至連東三省都覺得並非故土,不是太重視。

2、縮短戰線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清政府是傳統政府,但體量太大,處處需要照顧,這樣資源分散,難以成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民族國家體制下,失去的土地就不再可能收回來了,今天放棄,將來就算強大了,也要承認這一歷史現實,這等於是犧牲長期利益來換取短期利益,只能說明謀國者對國際法太不熟悉,還是從古代的王朝國家角度看問題。

3、邊疆地區事實上已失控,不足以抵禦外辱。

4、譚嗣同等不是基層上來的官員,而是長期困於書齋,長於圖紙作業,不通實務。這一弊端在戊戌變法中也體現出來,變法之士固然有理想、有熱情、有視野,卻沒有操作能力,缺乏組織團隊,經常異想天開,結果必然是壯烈的失敗,如果他們手執權柄,反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近代許多革命者都主張很荒唐,包括孫中山準備將東三省賣給日本,康有為要在巴西建個華人國,他還是放棄三地的主要倡議人。不必將他們視為賣國賊,因為他們確實對實務太無知,一旦參與實際操作,他們反而變得更專制、更狹隘、更保守。

只有一腔熱血,卻沒有必要的知識準備,近代以來,無知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十分沉重,在今天,我們依然要防止這種“愚蠢的熱情”沉渣泛起。愛國不只是口號,還是專業技術,不懂專業,只靠下意識去判斷,必然是害國害己。


老虎他爹


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壯士斷腕。腕乃人身之一部分。為什麼要自殘?為保全軀及心腦,以有所為也。

譚嗣同之賣新疆蒙古之議,史書有載,不可否認。但其本意,以我料之,亦蜥蜴之舍尾,壯士之斷腕,以保大清之生命,求後有所為也。

譚嗣同乃戊戍六君子之一。戊戍變法乃封建清朝的最後一抹陽光。失敗之後,眾皆逃遁。獨譚雖能逃而未逃,要以死而喚醒國人。其壯行,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如此之人,說他有意賣國,合情理嗎?但公平而論,賣新疆蒙古之議,究非良策,不足為法。

歡迎點評。


WM曉奇


清朝譚嗣同為什麼會主張賣掉新疆,蒙古等地?

試為今之時勢籌之,已割之地不必論矣。益當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

,這是譚嗣同寫給其師傅歐陽中鵠的信。從中可見,譚嗣同欲賣新疆,內蒙當屬實。

信中可知,譚嗣同賣新疆,內蒙的直接目的在於籌措變法經費,並藉此要求列強保護中國,而中國藉機富國強兵。

我們可以說,譚嗣同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然其想法卻是荒誕不經的,若此舉實現,譚氏必將成為民族的罪人。譚嗣同為何會有如此想法,其原因則很複雜。

(1):書生誤國。

(2)邊疆無用論思潮的影響。

邊疆無用論思想由來已久,明末就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放棄了很多邊關之地,而左宗棠,李鴻章的海防,邊防路線之爭也是其思潮的影響。顯而易見,譚嗣同受其影響,認為邊疆無用,不如賣給列強,換取實際好處。

(3)學習日本。

“(明治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日本)頒千島、樺太交換條約,割樺太及其地營房於俄,以千島為邊邑”。譚嗣同並不懂變賣國土與國家間劃定疆界的區別。日本的行為是與俄羅斯劃定疆界,與其主張的變賣國土有本質區別,譚簡單地認為可以學習日本變賣疆界籌措變法經費。

(4)排滿思想。

有諸多證據表明,譚嗣同具有明顯的排滿思想,認為新疆,內蒙,乃至東北都非“中國”國土,可有可無。事實上,當時民族觀念並不強,狹隘的民族觀盛行,譚嗣同具有排滿思想不足為奇,而賣掉新疆,內蒙等驚世駭俗的想法也就想的通了。

譚嗣同救國之心,天地可表,然而變賣國土終究天馬行空了,也辛虧這一想法並未實現,否則,中國則將減少近三分之一的國土了。


歷史知事


維新派想賣新疆 西藏 是不得已而為之 維新派制定的改革計劃雄心勃勃 但需要大量資金 而清政府當時每年財政收入 都要拿出來大部分 用來償還跟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規定裡賠償的錢 因此維新派很多計劃都會因缺錢而沒法開展 而新疆 西藏當時分別面臨 被俄國和英國滲透 殖民的風險 維新派認為 以目前的國力 這兩塊地方被侵佔 是早晚的事 與其坐等被入侵 還不如索性標價賣了算了 不但可以一舉償還對英俄兩國的欠款 還能再多一大筆財政收入 用來變法圖強用 理想很好 但是現實不允許 隨著袁世凱告密 光緒帝和維新派迅速倒臺 他們的變法計劃也沒有機會實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