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鼠疫、禽流感、狂犬病......那你聽說過人獸共患病嗎?

在加利福尼亞的卡梅爾山谷,一位剛跑完步的女士,發現自己右眼有些發炎。她回到家後,在用自來水沖洗眼睛時,發現一條小蟲掉了出來。之後,她前往醫院就診,醫生從她的眼睛裡又取出了4只吸吮線蟲。據推測,她可能是在跑步途中撞上一大群蒼蠅時受到了感染。

在紐約,一位被告知可能患有惡性腦瘤的患者,當醫生為她進行腦部手術時,卻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驚喜”:他們看到的不是典型腦瘤的軟組織,而是像鵪鶉蛋一樣的東西。更令人震驚的是,一條小絛蟲從這個“蛋”中鑽了出來。最終她被診斷為“豬肉絛蟲囊蟲腦病變”。

……

無論是吸吮線蟲病、絛蟲病,還是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專業名稱——人獸共患病

當前人獸共患病流行趨勢日益嚴峻,傳染病病原體越過種屬屏障感染人類,並在全球造成大面積傳播,這對世界各國的生物安全造成持續威脅。我國已將生物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因此,關注人獸共患病,刻不容緩!

何為人獸共患傳染病

“人獸共患病”,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比較陌生,但一提起鼠疫、禽流感、狂犬病、瘋牛病、埃博拉病毒病等,大家肯定耳熟能詳,而這些病就是人獸共患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門委員會將人獸共患病定義為“在脊椎動物與人類之間自然傳播的、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的、流行病學上又有關聯的一類疾病。”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人畜共患病”概念擴大為“人獸共患病”,即把傳染源擴展到家畜和野生動物。

人獸共患病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與動物之間能夠互相傳染傳播的疾病,但是,人獸共患病並不是你想得就能得。如果病毒一直在宿主動物身上,人類不去接觸它們,就不容易被傳染。

聽說過鼠疫、禽流感、狂犬病......那你聽說過人獸共患病嗎?

圖片源於 @世界衛生組織 微博

美國俄勒岡州一名男子不幸被家中收養的流浪貓咬了一口,48小時後他感到極度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後,被確診為鼠疫感染。根據初步調查,這隻貓咪有可能被感染了鼠疫的跳蚤咬過而患病,而這名男子又不幸被患病的貓咪咬到,最終導致感染鼠疫。

至於家養寵物,在接觸寵物後勤洗手,並定期為寵物體檢,便可防止寵物大面積傳染疾病。讓我們來看一個足夠“幸運”的案例。

一隻貓咪一生中只有在初次感染弓形蟲以後,才有可能排出含有蟲卵的糞便,而且一生僅此一次。我們來設想下,貓咪的主人需要有多麼“幸運”才能被感染呢?首先,你得先養一隻貓。接著,你家的貓咪排出了貓生中唯一一次被感染過的糞便。然後,糞便在家裡被完好無損地保存兩天以上(弓形蟲經過2-5天的孵化時間才具有傳染性,而新鮮的糞便不能傳染)。這時,你在清理糞便的時候恰巧沒戴手套。之後,你又沒有洗手就直接吃了東西。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與各種動物可以“親密”接觸。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的動物學專家蔣志剛提示:“人類在與動物接觸時,要把握和動物接觸的分寸,不少動物體內外攜帶著各種病毒和有害細菌,可以通過和人體的密切接觸,如親吻、撫摸、共寢等傳播給人類。”

人獸共患病的元兇

除了我們身邊的寵物,人類共患病的傳染源還有家養畜禽、野生動物、實驗動物等。早在2009年,農業部第1125號公告就公佈了26種常見的人畜共患病名錄。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存在著5類引起人類共患病的病原體。在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預防,就有患病的風險。

元兇1號:病毒

近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一養殖場,發生一起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經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確診,養殖戶存欄肉雞7850只,發病死亡4500只。

