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的人生十字路口

功高震主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的人生十字路口


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當是之時,曾國藩坐擁湘軍30萬,權傾朝野,功蓋天下,聲望達到了人生頂峰。 慈禧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節制江、浙、皖、贛四省軍事兼地方政務。 全國8名總督,除了曾自己,直隸總督劉長佑、閩浙總督左宗棠均屬湘軍, 另四川總督駱秉章、兩廣總督毛鴻賓雖非湘軍嫡系,但與曾國藩過從甚密。全國15名巡撫,其中7名屬於湘系。道臺、縣令之類,出自湘系的更是不計其數。 毫不誇張地說:1864年,曾國藩穩穩地把持了滿清的大半壁江山。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的人生十字路口


自我貶抑

巔峰之後,曾國藩做了三件事。一、裁撤湘軍,自剪羽翼。為避免朝廷猜忌,更因湘軍欠餉極多,難以維持,且已現暮氣,曾國潘主動遣散湘軍,僅保留了一小部分。從此以後,湘軍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幾乎消聲匿跡。同時也留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故事。

二、鎮壓捻軍,無功而返1865年,曾國藩率李鴻章的淮軍去北方鎮壓捻軍,當時捻軍剛剛陣斬僧格林沁,勢頭剛勁。然而鎮壓天平軍屢建奇功的曾國潘,在北方戰場上卻有心無力,無功而返,被迫黯然下臺。鎮壓捻軍的任務也交到了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手裡。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的人生十字路口


三、天津教案,聲名受損。曾國藩後出任直隸總督,負責處理“天津教案”。雖然近年來史學界認為,曾國藩對“天津教案”的處理手段非常高明。但當時,曾國藩卻被冠以“袒護洋人”“賣國賊”的罵名,迫於輿論壓力而去職。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斥其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等等,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一無是處。處理天津教案兩年後,曾國藩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鬱鬱而終,享年61歲。

鼎可問焉

早在1860年,咸豐皇帝病死承德,湘軍將領李元度撰一聯贈曾國藩:

——王侯無種,帝王有真;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上聯用夥涉為王的陳涉語,下聯用楚子問鼎的典故。曾國藩看了,無語。

幕僚王闓運當面與曾國藩探討此事,曾國藩一言不發,以手蘸茶在桌子大書“妄人”二字。

湖北巡撫胡林翼寫一字條給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曾國藩面無表情,撕掉。

他的死敵,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忠王李秀成石也曾勸他自立。石達開面對曾國藩的勸降,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反勸曾國藩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曾表示:願以長江兩岸數十萬餘部,擁戴曾國藩為帝。 若要謀反、擁兵自立,豈非天意所示、民心所向!

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李次清等部屬幕僚約集30餘名高級將領深夜求見,欲將黃袍加身與曾國藩。面對此情此景,曾國藩淡然書一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就此放棄了在他手上創造歷史書寫曾氏王朝的機會。

歷史假設

南面稱王的障礙:一曰垂垂老矣。曾國藩滅太平天國,時年53歲,一統天下非十年之功難成,難以保證能活到那一天,即使幸而成功,人壽幾何?

二曰子嗣不振。曾國藩只有二子,曾紀澤溫文有餘、剛猛不足,二子則尚年幼,曾紀澤也是子嗣不旺。打下天下坐龍庭,不得不擔心自己是否後繼有人。為誰辛苦為誰忙? 三曰兵力不足。湘軍以湖南人為主,但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雖有30萬之眾,但其可動用者不到12萬,嫡系只有5萬。其餘6成兵力各成派系,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楨。打太平天國師出有名,但欲打出曾家天下的旗號,則勢必失道寡助。湘軍惡名在外,屠城、殺降事件層出不窮,外省人對湘軍乏有好感。而清廷早已預做防備,的官文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才分守揚州、鎮江;增格林沁屯兵粵皖,這表明清政府對湘軍早有防備。 四曰軍餉不濟。 湘軍本是自籌兵餉,後以各省財政支持。如果曾氏稱帝,湘軍則可能失去了軍餉來源。五曰人望未孚。 不僅滿人對曾國藩甚有戒心,漢人也不都欣賞他 。曾國藩不善交際,天下士子並不完全傾心於他,能否取得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毫無把握。 況且曾國藩滅長毛,是以捍衛孔孟之道相號召。現在想取清廷而代之,勢必被指為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正義絕對不在他這裡。
熟讀《易經》的曾國藩深知盈滿則虧,不稱帝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僅僅囿於道德修養約束和忠君思想作祟。

假設曾國藩稱帝,迎接他的就是眾叛親離、身敗名裂,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清廷沒有自甘滅亡的道理,八旗、綠營雖不能用,而朝廷動員能力尚存;昔日同僚會鳴鼓而攻之,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沈葆楨等人,都不會跟著他;天下士子戳其假衛道士之真面目,太平餘孽更是恨不得食肉寢皮。“是日與汝諧亡”耳,中國將提前進入軍閥混戰的年代,內部四分五裂,外侮與日俱增,中國要麼瓜分豆剖、亡國滅種,要麼兵連禍結不知多少年暗無天日才能浴火重生。幻想出一個取代滿清的、強盛的正統王朝,還是醒醒吧。曾文正公是個博弈高手,早已盤算明白了。

正所謂:

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當年吳三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