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海邊的曼徹斯特》影片海報

文 | 書影君

李(卡西·阿弗萊克 飾),一位在波士頓工作的大廈物業維修人員,頹廢冷漠。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他每天面無表情地做著本職工作:換漏水的管道、疏通馬桶、鏟積雪、倒垃圾。他每天擺著一張臭臉,從不與住戶主動打招呼,冷漠、脾氣暴躁,面對住戶的抱怨,還經常對住戶出言不遜。

住戶們並不喜歡他,但他毫不在乎。

一天,他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得知哥哥喬伊(凱爾·錢德勒 飾)去世的消息。李匆忙地趕回了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喬伊的後事。哥哥遺囑指定李作為他兒子帕特里克(盧卡斯·赫奇斯 飾)的監護人。於是,李不得不肩負起長輩的職責,來照顧正處於青春期的侄兒。

比這更令他痛苦的是,他必須要再次面對這些年來極力逃避的、令他痛苦不堪的過往。

這就是2017年熱門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故事背景,豆瓣評分高達8.6分。主演卡西·阿弗萊克憑藉此片的精彩演出,獲得了2017年第89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

01

片名中的曼徹斯特,與英國無關,而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海邊小鎮,名字就叫做“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2010年時,全鎮只有5136人。

男主角李如果不是為了處理哥哥的後事,是根本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這裡有太多令他痛苦的往事。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一部美國影片,生活流的拍攝風格,鏡頭剋制冷靜,敘事風格如同日本影片般簡約、平淡。唯有海岸的冷風凜冽。

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情都是木然的,冷淡的,如同小城陰冷的冬天、冰冷的海風般,有一種寒徹骨髓的冰冷,以及在冰冷氣溫之下,如岩漿般炙烤著李內心的痛苦回憶。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李從始至終,面部表情麻木、冷漠、躲避與他人交往。他見到哥哥的遺體,也沒有眼淚與悲傷,只有平靜表情下那顆已死的心,在拖拽著他那僵硬的軀體,四處移動著。

他遭遇了什麼?令他陷入如此痛苦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隨著影片中李為哥哥辦理葬禮的故事主線,會遇到過去的鄰居、朋友,也不時會有過去生活的鏡頭閃回出現。鏡頭在過去和現在、回憶和現實間跳切,在人們躲躲閃閃、欲言又止的表情裡,逐漸使觀眾明白了李曾經遭遇的一切。

02

在這個小城,李也曾經有美麗的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孩子。他們一家居住在一棟木屋中。幸福、安寧。

一天,李與一幫死黨在家中聚會玩樂,喝得很嗨,而且還有人吸食了毒品。在凌晨時分,因為家中很冷,喝的迷迷糊糊的李,往家中壁爐裡填了幾根木柴,忘記關閉防火屏,就步行出去到小超市買啤酒。等他回到家時,家中已是一片火海。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三個年幼的孩子不幸葬身火海,妻子也悲傷過度,離開了他。

李瞬間被殘酷的事實擊垮,一度想要自殺。最終,在哥哥的幫助下,他一人逃離傷心地,自我放逐到離小城一個小時車程的波士頓,找了一份工作,獨自麻木地煎熬度日。

瞭解了李的遭遇,觀眾或許會理解影片開始時,李那糟糕狀態的原因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哥哥的兒子帕特里克,16歲,正處於青春期。他對於父親的死,顯得更為冷漠,他去停屍間看望父親,一進門掃一眼立刻轉身便走。叔叔帶他回到家中,他叫來幾個男女朋友陪他,後來居然討論到了星球大戰。

