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最好的老师

亲情,是最好的老师

亲情,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毕业那年,我不肯继续上学,立志要做个生意人。母亲帮我找了个面点师傅,学炸油条,摊馅饼。

没多久,我的早点铺开张了,虽然是小本生意,我一个人哪儿忙活地过来,母亲便主动请缨给我帮忙。

在母亲这个资深家庭主妇手里,和面是小事,难的是看秤、算账。

母亲只上过一年学,她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只认识1、2、3等阿拉伯数字,她肚子里仅有的那点墨水早已经还给了老师,她不会看电子秤,更不会用计算器算账。

平时,我很少在店里,我忙着走街串巷,四处卖油条和馅饼,从早到晚,守在铺子里的只有母亲。

年过半百的母亲愣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学会了看秤,学会了用计算器。晚上家人都睡下了,母亲还在灯下琢磨这两台算不上先进的设备怎么应用熟练。

不是没有出过差错,母亲看错过秤,算错过账,尽管我从来没有责备过她,可是母亲心里是自责的,算错了一笔账,多找给顾客一笔钱,我们娘俩就白忙活一天。

从早点铺到便利店再到超市,我的生意从无到有,由小做大,母亲帮衬我迈过了一道又一道坎。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亲情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开店这些年,母亲甚至学会了用电脑记账,她笨拙地用拼音打字,打一个字需要很长时间,打好了还要斟酌是不是错别字。

直到我结婚成家,母亲才卸下肩上的担子,从一线转到幕后,在超市做一些后勤工作。

我怀第二个小孩的时候,母亲已经70岁的高龄,我生产的时候,由于难产,送到了省城的大医院。

孩子生下来后,老公一个大男人笨手笨脚地伺候了我,照顾不了孩子。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便收拾了一个包坐车来了省城。

从老家坐车到省城,需要转两趟车,从车站到医院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母亲是个路盲,出远门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到大城市就更不用说了。我嘱咐她到了省城打出租车,这样直接就到医院。可是母亲为了省钱,还是乘坐了一元钱的公交车。

医院有新旧两个住院楼,我在新住院楼20层,母亲不会坐电梯,她以为乘坐电梯像走步梯一样需要一层一层地按按钮。

好在电梯里有工作人员,再不济有同行者,麻烦了人家几次,母亲心里基本有点谱了,上下电梯不再忐忑不安。

我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母亲结结实实地伺候了我半个月。医院餐厅的饭菜清汤寡水,我食之无味,母亲就到医院外面去买。

母亲最怵过马路,她连红黄绿灯的交通信号都分辨不清,我不知道她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和心理障碍,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辗转徘徊,才得以顺顺利利地把饭给我买回来。

后来,我携一对儿女随先生举家迁往省城做生意。远在老家的母亲想念外孙女、外孙,听外孙女说起智能手机比老人手机先进,不管两地相隔多远,都能看到人。

母亲竟然带上老花镜摸索着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玩微信,开视频,每天晚上,母亲都要发来微信,和外孙、外孙女视频通话。

微信视频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人,这让母亲心花怒放,智能手机成了她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的宝贝疙瘩。

天下每位母亲都是超人。

每一位母亲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在的能量,只因为她是母亲,在儿女和孙辈需要的时候,她才会一次次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努力学习那些对她来说生涩、高端的知识和技能。

亲情,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徐俊霞,媒体撰稿人,笔名:海风,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与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气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