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课

最近讨论原生家庭的话题有点多,从育儿到婚姻,从交友到人际。很多人把自己或别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更有甚者,把原本没有联系的两件事,通过原生家庭联系了起来。

比如,李四第二次离婚了,他认为这辈子无法获得婚姻幸福,因为父母的婚姻就很不幸福,这是宿命的轮回。

又比如,小王性格内向,不喜欢跟同事们聚会,小张知道他是单亲家庭之后说:“怪不得这么不合群,原来是单亲家庭长大的。”

对于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性格甚至命运的说法,我隐约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但是也说不出具体原因,直到看了《被讨厌的勇气》,总算找到这个“不妥”的根源。

这本书的小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我之前不了解阿德勒,所以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阿德勒是一位很牛的心理学家。他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1870年,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雷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他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现在,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世界心理学三大巨头。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这本基于阿德雷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是由两位日本人写的,他们分别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其中,岸见一郎是专门研究阿德雷心理学的哲学家,在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担任认定顾问;古贺史健是日本的畅销书作家。两位作者分别负责这本书的“内容”和“体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体裁”十分特别,不像一般书那样按照章、节来展开分析和论证,而是运用希腊哲学的古典对话体。书中设置了两个角色,一位是充满智慧的“禅师”,一位是烦恼不堪的“青年”,从第一夜“青年”发誓挑战“禅师”的“勇气理论”开始,通过两人的问答和争辩,到第五夜“青年”终于走出了困境而结束。五个夜晚的对话,一步步揭示出阿德勒心理学中关于如何获得自由的勇气、如何获得幸福人生的真谛。

书的内容深入浅出,有不少颠覆传统三观的论点,让我由衷感叹阿德勒在一个多世纪前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今天仍然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对于那些不幸或烦恼的人来说,特别具有启发性。

“从此刻起就能幸福,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01 反对原因论,推崇目的论

前面提到的关于“原生家庭”问题,实际上与弗洛伊德心理学有关,他的心理创伤理论把现在的行为归因为过去的经历所导致。在阿德勒看来,这是变相的“原因论”。如果现在的不幸是过去的原因导致,那现在的自己就“没有错”,过去无法改变,所以现在的不幸就是命中注定。“原因论”最大的害处在于,如果凡事用原因来考虑,就容易走向虚无主义,形成悲观消极的世界观。

阿德勒推崇目的论,认为人生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作出选择,而不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这个目的不一定是“好”的目的,也可能是一种“方便、有利”的目的。比如有个男同学,只要一跟女生说话就口吃。他暗恋一个女孩,一直不敢表白,他觉得要先治好口吃才能表白,但总是治不好。实际上,口吃并不是他不表白的原因,相反,正是因为他不想表白所以才口吃。“不表白”是他的目的,因为表白之后可能要面对被拒绝的痛苦,而一直不表白,至少可以活在女孩也喜欢自己的幻想中。

现在很多人认同原生家庭的说法,是因为人们都会在过去的经历中找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但是,决定人们自身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人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这跟相信生肖、星座决定性格的道理很类似,当你认同自己是狮子座的性格,你就一定能从狮子座的性格描述中找到与你自身相符的部分,但事实上,十二星座中任何一个星座的性格描述中,都必定有与你相符之处。你觉得自己是狮子座,是因为你赋予了自己这个观念。

有时我们觉得被情绪支配,也是基于某种目的。比如你在用餐时被服务员洒了一身水,你怒发冲冠大声责备,如果这时你暗恋的人经过,你一定能够马上收敛并露出甜美的微笑。这证明了,情绪并非不可控制,发怒或流泪等情绪,是达到我们“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比如发怒为了震慑,流泪为了感动。

这就是目的论与原因论最大的区别,原因论为遭遇的不幸和错误找理由,把责任推给过去;而目的论是积极的,它告诉我们,只要有改变的勇气,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人生。

有些东西看起来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外貌、身高、父母和家庭。但最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而是你应该去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比如有人天生是盲人,但他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盲人按摩院的技师,照样可以养活自己,过上正常的生活。对于无法更改的东西,你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如果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完全可以勇敢主动去改变。不要把问题归咎于性格或命运上,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关键在于世界观的区别。比如,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但又不愿意辞职再找别的工作,这是因为你至少可以用已有的经验来应付目前的情况,而新的工作充满了未知数,可能还不如现在的工作,因为你害怕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所以选择维持现状。正所谓,如果你觉得无法改变,是因为你不想改变。

