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創業教育,難道是一個僞命題!

創業教育,來自美國的一個舶來詞彙。最近在教育裡,特別是高等教育裡的熱門詞彙。你打開權威網站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都是要求大力開展創業教育的。為什麼是偽命題呢?以下幾點值得一起探討。

大學創業教育,難道是一個偽命題!

誰來管?

各高校要麼成立單獨的創業中心,要麼是教務處牽頭負責,但是繞來繞去還是由教務處來組織這件事情。然而,高校中教務處已經忙於各類教學任務和檢查評估,基本上負責大學生創業的人也是身兼數職,精力自然十分有限。

怎麼評估?

基本上在發達國家專門有一個機構來進行對大學創業教育的評估,歐盟有,美國有,芬蘭有……然而我們沒有,怎麼才算做的好?標準是什麼?只是參加一下比賽,或者弄出幾件創業辦公室來?

誰來教?

目前開展的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很多授課教師都是在校老師,這批老師尚無創業經驗,何德何能來教授創業課程。及時有部分高校有校外創業導師,但是這部分導師大多忙於自己的事物,往往也只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和學生進行有限的交流吧了。

課程設置

大多數創業教育課程在高校中佔有學分,不多,但是也總能存在於人才培養方案中。但是具體內容是什麼,那真是千差萬別,有的作為選修課,有的是公選課。授課內容要不就是一本教材,或是講義。毫無規律可尋!大學生創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值得深思。


孵化難

創新創業園見過吧?常見的量大類,政府舉辦或高校舉辦,這類專門為了臉面存在,最大的作用就是參觀。第二類企業舉辦,有收錢相當於做二房東的,有不收錢的,不管哪類做成功的都少。最大問題還是錢,創業項目想要快速發展,最缺的就是錢。這錢誰來投,不好所,各類路演比賽多了去了。投資人和基金都想投獨角獸,獨角獸那麼少,何況伯樂也不多。不要提免房租、給予免費諮詢、政策傾斜。真金白銀拿出來,這才是實在的。

大學生真的適合開展創業教育嗎?

見得多了,有時候都會懷疑了。創業創的是一個產業,說小點也得是個企業。能獨立運作項目和企業的大學生不多。能把生意做好了就不錯了,做生意人和做商人畢竟還是有區別。東哥出道時候那也不是直接上來幹企業的,BAT的大佬也不是一上來就要奔著改變世界去的,如果只是說把學校裡面的發明專利弄成產品,這個目前好像和在校大學生牽扯也不大。

大學創業教育,難道是一個偽命題!

所以說,以上幾點不掰扯清楚,鼓動大學生都去創業了,哪誰來上班?都成商人去想著賺錢了,那誰來買單?當然,每個高校都會有幾個現象級的學生成功做好了生意,注意,這個地方沒有說成功創業,因為創業那是一件非常漫長和痛苦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