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狂犬病的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羊狂犬病的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郝豔/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以神經興奮和意識障礙,後期出現局部或全身麻痺死亡為主要臨床症狀。狂犬病是一種世界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世界上至少有64個國家曾發生過該病。目前,有些國家利用地理環境和多種綜合的防控措施已經消滅了本病。羊只發病症狀明顯,病死率極高,一旦發病,幾乎全部死亡,其他溫血動物均可感染。筆者將從羊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診斷方法、防控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養羊工作人員在預防和控制羊狂犬病提供參考。

一、病原

該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屬。目前,將其分為兩種,在自然情況下,分離的狂犬病流行病毒稱為街毒。將街毒通過一系列的傳代,對宿主的毒力降低,成為具有固定特徵的固定毒。街毒和固定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接種易感動物後發病的潛伏期較長,容易感染腦組織,易侵入唾液,在感染的神經中較易找到包涵體;後者感染兔的潛伏期較短,主要出現麻痺症狀,唾液不被侵入,尤其是對犬和人的感染力基本消失。

狂犬病病毒在70℃條件下15min、100℃條件下2min可被殺死;在乾燥、100℃的條件下,其活性可維持2~3min。在50%甘油中可保持活性1年,在4℃條件下,該病毒在腦組織中可存活幾個月;在﹣70℃條件下,該病毒幾年內仍具有活性。該病毒對酸、鹼、石炭酸、新潔爾滅等化學消毒劑敏感,在紫外線、X線下迅速滅活。

二、流行特點

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對狂犬病病毒易感,該病毒的貯存宿主主要有犬、野生食肉動物、土撥鼠以及蝙蝠等。發病犬和帶毒犬是主要的傳染源,外觀健康貓也是重要的傳染源,狼、狐、鹿、蝙蝠、齧齒類動物、鳥類等野生動物也可引起該病的發生。該病主要通過患病動物咬傷後感染。李贇等在《犬咬羊引發羊狂犬病疫情的報告》中表明2009年,山西省太原市某養羊戶羊被狗咬後引發狂犬病疫情。病犬或病貓舔易感動物的傷口也可感染。野生動物主要通過食入發病動物的組織器官而經消化道黏膜感染。該病也可通過蝙蝠叮咬、子宮內或哺乳等多種方式傳播。有報道表明,狂犬病病毒可通過氣溶膠經呼吸道感染。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於動物的延腦、大腦皮質、海馬角、小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中;患病動物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試驗證明,病犬在發病前的10~15d及症狀消失後的6~7d內的唾液中可檢出病毒。許多外觀健康的犬也可傳播該病。蝙蝠,尤其是歐洲和美洲的吸血蝙蝠可長時間帶毒並排毒。

三、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發病羊表現為行為異常,不安,精神興奮,甚至攻擊人畜、頂撞牆壁圍欄等,口腔流出大量唾液,常最後麻痺死亡。朱妍等在《山西省一起羊狂犬病疫情暴發》中顯示病狗咬傷羊後發生羊狂犬病的病狀為狂躁不安、哀叫、性慾增強、追逐和爬跨其他羊、隨後四肢站立不穩、亂跑亂撞、易摔倒、流涎,後期出現後肢麻痺、共濟失調,倒地後不能站起,頭頸後仰、四肢呈游泳或划水狀,直至麻痺死亡等症狀。病理剖檢一般不見特徵病理變化。

四、診斷方法

根據較明顯的臨床症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可進行實驗室檢查。常用方法有內基小體檢查、動物接種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單克隆抗體技術等,其中熒光抗體試驗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方法,也是我國檢查狂犬病的首選方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有操作簡便的優點,已經成為檢測和診斷中較常用的方法。

五、防控措施

1.預防。由於狂犬病的特點,預防該病主要通過綜合措施。首先應提高對狂犬病的認識,認識到犬、貓在狂犬病流行過程中的重要性,加強對犬、貓等動物管理,進行強制性狂犬病疫苗接種。同時有效控制野生動物,避免因野生動物引起該病的流行或發生。在養羊過程中,提高檢疫意識,對檢出陽性羊只進行科學處理,避免其成為傳染源。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避免野狗、野貓等動物進入養殖場所,並對流浪動物進行科學處理。

2.控制。該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發現疑似病例,應迅速控制病羊的活動,及時確診,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果是貴重動物應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處理,可使用肥皂水沖洗,使用0.1%昇汞、70%酒精、硝酸銀或燒烙處理,立即注射疫苗,還可對症使用免疫血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