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人,在不同的階段,對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說,人對某一件事某一物的看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豐富亦或者其他,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一點,是我在昨天看完《穆斯林的葬禮》明白的。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禮》是在初中時候,看完便驚為天書,只覺得它在豆瓣上8.5的評分只低不高,不愧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可這部過去我認為是好書的《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天裡卻實實在在讓我大跌眼鏡!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穆斯林的葬禮》

前幾日閒來無事,發現《穆斯林的葬禮》蒙塵已久,便翻來重讀。因為往日讀過幾遍的緣故,剛一開始翻閱的很快。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本書字裡行間流露的信息卻讓我冒出一身冷汗,和記憶裡往日留下的印象不相符。我想是不是讀的太快了,於是花了兩天時間,一字不落的讀了一遍。合上書本之後,心情難以平復。突然覺得這本書是否盛名難副,或者是否名副其實呢?

從書名來看,這部書必然和宗教有關。能寫一部關於宗教的小說,想想就是一部史詩級的小說。可是到了《穆斯林的葬禮》,其實宗教只是披上了一層外衣,脫掉這個衣服,對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影響。小說裡除了寫一些宗教儀式外,沒有提到宗教對書中角色的影響以及情節的推進。便是說,如果將穆斯林的角色換成基督教、佛教亦或者道教,也是可以的。作者沒有觸及到穆斯林的內核,除了介紹一些生活習慣,還有什麼?那些文化衝突,內在變革,生活影響等等都沒有寫。所以說,一開始小說的立意不錯,只是後面崩了,或許作者筆力有限!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僅是配圖

這本小說時間有兩條,一條是民國後,一條是文革前後。提到這兩個時間點,我們想到的除了苦難,或許沒有別的。 這個苦難是有時代造成的。可這本小說對於苦難猶如蜻蜓點水一般,沒有深入。在書中角色身上沒有看出有什麼苦難,便是有也是個人選擇造成的苦難。對於那些時代壓在人們身上迫使人們不得不為了生活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的苦難,作者只是略過。書中的角色所做的選擇,比如新月的爹出國,便是沒有那場戰場沒有這個時代,他依然回去。並不單單因為時代,更大的主因是個人。所以說,在放過宗教這個可以深入生活昇華主題的選題後,作者再一次放過時代苦難這個宏大的主題。而是選擇了情愛。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簡單配圖

關鍵對於情愛,作者寫的也不甚高明。無外乎,女主角在家不受寵愛,身患疾病。好不容易上了大學,與有才有顏的老師一見鍾情,沒多久便一命呼呼。這個劇情是不是很熟悉,反正我在很多瑪麗蘇小說中都見過。那場影響了幾代人的動亂就發生在女主的身邊,卻絲毫沒有看出對她的生活有什麼深刻影響。無非輕描淡寫的寫過家庭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對不上這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稱呼。如果一本言情小說這樣寫,也不會引起眾人的批評。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目錄

前面說這本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韓新月,為明線。一條是她的父母親們。韓新月不受母親喜愛,身患疾病,喜歡上了老師,結果沒多久去世了。這是主線。副線韓新月的父親先是忍辱負重完成了師父的遺願,隨後迎娶梁家大姐,沒多久戰亂到來與小姨子出國避難。結果兩人日久生情,生下韓新月。自覺對不起大姐的小姨子出走,留下韓新月和父親與大姐一起生活。寫到這裡,也就能明白為什麼韓新月不受母親的喜歡。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妹妹口口聲聲叫喊著真愛搶走自己的丈夫,還剩下一個女兒,還天天在眼前頭晃悠,嘴裡叫喊著爹孃。唉,突然覺得這個大姐好可憐!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的葬禮》是否譽過其實?

回過頭來,再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往日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玉什麼什麼,突然覺得好羞愧!好了,暫時說到這裡,不管如何說。《穆斯林的葬禮》或許盛名難副,但作為一部言情小說,還是可以看看的。不管怎麼說,用五十餘萬字撰寫一個家庭四五十年的歷史,還是可以一看的。 這不過這個名頭大了。畢竟尋常人看到書名,多少會覺得這是關於整個穆斯林的潮起潮落。而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

PS: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