他對於自己的魅力很自信,同時和幾個女孩子交往,相對於父親的去世,他好像更在意如何躲避開女朋友不斷敲門的母親,以免打擾他倆的好事。

影片中經常出現還是小孩的侄子,與李親密無間地在海上釣魚的回憶場景。如今,處於叛逆期的侄子,對李言語刻薄,還經常與李發生言語衝突。李無可奈何,又像是懶得計較。

03

整部影片,導演肯尼思·洛納根拍的極為剋制、冷靜。既沒有哭天抹淚的煽情,也沒有憤怒怨恨的快意恩仇。整部影片,就是大段的對話,靜止的鏡頭,加上悠揚低沉的大提琴演奏的背景配樂,令觀眾感受到凝結的壓抑之感。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男主角開著他那輛破吉普車,在寒風刺骨的小城裡轉來轉去,接送侄子、會見律師、商談葬禮事項、商討哥哥遺留下的那艘船如何處理。

心理學中有一種解釋,認為當人遭遇痛徹的痛苦時,而又無法逃避、無法原諒自己時,作為本能的自我保護,當事人的情感會變得麻木。他將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與自己正常的情緒反應做了一個切割與剝離,以幫助自已逃避痛苦。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李在影片中的表現,自始至終麻木冷漠。但又會在不經意的一個瞬間,切換為暴怒,無故地襲擊陌生人。李在不同的酒吧打了兩次架,都是他主動挑釁後主動攻擊對方。這種冷漠與暴怒的切換,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也感覺到他內心的動盪與紊亂。

最後,李決定尊重侄子的意見,委託最好的朋友將侄子收養,以便他繼續留在原本的生活中。而李自己,在波士頓另外找到一份工作,繼續自我放逐。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侄兒請求他留下,他在影片中第一次表情痛苦地坦露心聲:“我無法擺脫!我走不出來!”。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影片中,唯一一場非真實場景,就是李在客廳睡著,他看到了兩個小女兒坐在他身邊,幽怨地問他:“爸爸,你沒有發現我們燒起來了嗎?”此刻,令人心碎!

李在刺耳的火警警報聲中猛然驚醒。家中煙霧瀰漫,原來是廚房裡的鍋燒糊了。

他原諒不了自己,永遠原諒不了。

影片沒有大團圓的結局,李在影片開頭是什麼精神狀態,影片結尾時依舊如故,沒有任何改變,這也與一般美國影片的故事風格截然不同。這裡沒有令人振作的積極人生態度,也沒有自我救贖,更沒有走出陰影,迎接光明未來的美好期盼。

什麼也沒有!

只有灰暗陰冷的生活,繼續向你壓來。

04

這,其實才是我們真實的人生。沒有英雄,沒有屌絲逆襲,沒有“王子公主從此幸福一生”。它就是那苟且的生活,開始苟且,結束也是苟且。

我們大部分人,註定與幸運無緣,註定默默一生,泯然於世。

這個世界的成功者們,在聚光燈下,歇斯底里地向普世大眾灌輸所謂的成功學的雞湯,灌輸著焦慮感和急功近利的行為邏輯。他們將一個個美好未來組裝成膠囊,讓你覺得只要按時服用,便可擁有成功的人生。

他們永遠不會告訴大眾,這是個無情的世界,多數平凡大眾存在於世的唯一意義,就是作為襯托成功者的背景與底色,僅此而已。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他們也不會告訴大眾,如果被生活打得一敗塗地,而且再也無法站起來時,我們如何繼續活下去?

多數時候,我們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多數時候,當我們面對人生的痛苦,忍無可忍時,只能繼續再忍。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影片,冷靜地面對一切現實的狂熱與理想主義,無情地打翻了成功者手中的那碗雞湯。

它告訴我們,人生道路漫漫,曲折泥濘。而多數人註定,在哪裡跌倒,就一輩子躺在了哪裡。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也許只有眼前的苟且

這是殘酷的,但卻也是現實。

這部影片,它不頹廢,也不黑暗,它只是如流水般,寧靜剋制地流淌在人心深處。

它輕聲地告訴你:人生沒有意外與驚喜,當我們遭遇失敗的生活之後,只能面對它,並沉默地繼續活下去。

承認了這個現實,我們才算是真正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