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选择继承传统文化的少年们是怎样生活的?


“生菜会”对于广东人来说并不陌生。清末民初时期,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而生菜会中最重要的竞技项目,就是“舞狮”。

“舞狮”,广东民间也称“醒狮”。在岭南传统文化中,舞狮不仅用于驱魔辟邪,还预示着生活吉祥如意。每到喜庆节日,村村敲锣打鼓,舞动群狮。由于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之为“醒狮”。【“中国摄影地”是《中国摄影报》官方新媒体平台,关注我们以即可第一时间浏览优秀摄影作品及最新摄影资讯。】

1986 年,南海官窑、盐步两镇对传统生菜会作了彻底的改革,把时间调整到正月元宵,摒弃了原有的“迷信”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


2015年初,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再次集结。大沥镇是我国的经济重镇,工业化高度文明,城市化特征显著。

ISEE摄影工作坊秉持高度的专业主义,和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精神”的需要,全面呈现不同背景和特长的摄影师对于一个地域从不同维度进行摄影表现的成果。

以杨抒怀拍摄的《舞狮少年》为首秀,以大沥的醒狮文化为开篇。全方位展现醒狮文化、宗族文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交融、物态景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照等内容。

20 岁的余永灿,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中联黄飞鸿龙狮队”的一名狮头。刚从高桩上下来的余永灿,还来不及放下手中的狮头,就忍不住拉着摄影师要拍个照,嘴里还嘟嚷着“一定要帅”。

在佛山南海地区,几乎村村都有醒狮队,其中专业狮队就有上百。余永灿所在的“中联黄飞鸿龙狮队”就是其中一支。

多年来,更是代表中国到世界各地表演交流,宣传南狮文化。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向世界展示出一张精彩绝伦的大沥特色名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黄飞鸿第五代传人、南海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会长黄钦添说。

“要想学南狮,必先学南拳。”黄钦添说,至今仍记得自己幼时学拳的情形:村口的榕树下,师傅吴仲权打着赤脚,给弟子们传授南派功夫。他们从四平马、子午马等基本功学起,修习一两年之后才能正式“开手”教习南拳。

苦练多年的舞狮者,往往是“腰马合一”的武林高手,他们“手从胸口发, 力从腰马生”, 跳跃中带着南拳的刚劲猛烈, 才能把狮子舞得如同“鱼游于水, 蛇行于陆”,气势磅礴,虎虎生风。

148 年前,真实历史中的黄飞鸿,也是20 岁左右年纪,应该已经拥有多年舞狮经历的他,在那一年,“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黄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今日大沥舞狮少年们的身上,这句话同样得到应验。

“明明是纸和布糊起来的狮子,为什么具有了灵性?”这是我在大沥拍摄醒狮的几个月里,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醒狮,第一,好看就行了,第二嘛,有黄飞鸿啊,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嘛。

至于醒狮背后那些鼓起的肌肉、刚刚长出的胡渣、黝黑的皮肤以及坚毅的眼神,很多人看不到,也不会在意。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凡世的尘埃之中,眼睛只关注那些表面刺激好看的东西。所以,在我最初接触到这些舞狮少年的时候,对他们的人生颇为不解:在如今这样一个现代的社会,在一个恨不得让每一个婴儿都开始掌握融资、天使、C 轮、电商、产品思维、上市等词汇的时代,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大好少年,将自己的未来倾注在这样笨拙而又重复的舞狮身上?

这些少年的身体,在某些流行的价值观看来,是如此无用、浪费。揣着内心的迷惑,我一次一次地走近这群舞狮少年。

他们吃“长饭”,饿了,就在路边狠狠地咬一口馒头。他们累了,便颓坐在路边,仿佛世界已然无关。他们会说:“我负责帅,你负责拍照。”当他们站在高桩上,看上去是那么瘦小,却在镜头中呈现出一种无法增删的线条之美。他们在大厅里练习的时候,脸上的神色如此单纯干净……

我相机里的镜头越多,我越发感觉自己曾经的肤浅——当我们用所谓的“流行价值观”来评价这群懵懂而坚定的少年时,我们才是真的衰老了。少年都有光芒。

我们有很多种传承在逐渐消失,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对身体本身的礼赞。这个时代太舒适了,舒适到让我们可以忽略身体的伟大。而千百年来,文明的传递,最不能忽略的,正是无数先人身体的劳作、磨砺和手口相传的技艺。

身体本身拥有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文明的密码。传统本身也拥有力量,它将自身的思考与实践,默默而坚韧地通过一种近乎娱乐的仪式,通过无数青涩而有力的身体,向我们后人开示。【图文作品编辑自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大沥·创新”项目优秀作品之《舞狮少年》作者:杨抒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