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郑开欣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贸玩耍,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凑到女儿面前说:“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儿回答:“我叫Eva。”于是两个人开始玩耍。这时,旁边另一个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对方没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着郑开欣的女儿跑开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郑开欣略感尴尬,夹杂着一丝窃喜和满足。她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学期的学费约2.5万元,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价。

不久前,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将中产阶级子女教育中的鄙视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香港最新电视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纪录的一对中产父母可谓登峰造极: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夫妻二人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如何看待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让我们一样一样来看,首先说说鄙视链。说实话,社会大同之前鄙视链一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题主中间说的案例说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交朋友,这事儿挺荒诞的。我们其实不缺有钱人,也不缺知书达理之人,却少一种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之间基本的尊重和善意。说到底,鄙视链谁心中都有,但是拿出来说事儿并且还要以此孩子的社交行为就缺乏基本的道理了。你可以存在心里不说,这到不一定是显得虚假,而是在当时当地该情境下对于人最基本的理解和融入。

如何看待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再说说取英文名字这事儿。我在澳大利亚工作和学习,也用着从小英语老师帮我们取的英文名儿。但是却经常有同事跑过来特意问我的中文名儿,还问名字的意思。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我的名字对于外国人来说既不好发音,也不好写与理解意思。直到后来和一个研究文化心理学的老教授聊天。他说,我更喜欢也更希望叫你的中文名儿,一是因为那是对你基本的尊重,而是名字是社会文化作用于个人的最小单位。你看,当我们的家长想给孩子取个好听的英文名字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把「有没有英文名字」作为鄙视链的标准的时候,外国人却希望了解中国人的中文名字。这是在是一种奇怪。何必要用一种代名来炫耀的,取个英文名字而已,很多时候是帮助你融入文化的工具而已,因为英文代名对他们来说好发音,叫起来方便些,仅此而已。

如何看待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中其他几个案例,说的都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导致的分秒必争。其实,养育孩子根本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非线性过程,我们却要分秒必争。我们不主张什么都不做,当然要让孩子学习。但题目中的案例(可能是媒体夸大)实在是家长无处安放的控制欲的体现。而这种控制欲对于养育这样的非线性问题来说是有可能适得其反的。我们家长担心的无非是「阶级固化」。原因:无非有几点。一、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加大;二、社会不同阶层中的流动性减少。其实从一定长度的历史进程来看,当下的阶层流动性是增加的,因为职业的细分化以及多元化,因为社会的多元化与包容性,现在的孩子远比封建王朝的孩子改变的渠道多的多。有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孩子在未来五十年从事的职业,可能有60%是今天不存在的。所以其实流动性在增加,那为什么我们觉得少了呢?因为我们经常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与增长速度,什么东西都在变快,而我们阶层的流动性增长的速率自然没有社会发展的速率快。总体上看,年轻人的机会是在增多的,年轻人需要的能力是随机应变以及自我成长的动机。这些东西会成为他们的竞争优势。而这才应该是家长的养育可以带给孩子的东西,因为竞争优势以后必然不会主要是学习成绩而已了。

如何看待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

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