想要改变目前的人生状态,就不要活在“如果怎样就能怎样”的假设中,不要去找理由,不要总是说“如果我有时间就可以”或者“如果我还年轻就去做”之类的话,实际上只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开始。阿德勒告诉我们:“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课


02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存在“内部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有他人的因素。

有句话说:一个人不孤独,思念一个人才孤独。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感觉到被周围人或社会疏远,才会觉得孤独,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与社会人际隔离。正因为人们始终处于人际关系之中,有时候与他人对比,就容易将自我价值判断得很低,但这种价值判断往往是“主观性解释”,而不是“客观性事实“。比如,我们讽刺东施效颦,是因为有西施的美貌在进行对比。

同时,价值的判断也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上的。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值多少钱?在当今社会看来是价值连城的,但在莫奈生前,他的画曾经被贬得一文不值。所以,价值问题的根源也是人际关系。

既然价值判断是主观的,那么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就可以改变。把自身的特点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并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人有“追求优越性”的普遍欲求,但不应该把他人看成竞争对手。总是把他人看作竞争对手,那所有事情上都会形成输和赢的心态。感觉“失败”的时候,很容易把全世界都看成“敌人”,就连他人的成功和幸福都会变成你的痛苦,烦恼和不幸也永远摆脱不了。更可怕的是,即使觉得自己“赢了”,也会担心哪天成为输家,无法安心和幸福。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看起来功成名就,却说自己过得不幸福。

不管是外貌、身高还是能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真正的追求优越,是自己与自己比,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如果能将他人都看作伙伴,不再是对手,那他人成功的时候,我们就能真心祝福,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的担忧和猜忌,人际关系的烦恼自然会大大减少。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除了不与他人比赛之外,造成人际关系烦恼最大的原因是“寻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这是获得自由人生最大羁绊。

达到他人的要求,固然高兴,但这种高兴不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表扬,一旦失去他人的表扬,就无法继续坚持下去。比如,小明不喜欢理工科,但为了满足父母期望报考了理工专业,在学业中和后来的工作中,都难以获得真正的自我满足,当失去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时,负面情绪就开始源源不绝地爆发。

如果周围有10个人,为了不被这10个人讨厌,那你就要忠诚、讨好这10个人,结果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做得到”,负不起的责任也包揽在自己身上,迟早都会破功,最后只能在这种人际关系的泥潭里深陷和挣扎。更何况,现实中我们的周围远远不止10个人。可见,追求他人的认可,不但会失去自我,而且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谎言。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要求,只需要承担好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去干涉他人的人生课题,这样人际关系会变得简单,人生负担自然就能减轻。

因为选择生活方式是你的课题,而如何评价是他人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课


03 自由和幸福的真谛

如果决定了要选择自由的人生,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心理准备,因为那些选择不自由生活方式的人一定会捏造各种“人生谎言”来批判这种自由的选择。换句话说,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这也是选择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真正的幸福必须以自由人生为前提,不自由的人生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拥有了这种“被讨厌的勇气”,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得轻松,幸福也会接踵而来。

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反对一切二元价值论,反对将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是一种“整体论”,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心理分析。其中最关键的概念是“共同体感觉”。在阿德勒看来,共同体感觉是幸福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具体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点。

“自我接纳”是指,诚实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部分以及做不到的事情,同时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他人,只有信赖他人,才能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他者贡献”是为了体会到自我价值而对他人作出贡献,有了这种自我价值,才能够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找到勇气。贡献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贡献感都可以。比如瘫痪在床的老人,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他支撑着全家的情感联系,同样具有价值。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做到了才能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得到真正的幸福。

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有人富甲一方,有人权倾一世,也有人平平淡淡,有人默默无闻,虽然人类都有“优越性追求”的普遍性欲求,但更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不等于无能,指的是不去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而不是懒惰懦弱和止步不前。

人生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接。人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只存在于每一个刹那之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并不是只有一个目的地,也并不是要到达目的地才算旅行,从出发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旅行,只要踏踏实实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就行。人生也像一次登山,登山的目的不是那个最顶峰,而是沿途的跋涉,最终能否到达最高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攀登过程中的勇气和努力。

这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不要去管过去发生过什么,不幸也好,辉煌也好,都已经过去,也没必要过多的考虑将来,只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往前看,认真的过好每一个瞬间,认真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幸福哲学课

《被讨厌的勇气》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