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第169篇推文 正文:2648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在《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中,我们整理了涉农的融资项目,发现融到资金的项目,都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上、下游。

资本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势必造成农业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如何解决农业生产没有资金流入的问题?

【资本的力量】

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之间的利润就那么多,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只有做大做强,才有话语权!或者叫定价权。

资本扎堆儿集中在上下游,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服务。

不可否认,这会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一段时间舒适的体验,无人机免费打个药,植物医生上门免费诊断等等。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但这就像美团一样,从最开始的撒钱撒红包,到后来对顾客收运费,对商家抽营业额20%的点子。

这些涉农项目也迟早是要盈利的,到时候农业生产者将面临的是上下游的同时掣肘。

最现实的就是,以后用某某公司的渠道卖农产品将面临被抽成的问题,抽多少点根本没有谈判的余地,供货也得按照他的标准来,他说不要弯的黄瓜,你就得想办法把黄瓜给掰直了。

【居安思危的农业人与“死翘翘”的有机农业】

一些传统农业从业者不甘心事态如此发展,凭啥弯的黄瓜就不能卖?打算挑起中间环节的大梁。

他们提出了“新农业”的概念,企图征战资本市场。

可惜钱毕竟是揣在别人口袋里的,要想融到资,还得走资本青睐的路子。

经过改良后融到资的“新农业项目”,大多实质上还是互联网、大数据与农业相结合的项目。

与其说是资本看好“新农业”,不如说是资本看好互联网、大数据在农业行业的应用前景。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想想真是可悲,那么多种养殖里,就真的找不出一个利润高点儿,资本能看上的项目了?

想来想去确实有一个——“有机农业”。

但目前死得不能再死了,现在又有一个新提法“生态信任农业”。

因为人们认为,有机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信任。

【如何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是农业从业者的革命之路】

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守护大地协会”

这个协会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不论是有机还是食品安全,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新技术的采用,而更在于社会层面的创新,有赖更多的社会企业家将成功的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重建社会的信任与合作机制。

说白了就是资本不愿意投钱,那就通过协会,将农业生产环节的人汇集起来,自强不息,来对抗上下游的威胁。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这一协会成立的背景,与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挺类似,都是农药、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年代。

日本的农夫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农药对人们的危害,比如当时的水户附近就采用了矿物质农耕法,种出来的蔬菜味道好是好,但就是卖不掉。

这种有机的耕种方法,除草全靠人工,价格贵,还带着虫眼,按照日本市场对农产品外观近乎变态的要求,这样的蔬菜根本卖不到钱。

守护大地协会的创始人藤田和芳在尝试传统销售渠道无果之后,决定自己开车上街卖菜。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家庭主妇被“不施农药化肥的蔬菜”宣传所吸引,一车菜很快销售一空,就这样口口相传,附近的小区都希望藤田能经常来卖菜。

水户地区的销售是解决了,但其他地区怎么办?

于是,守护大地协会成立。

【崎岖艰难的革命道路】

既然算的上是革命,肯定不是卖卖菜这么简单。

做生态、做有机,不是光靠宣传“不使用农药化肥”,更重要的是倡导和普及一种新的价值观。

藤田认为这应当从小事做起:“让一根没有施过农药的萝卜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而要做成这件小事,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改变生产环节:主张有机农业不是复古,而是需要引领未来的新技术。

改变流通系统:即思考由谁把有机的食品运到城里去卖;要找一种合适的机制和途径自己卖东西,靠超市是不行的。

改变消费者意识:例如黄瓜弯点或有虫眼没关系;同时进行改变消费者的文化性的运动。

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守护大地的基本模式为“产消提携”,也就是社区支持农业。

在这个过程中,守护大地重视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和意志,更重要的是保护农民的利益,真正使土地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今天,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在日本和北美都已普及,消费者为寻找安全的食物,与农民共同承担生产风险、分享收益;农民则采用有机种耕作提供新鲜和高品质的农产品。

在传统市场运作中被分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被重新建立起来。

【关于守护大地组织】

除了搞社区支持农业,进行农产品宅配外,守护大地也采用了建立直营店,进驻超市,开设蛋糕厂、有机餐厅、有机咖啡馆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随着业务的扩展,大地公司逐渐成长为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及物流配送的专业公司。

检测部门:技术人员定期到签约农户家进行检测,并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

研究部门:关注会员的新需求,并寻找制造商合作开发新的有机产品。

营业部门:负责开拓市场。

物流配送中心:有专门的大地宅配车队,并建立了全自动化的大型仓储中心。

部门间的协作,将“有机”的含义,从“不施农药化肥”上升到“产销过程透明化,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专业的服务能力使得大地得以实现“将一根没有施过农药的萝卜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承诺。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而且,既然搞农业生产融不到资,大地干脆就不融资了,生产者、消费者、员工都是公司的股东。

比如守护大地在东京开设的一家中国菜有机餐厅,从前期设计、环保建材的生产、采购、加工,到现场施工、经营,都是股东合力完成的,提供食材的农户也都出了钱。

餐厅墙上的装饰图全是股东们的照片,为此他们感到十分骄傲。

关于守护大地的很多做法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索了解。

【农业从业者的反击】

2005年香港召开的WTO、韩国农民的抗议活动,已经凸显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单一强调发展优势经济和以传统经济为生计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没办法,资本总是选择优势产业。

这样的优势经济理论,认为劣势产业就应该被自然淘汰。

而守护大地协会倡导的,则是通过消费者和农民的合作在农村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

并以加工厂、物流公司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为依托来扶植本地农业。

来自生产者的反击——被资本夹击的中国农业(续)

这样看似违背资本市场竞争规则的做法,凭借着开放无争的经营理念,却让大地的事业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算得上是一次劳苦大众联合起来,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大地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更在于它将商业的成功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而得以具有源源不断推动社会创新的力量。

曾有人问及藤田“大地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腾田的回答非常简洁:信念和坚持!

——信念意味着需要深入理解一根健康的萝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坚持就是你愿意老老实实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

几十年后,你会看到社会因一根健康的萝卜而发生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