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而开展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轩辕车会”,可以追溯到唐天宝年间。每年农历7月18日至24日共7日,分为“洗车”“正车”“祭车”等五个程序,以滚车表演为主,祠堂庙宇、大街小巷都要滚到,以示降福祛邪。

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

(分布)

“轩辕车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黄山区(原太平县)。以黄山北麓山脉为起点往南沿麻川河水系呈扇形辐射状分布。仙源镇、甘棠镇、新明乡、三口镇、谭家桥为轩辕车会活动的中心区域,仙源镇仙源村、麻村和甘棠镇大屋村和凤凰村一带为核心区域。轩辕车会活动辐射边缘涉及龙门、耿城、焦村等乡镇,影响至周边青阳、石台等县。

(渊源)

相传,中原的部落大首领公孙轩辕来到江南的楚蛮之地黄山一带,向容成子学习天文和道术,向浮丘公学习炼丹技术(冶炼),同时将中原的造车技术以及文明的国家治理经验带到了南方。因此南方楚蛮的越人则世世代代将他尊为“车公”。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黄山脚下设立太平县,自唐天宝6年黟山改名黄山之后,太平县人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逐步繁荣兴起。在这座县城里,祭祀“轩辕黄帝”的所谓“车公大会”成了山越人最重要的神祭活动,当地俗传为“滚车”。

太平县人为纪念轩辕黄帝立庙,其中最典型的祭祀庙宇一为明代末叶,在县城南门外重建的“忠烈庙”(今为仙源电影院),一为清顺治初年甘棠崔姓在祠西兴建的“东平王庙”(今为甘棠粮站门市部)。两庙各有车会,公推会首。经济源于捐助,较厚实,各拥有八辆“火轮车”。车身圆形、木质(河边阔叶杨树),全高八尺四寸,宽六寸。由大圈、子圈、车轴、幅条、头道档、二道档、短撑、木栓等组成;大圈二面漆黑底绘朱红色火焰图案(风向左右一致),子圈漆兰底白花,每辆车重约五百四、五十斤。

(习俗)

每年农历7月18日“洗车”,将车从庙里请出洗净浸泡;19日“落地车”试车试路,会首给每辆车披红;21日“正车”,先在轩辕黄帝塑像前焚香,烧黄表纸,放鞭炮出车上路(路线是固定的);23、24两日“正车”;24日傍晚“祭车”,会首焚香烧纸外,杀一只公鸡将血淋在每辆车上。然后“收车”进庙,这一届车会结束。庙外滚车,庙内唱戏。日场戏车不进庙,戏不散锣。7月下旬正值农闲(只种一季稻),文化生活贫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看车会。

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轩辕车会”

滚车表演

滚车表演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道具,以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配有江南民间舞蹈、器乐、傩面具及纹身涂彩装饰,场面气势宏大,参加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火轮车白天在道路、街道、广场活动,凡能通车的祠堂、庙宇、商店和住户的门前都要滚到。家家炮竹迎接,或给车披红,或杀公鸡淋血祭车。

“车手”(滚车人)很多,均无报酬,都是参加车会的男性青壮年。滚法有:“平滚车”“夹篱笆阵”“飘反车”“发绕车”“拍绕车”“螺旋车”。绕车、螺旋车在广场表演时,车手和观众齐声呐喊助兴。锣鼓、鞭炮声震天动地。

(传承)

“轩辕车会”道具工艺浑厚精美,表演技法精妙大气,活动场面气势宏大,民俗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丰厚。经千年岁月变迁,车会逐渐演变为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大型喜庆集会,并走上艺术舞台,在第六届黄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环球洲际小姐大赛等大型活动上演出,受到好评。2006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对“轩辕车会”后继乏人的现象,近年来,仙源镇政府、黄山区文化部门深入民间寻访,挖掘和整理“轩辕车会”这一民俗传统文化,并逐步使其日臻完善,使“轩辕车会”这朵民俗艺术奇葩再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