一位長期從事動物防疫工作的人士稱,高致病性禽流感屬於比較容易傳播的感染病毒,由於此前出現過動物傳染給人,並且有導致人死亡的案例。這類疾病預防較困難,致死率高,對人類的危害嚴重。類似的病例還有狂犬病、尼帕病毒病、流行性出血熱(漢坦病毒引起)、淋巴細胞脈絡叢腦炎等。

元兇2號:細菌

由細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不僅可以在人類之間相互傳播,也可以由犬、貓、牛等動物傳染給人類。較常見的細菌病有鼠疫、炭疽病、結核病、沙門氏菌病等,主要傳染源是鼠類、畜禽及其肉、蛋、奶產品。

2010年12月,東北農業大學因未按規定對實驗山羊進行現場檢疫,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未能切實按照標準的實驗規範,進行有效防護。最終暴發了布魯氏菌病疫情,有27名學生及1名教師陸續確診感染布魯氏菌病。

聽說過鼠疫、禽流感、狂犬病......那你聽說過人獸共患病嗎?

顯微鏡下的布魯氏菌(圖片來源:《臨床微生物學診斷與圖解》)

元兇3號:寄生蟲

在浙江,小徐和她的爸爸隔三差五總要到小河裡嬉水游泳,之後他倆都出現了發熱、皮疹的現象。杭州市疾控中心對小姑娘的糞便樣本進行了檢測,發現可疑血吸蟲卵,經過培養後,可疑蟲卵蜉化出了血吸蟲毛蚴。最終,父女兩人都被確診血吸蟲病。

血吸蟲是一種重大傳染病,儘管它不會人傳人,但如果在急性期不及時治療,會發展成慢性,到了晚期,也有生命危險。

除了以上三個元兇,還有由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真菌引起的人獸共患病。立克次氏體是一種惡性流行性人畜共患病,以突然發熱、潰瘍、淋巴結腫大和皮疹為特徵,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較高的死亡率。另外,真菌也會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果人一旦感染這類疾病,很難徹底根治。

從源頭管控,不必談“獸”色變

目前,世界上約有200多種動物傳染病和150多種寄生蟲病,可以通過動物或動物產品直接或間接傳染給人類。而這些疾病需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接觸、節肢動物傳播等途徑傳染給人類。

普通公眾在與健康寵物接觸時不過分“親密接觸”,並做到不接觸野生動物,以預防為主,正確認知人獸共患病,就不必因這些傳染病感到恐慌。

雖然人類與動物傳染病之間關係密切,但只要從動物源頭加強防控,採用“人病獸防”的措施,便可以減少人際間疫情傳播,並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國家生物安全。

當前,世界各國主要採取免疫預防和提升生物安全防護能力相結合的防治策略,對感染或可能引起感染的動物進行適當撲殺。

在日本香川縣一個養雞場內,原本只有33只雞因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但為防止疫情擴大,最終撲殺該養雞場以及附近農場養殖共約9.2萬隻活雞。

專家表示,從源頭管控是防控人獸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一旦發現禽流感病毒,就應該把相關雞禽宿主給處理掉,從而阻止病毒擴散。

聽說過鼠疫、禽流感、狂犬病......那你聽說過人獸共患病嗎?

除了對患病家禽採取無害化處理等方式,國家有關部門也在持續不斷地加強人獸共患病的防控。

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控制規劃(2012-2020)》中就指出:對人畜共患病的控制要注重源頭管理和綜合防治。

不久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生物安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在新冠肺炎暴發的嚴峻形勢下,有必要將防控重大新發突發人類—野生生物共患傳染病,防控動植物包括野生動植物疫情,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洩漏等納入生物安全法,制定相關條款,以保障人民健康生活和社會的穩定。”蔣志剛建議,“應對新形勢下的生物安全問題,除了立法之外,還要制定實施細則,加強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執法檢查,保證生物安全法頒佈實施後,真正保障生物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