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人对某一件事某一物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亦或者其他,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一点,是我在昨天看完《穆斯林的葬礼》明白的。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礼》是在初中时候,看完便惊为天书,只觉得它在豆瓣上8.5的评分只低不高,不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可这部过去我认为是好书的《穆斯林的葬礼》这几天里却实实在在让我大跌眼镜!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穆斯林的葬礼》

前几日闲来无事,发现《穆斯林的葬礼》蒙尘已久,便翻来重读。因为往日读过几遍的缘故,刚一开始翻阅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的信息却让我冒出一身冷汗,和记忆里往日留下的印象不相符。我想是不是读的太快了,于是花了两天时间,一字不落的读了一遍。合上书本之后,心情难以平复。突然觉得这本书是否盛名难副,或者是否名副其实呢?

从书名来看,这部书必然和宗教有关。能写一部关于宗教的小说,想想就是一部史诗级的小说。可是到了《穆斯林的葬礼》,其实宗教只是披上了一层外衣,脱掉这个衣服,对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影响。小说里除了写一些宗教仪式外,没有提到宗教对书中角色的影响以及情节的推进。便是说,如果将穆斯林的角色换成基督教、佛教亦或者道教,也是可以的。作者没有触及到穆斯林的内核,除了介绍一些生活习惯,还有什么?那些文化冲突,内在变革,生活影响等等都没有写。所以说,一开始小说的立意不错,只是后面崩了,或许作者笔力有限!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仅是配图

这本小说时间有两条,一条是民国后,一条是文革前后。提到这两个时间点,我们想到的除了苦难,或许没有别的。 这个苦难是有时代造成的。可这本小说对于苦难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深入。在书中角色身上没有看出有什么苦难,便是有也是个人选择造成的苦难。对于那些时代压在人们身上迫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活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的苦难,作者只是略过。书中的角色所做的选择,比如新月的爹出国,便是没有那场战场没有这个时代,他依然回去。并不单单因为时代,更大的主因是个人。所以说,在放过宗教这个可以深入生活升华主题的选题后,作者再一次放过时代苦难这个宏大的主题。而是选择了情爱。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简单配图

关键对于情爱,作者写的也不甚高明。无外乎,女主角在家不受宠爱,身患疾病。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与有才有颜的老师一见钟情,没多久便一命呼呼。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悉,反正我在很多玛丽苏小说中都见过。那场影响了几代人的动乱就发生在女主的身边,却丝毫没有看出对她的生活有什么深刻影响。无非轻描淡写的写过家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对不上这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称呼。如果一本言情小说这样写,也不会引起众人的批评。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目录

前面说这本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韩新月,为明线。一条是她的父母亲们。韩新月不受母亲喜爱,身患疾病,喜欢上了老师,结果没多久去世了。这是主线。副线韩新月的父亲先是忍辱负重完成了师父的遗愿,随后迎娶梁家大姐,没多久战乱到来与小姨子出国避难。结果两人日久生情,生下韩新月。自觉对不起大姐的小姨子出走,留下韩新月和父亲与大姐一起生活。写到这里,也就能明白为什么韩新月不受母亲的喜欢。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妹妹口口声声叫喊着真爱抢走自己的丈夫,还剩下一个女儿,还天天在眼前头晃悠,嘴里叫喊着爹娘。唉,突然觉得这个大姐好可怜!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否誉过其实?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往日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玉什么什么,突然觉得好羞愧!好了,暂时说到这里,不管如何说。《穆斯林的葬礼》或许盛名难副,但作为一部言情小说,还是可以看看的。不管怎么说,用五十余万字撰写一个家庭四五十年的历史,还是可以一看的。 这不过这个名头大了。毕竟寻常人看到书名,多少会觉得这是关于整个穆斯林的潮起潮落。而不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