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大結局!流血14億美元,「中國芯」劍指何方?

中兴事件大结局!流血14亿美元,“中国芯”剑指何方?

中興事件,終於迎來大結局!

今日,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已與中國中興公司簽署協議,取消近三個月來禁止美國供應商與中興進行商業往來的禁令,中興向其提供的賬戶注入4億美元的保證金後,將能夠恢復運營。

這項新的協議簽訂表明美國政府對中興的禁令風波,經歷漫長的三個月之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中興通訊也將真正復活,擺脫這一困擾。消息一出,中興盤前漲停。

看到這個消息,中興和不少企業都鬆了口氣,這場貿易戰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愈演愈烈,也終於以大家意料之外的方式平息了。

4億美元的保證金,加上之前的10億美元,中興共付出了14億美元的罰款,這相當於中興第一季度三分之一的營收,並且中興還被迫更換了全部董事會成員。

血流了很多,但總算沒有白流,雖然疼卻是一定的。不過,中興終於暫時可以不用咬著牙向前走,而有時間來撫慰一下自己的傷口了。

中興事件始末,長達4個月的芯片制裁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佈了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禁止美國公司7年內與中興開展任何業務,包括軟件、技術、芯片等,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次日,中興股票停牌;此後,中興董事長殷一民一度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的不公平決定,表示中興不接受制裁;之後,便是中興各高層不斷奔赴美國,與其展開談判。

6月13日,停牌多日的中興終於進行了復牌,但付出的代價卻十分慘重。為了復牌,中興共向美支付了14億美元民事罰款,並暫緩支付4億美元罰款;更換上市公司和中興康訊的的全部董事會成員;並接受BIS為期十年的新拒絕令。7月5日,中興管理層換血,原總裁趙先明等19名高管辭職,新總裁徐子陽上任;美國商務部暫時、部分解除對中興通訊公司的出口禁售令。

7月12日,中興在繳納4億美元的保證金後,正式恢復運營,長達4個月之久的貿易制裁終於結束了。

此次芯片事件可以說讓中興吃足了苦頭。在5G領域裡,中興作為無線通信基站的供應商,其應用的基帶芯片和射頻芯片都採購自美國公司;而在手機業務上,中興高端智能手機的處理器芯片也來自高通。總體而言,斷掉芯片供應,中興庫存芯片數量只能維持2個月的訂單量,而之後,中興的業務將陷入停滯狀態,這就是中興流再多血也要解除制裁的原因。

但回顧中興事件,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中美間貿易摩擦中一個“運氣不太好”的企業的問題,更是一代中國“缺芯”企業的求生縮影。

“教父”錯失的芯片夢,中興的機遇與錯過

回看中興的發展歷程,其幾度與芯片擦肩而過。此次中興事件背後,並不只是一個諾基亞式的“我們沒做錯什麼,但我們輸了”、跟不上時代創新的故事。發展芯片,中興不是一無所覺、也不是一無所動,只是與同出深圳、有了海思護身的華為相比,中興或許少了一絲“狼性”。

早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作為691廠的骨幹,中興創始人侯為貴就曾被派往美國學習。彼時美國正向信息大國邁進,“芯片熱”持續燃燒。從美國回來後,侯為貴決定創業,1985年,他成立中興半導體,開始走上微電子產業之路。

只是芯片研發需要時間,也需要錢。剛剛成立的中興和侯為貴擔負不起這個壓力。而當時,國內的電信領域還一直被國際巨頭壟斷,電信網建設受制於人。於是,侯為貴轉向通信設備製造領域,開創了另一番事業。

2000年,中興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創立了中興集成電路設計,侯為貴又開始進行3G手機基帶芯片研發。只是這次,中興對芯片的研發,更多是基於原有經驗的探索,而不是大膽試錯,最終芯片的高難度讓侯為貴選擇了放棄,他開始全力押注小靈通。

