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幹部的基本功?三十年前習近平指給你看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靠什麼?在一本近三十年前的著作《擺脫貧困》中,習近平認為:“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從一個方面來說,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來體現的,而這些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就是黨的領導幹部。另一方面來說,群眾也需要黨的領導,才能提高積極性和持久性。那麼,要把一個地區、民族、國家的事業做好,就必須同時調動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就要求幹部始終保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幹部的基本功”,具體的幹部基本功有哪些,學習大軍為您比劃比劃。

信訪接待下基層。信訪,指的是公民通過寫信或者來訪的方式向上級反映情況,是對法律體系的一種補充。中國傳統社會就有攔轎喊冤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後,也經歷過幾波信訪高潮。到1988年習近平到寧德工作時,我國的信訪體系還比較單一,處於等待群眾來訪,被動解決問題的階段。習近平在一份專題材料上批示:“信訪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基層,領導要深入下去,地區到縣,縣到鄉,鄉到村,層層下去接訪群眾,把問題解決在源頭。”在習近平的提議和倡導下,寧德地委、行署建立了信訪接待下基層制度,要求寧德全區地縣鄉三級全部建立信訪接待日和信訪接待下基層制度,形成條塊結合、分級負責、按職能解決問題和困難的信訪接待網絡。1988年12月20日,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在寧德霞浦縣舉辦,習近平親自參加接訪,同102名來訪群眾面對面對話,受理各種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場答覆解決,其餘的要求相關部門在一個月內處理完畢。當天晚上習近平召開會議,對一段時間以來的信訪接待下基層工作進行總結,並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部署,要求約訪制度和下基層開展信訪接待日活動的制度要堅持下去,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加以推廣。之後,寧德地委行署研究制定《領導幹部下基層巡迴接待群眾來訪制度》,將每月20日定為地縣鄉三級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為群眾辦了大量的實事,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1990年人民日報對此做了專題報道,充分肯定了做法,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習近平調任福州市委書記之後,又把這項制度帶到了福州,很快在全市範圍內推行。

現場辦公下基層。信訪接待是在較短時間裡解決某一領域迫切突出的問題,就社會總體發展來看,更為基礎的還是經濟落後物質睏乏的問題。這就需要上級領導把辦公的場所從辦公室拉到現場。現場,我們常常能在文藝演出、新聞播報、歷史研究中看到這個詞,這個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需要行動的地方,現場辦公就意味著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場所完成一定的行動程序。比如說,看一場演唱會,現場的感覺和電視機前肯定不一樣;刑偵工作中,講究保護現場,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真相;新聞報道也講究現場感,不然就覺得假;歷史學家一樣,不把歷史當作死的知識,而是儘量去還原古人生活的時空。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推動工作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清談誤國,有的是實幹興邦,習近平在寧德推動的現場辦公下基層,走的是後面一條路。習近平在寧德時說,“黨員幹部必須密切聯繫群眾,這不能僅是一句口號,而應當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1989年7月19日的大暑天裡,剛剛建鄉不久的下黨鄉村民赤腳奔走相告“地府來了”,說的就是習近平親自帶著地直機關和壽寧縣的幹部,坐車五個多小時,徒步四個多小時到這個偏遠鄉鎮現場辦公的往事。在這個沒有水、電、路、村財收入、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習近平當場表態撥款72萬用於興修水電站和通鄉公路,解決了下黨鄉千年的大難題。

調查研究下基層。習近平在當好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座談會上曾指出,“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在寧德工作的時候,習近平就是這樣進行調查研究的。1988年6月,剛到寧德,習近平就一頭扎進了基層,對閩東9個縣進行調查。回到寧德,寫下了在閩東的第一篇文章《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放在個人第一部政論著作的第一篇,也是幾千來整個閩東發展佈局的第一篇。習近平對閩東各縣做了細緻的調查,從農業、工業、文化、生態、黨建等等諸方面做了科學的規劃。在每個縣市、每個部門的調研中,習近平都事先做好了細緻的研究,除了聽取彙報,更多的還是針對問題為縣裡解決實際問題。當時跟著他下鄉的地委辦老同志回憶,只要不開會,習近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鄉下調研。無論是在不通公路的小學,還是在閩東特色的“連家船”上,習近平都在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地方發展的每一個方寸。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如果說調查研究下基層,是為了從群眾中來,那麼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是到群眾中去。國家的大政方針是針對整個國家、社會發展大局提出的,作為整體的方針如何落實到個體這是個學問。中國古代老百姓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甚至沒有國家的概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積極發動農村基層組織工作,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到老百姓中間,推動了革命。習近平來閩東之前,作為老少邊島貧地區,存在三種錯誤態度,一是依然沒有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二是等靠要,怨天尤人;三是一步吃成個胖子來。改革開放十年了,有的地方依然沒有把思想統一到發展經濟上,習近平到一個鄉政府看到琳琅滿目的錦旗,唯獨沒有經濟建設的,他打了個音樂的比方,認為“絕對不可以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要求來一個經濟大合唱。習近平用“貧困”兩個字定義了閩東,用“擺脫”兩個字指明瞭方向。如何擺脫貧困呢?針對第二種情況,習近平提出“扶貧要扶志”,首先要把消極觀念掃蕩掉。單純的說教無法讓人信服,文化的形象則容易深入人心。習近平把典故笨鳥先飛,稍作改變,化為弱鳥先飛,並且描述了飛躍的條件,描繪了弱鳥的輪廓,描畫了鴻鵠之志。這樣,人們對地方發展的認知就從抽象變得具體了,一隻雛鳥,從撲騰、站立,到展翅欲飛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這提振了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第三種態度相反,有些激進,希望立刻報個“金娃娃”,實現閩東的“三大夢想”。但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緊縮狀態,如何做好這部分想幹事的幹部的工作?習近平提出要滴水穿石。水滴石穿原來是個自然界的現象,習近平同樣稍作改動,這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人文的內涵。喻之於人,之於事。閩東要先做好基礎性工作,前期準備,做好軟功夫。這麼一說無人不知,無人思想不通。

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是習近平在寧德時就倡導的工作機制,並且把它作為密切聯繫群眾的一個抓手,作為幹部的一項基本功。“只要我們密切聯繫人民,真正與民同苦、與民同憂,我們必定會重塑我們同群眾的血肉聯繫,我們必定會贏得全體人民的同心同德。”無論是三十年前說的“把心貼近人民”,還是今天的“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一個平實的真理。(文/學習大軍,2018年7月11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