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車的發明者和傳播者軒轅黃帝—「軒轅車會」

“軒轅車會”,是黃山腳下先民為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車的發明者和傳播者軒轅黃帝而開展的一項大型民俗活動。

“軒轅車會”,可以追溯到唐天寶年間。每年農曆7月18日至24日共7日,分為“洗車”“正車”“祭車”等五個程序,以滾車表演為主,祠堂廟宇、大街小巷都要滾到,以示降福祛邪。

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車的發明者和傳播者軒轅黃帝—“軒轅車會”

軒轅車會

(分佈)

“軒轅車會”活動的主要區域分佈在黃山區(原太平縣)。以黃山北麓山脈為起點往南沿麻川河水系呈扇形輻射狀分佈。仙源鎮、甘棠鎮、新明鄉、三口鎮、譚家橋為軒轅車會活動的中心區域,仙源鎮仙源村、麻村和甘棠鎮大屋村和鳳凰村一帶為核心區域。軒轅車會活動輻射邊緣涉及龍門、耿城、焦村等鄉鎮,影響至周邊青陽、石臺等縣。

(淵源)

相傳,中原的部落大首領公孫軒轅來到江南的楚蠻之地黃山一帶,向容成子學習天文和道術,向浮丘公學習煉丹技術(冶煉),同時將中原的造車技術以及文明的國家治理經驗帶到了南方。因此南方楚蠻的越人則世世代代將他尊為“車公”。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黃山腳下設立太平縣,自唐天寶6年黟山改名黃山之後,太平縣人祭祀軒轅黃帝的活動逐步繁榮興起。在這座縣城裡,祭祀“軒轅黃帝”的所謂“車公大會”成了山越人最重要的神祭活動,當地俗傳為“滾車”。

太平縣人為紀念軒轅黃帝立廟,其中最典型的祭祀廟宇一為明代末葉,在縣城南門外重建的“忠烈廟”(今為仙源電影院),一為清順治初年甘棠崔姓在祠西興建的“東平王廟”(今為甘棠糧站門市部)。兩廟各有車會,公推會首。經濟源於捐助,較厚實,各擁有八輛“火輪車”。車身圓形、木質(河邊闊葉楊樹),全高八尺四寸,寬六寸。由大圈、子圈、車軸、幅條、頭道檔、二道檔、短撐、木栓等組成;大圈二面漆黑底繪硃紅色火焰圖案(風向左右一致),子圈漆蘭底白花,每輛車重約五百四、五十斤。

(習俗)

每年農曆7月18日“洗車”,將車從廟裡請出洗淨浸泡;19日“落地車”試車試路,會首給每輛車披紅;21日“正車”,先在軒轅黃帝塑像前焚香,燒黃表紙,放鞭炮出車上路(路線是固定的);23、24兩日“正車”;24日傍晚“祭車”,會首焚香燒紙外,殺一隻公雞將血淋在每輛車上。然後“收車”進廟,這一屆車會結束。廟外滾車,廟內唱戲。日場戲車不進廟,戲不散鑼。7月下旬正值農閒(只種一季稻),文化生活貧乏,方圓幾十裡的男女老幼都來看車會。

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車的發明者和傳播者軒轅黃帝—“軒轅車會”

滾車表演

滾車表演以塗滿鮮紅色彩的大車輪為道具,以力與美為主要表現形式,配有江南民間舞蹈、器樂、儺面具及紋身塗彩裝飾,場面氣勢宏大,參加表演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火輪車白天在道路、街道、廣場活動,凡能通車的祠堂、廟宇、商店和住戶的門前都要滾到。家家炮竹迎接,或給車披紅,或殺公雞淋血祭車。

“車手”(滾車人)很多,均無報酬,都是參加車會的男性青壯年。滾法有:“平滾車”“夾籬笆陣”“飄反車”“發繞車”“拍繞車”“螺旋車”。繞車、螺旋車在廣場表演時,車手和觀眾齊聲吶喊助興。鑼鼓、鞭炮聲震天動地。

(傳承)

“軒轅車會”道具工藝渾厚精美,表演技法精妙大氣,活動場面氣勢宏大,民俗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豐厚。經千年歲月變遷,車會逐漸演變為集觀賞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的大型喜慶集會,並走上藝術舞臺,在第六屆黃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環球洲際小姐大賽等大型活動上演出,受到好評。2006年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針對“軒轅車會”後繼乏人的現象,近年來,仙源鎮政府、黃山區文化部門深入民間尋訪,挖掘和整理“軒轅車會”這一民俗傳統文化,並逐步使其日臻完善,使“軒轅車會”這朵民俗藝術奇葩再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