2002年,小靈通的成功直接奠定了中興在手機行業的領先地位。同年,中興又抓住了智能手機的機遇,再加上此前中標聯通CDMA無線通信技術,中興在通訊行業越做越大,只是它與芯片研發卻漸行漸遠。這也為日後的中興芯片事件埋下了伏筆。

而此時,夭折的不只是中興的芯片夢,還有中國的。

參與了2000-2002年間,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戶機和Linux操作系統的“中國芯”發展歷程的梁寧回憶道,90年代,方舟科技創始人李德磊和院士倪光南,曾想為中國磨練出一支能自己做CPU完整技術的隊伍。當時,中國IT產業界,以及倪光南本人一直為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和芯片耿耿於懷。

但當時國內和國際的環境都並不樂觀,方舟團隊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還是敗了。方舟團隊研究出CPU與SOC技術,卻遇見了Intel的專利保護;繞開了專利保護、卻發現沒有完整的CPU開發生態系統;開發出CPU和產品原型,卻又少了配套軟件;全國招標、開發出軟件系統,卻因侵佔了微軟在我國的市場,被國際市場施壓,最終流產……

“搞不定的依然是操作系統。差距大的依然是生態。當年,繞得過Intel,跨不過微軟。如今,繞得過Arm,做不出安卓。”時隔多年,梁寧依然如此感嘆。

未來,中國芯劍指何方?

中興或折戟於沒有破釜沉舟的“狼性”,而中國芯則流產於當時落後的技術和複雜的社會環境。而今天,中興事件之後,中國的芯片格局又何時能改寫呢?

此前,倪光南院士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興遭美國製裁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只是時間早晚和發展程度的問題。

據瞭解,我國芯片的問題主要在高端芯片領域。

首先,高端芯片技術複雜度高,研發成本高昂。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一般分為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國內高端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較差,國際芯片的生產工藝發展從60納米再到7納米,需要逐步發展,而我國難以一下跨越。

並且,芯片人才上,我國亟需有經驗的製造團隊;在芯片製造的設備上,我國也依賴國外進口;還有知識產品壁壘的問題,國內企業起步晚,很容易觸及國外企業已有的知識產權。

其次,國內芯片製造商起步晚,技術不夠成熟,造成國內對芯片有需求的企業,對國研芯片不認可。很多國內的芯片應用企業更傾向於使用國外的芯片,對本土芯片的性能與穩定性存疑。

但國產芯片真的像大家認為的那樣,爛泥扶不上牆嗎?

對此,業內人士並不贊同。目前國產元器件不能替代的進口元器件只佔5-10%,屬於高端芯片,如高通、德州儀器等的產品。而在低端芯片上國產品牌和美國品牌的性能差異不大,價格和交付期甚至更好。另外,在AI芯片方面,中國反而沒有落後太多,在語音芯片方面也有崛起的趨勢。

倪光南院士也表示,臺式電腦和筆記本所用的電腦芯片國產水平離進口芯片尚有三、五年的距離,但手機和服務器上使用的芯片部分已與進口芯片旗鼓相當。不過,芯片產業主要分為設計和製造,中國的短板在於製造上,在製造方面趕上美國,至少還需要8-10年。

而在中興事件爆發後,我國也有一大批企業開始彰顯自己的“芯力量”。4月20日,阿里巴巴收購杭州中天微——中國大陸目前惟一大規模量產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並宣佈進入IP Core領域研究中國自主芯片。Rokid、出門問問、雲知聲、寒武紀、OURS、地平線、英韌創等一大波中國/華人科技公司的芯片進展,也受到了外界更多關注。

一邊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衝突,一邊是企業核心技術缺乏下的艱難求生,中興事件可以說是實力上演了一出悲喜劇。只不過,此次制裁過後,中興是否會下定決心拿下芯片這塊高地,中國的芯片史,又是否會以中興事件為轉折點,開啟自強模式,就要看中興和中國芯片廠商們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