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夫子之仁

【共讀內容】

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導讀學者】

幹春松:北京大學 教授

劉悅笛: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研究員

【晨讀筆記】

杜英:

【論語晨讀】第81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四月初七 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劉悅笛:

這一章看似簡單但也包含深義!

記得上一輪導讀我是從儒家生態智慧的角度來解讀與闡釋的

這一次我試圖換個視角從仁心的角度再與大家探討一下

的確本章深藏中國人的生態智慧

這事源自我們的農業文明華夏的農業文明大概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

可嘆的是如今也倡導生態文明似乎是延續農業文明的“舊夢”但工業化的破壞大家都可以得見

禮記當中就記載了大量的農業文明的禮數如今我們熟知的封山育林大網捕魚大概都是傳統農業智慧的延續吧

本章是說釣魚但不網魚弋鳥但不射棲宿之鳥

綱,以大繩屬網,絕流而漁者也。弋,以生絲繫矢而射也。宿,宿鳥。

截流而對魚一網打盡那對一個魚群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由此不能再生!

所謂釣則得魚少,綱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

古注講之歸於夫子之仁!

同理可證,夜宿的鳥多,還好打些,還有鳥的孩子們雛鳥在,如果射夜宿載巢中鳥,那也是一鍋端!

有人從夫子的生平考證,仍歸於仁之心!

洪氏曰:「孔子少貧賤,為養與祭,或不得已而釣弋,如獵較是也。然盡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為也。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所謂仁忍之本心是也!

所以正義說的最明確:此章言孔子仁心也!!!

的確仁心就是人面對自然的一種仁慈的態度與情感

這是一種民胞物與之情人對萬物珍惜之感!

夫子踐仁敬天在此處都得以顯見!

西方環境倫理學興起之後他們提出了所謂動物權利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能完全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路線!

《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無論這段如何解釋說這馬廄是國家的還是夫子私人的夫子最終都是重人的重仁的重身心合一寫法的那個仁的!

日本主張儒家生態學也很早

但有所偏頗比如:

第一如岡田武彥把這仁心說成是孟子的不忍人之心

這就狹隘地理解了夫子本義

他認為儒家萬物一體的思想要推到其他生命形態我們人類對其他生命形態負有道德責任

這沒錯但是說所有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種觀念要推到動物身上去

這就有問題啦夫子並不是生態中心主義者儒家不是道教起碼愛是有等差的

第二

還有日本生態主義者把這種仁心說成是孝心

貝原益軒就認為鳥獸草木是自然的創造物如果我們任意傷害它們就是對自然缺乏孝心!

這就把孝從人與人之間推到了人與自然之間!

問題也很大潛在的意思到時對的自然乃人類之母親

崔聖:

把大自然納入了倫理

劉悅笛:

總之吧本章言說的是夫子踐仁敬天不僅說的是生態智慧還說了對自然要有仁心!

@崔聖對這就是環境倫理學[抱拳][抱拳][抱拳]

今天就說到這裡歡迎大家多多討論[握手][握手][握手]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的文字,"綱"字有些歧義。一種解釋是網上的大繩,不綱的意思是不用漁網打魚。邢昺認為,“細網為羅,以繩為大綱,以羅屬著綱,橫截流而取魚”。另外一種解釋是排釣,即在繩上用生絲系鉤來釣魚。至於孔子為什麼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後人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基於禮。荻生徂徠(物茂卿)《論語徵》說:天子諸侯為祭及賓客,則狩豈無虞人之供,而躬自為之?所以敬也。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為,故為祭及賓客,則釣弋蓋在禮所必然焉。古者貴禮不貴財,不欲必獲,故在天子諸侯則三驅,在士則不綱不射宿。此種解釋,仍然需要解釋禮為什麼如此,禮的背後必然要基於義。論者的理由是"貴禮不貴財",那問題就來了,在後來貴財的時代,這禮如何保持,是不是就要廢掉了?

第二種理解,是基於情感的解釋。《論語集註》引洪氏(洪興祖?)曰:孔子少貧賤,為養與祭,或不得已而釣弋,如獵較是也。然盡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為也。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王夫之《四書訓義》:以萬物養人者,天地自然之利,故釣也、弋也不廢也。釣不必得,而綱則竭取;弋勞於得而射宿可以命中,不盡取者,不傷吾仁。不貪於多得而棄其易獲者,不損吾義。曲全萬物而無必得之心,豈非理之不遺於微,而心之無往不安者乎?這種理解面臨的問題是,從情感上來說,孔子為什麼會偏愛宿鳥,而憎惡飛鳥?須知,同一只鳥,總是有宿的時候,也有飛的時候。怎麼可能在它宿的時候就有惻隱之心,而飛的時候就能忍心射落它呢?

第三種解釋,是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解釋。皇侃《論語義疏》引繆協雲:將令物生有路,人殺有節,所以易其生而難其殺也。黃式三《論語後案》:後儒求深者,謂夫子仁心,非不欲不釣弋,特以賓祭為之。此儒釋參合之言也。諸橫生盡以養從生,文王之言也。羊豕之類養而不愛,孟子之言也。魚鳥本可取之物,不綱不射宿,取物以節而已。取物以節,遂其生即遂其性矣。此至誠之所以盡物性也。繆協和黃式三先生的解釋,理由都是"有節",即不影響物種本身的繁衍。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可以是一位環保主義者了。從這個角度,我們也才能一致地解釋孔子的行為。

宿鳥在巢,巢中或有卵。射宿必至毀巢。是則射宿之習,對鳥類的繁衍可能帶來威脅,雖然收穫的僅僅是一隻鳥,毀損的確是一窩鳥,鳥類也許會滅絕。釣而不綱的意思也是一樣。釣魚的效率很低,用網打魚的速度很高。如果網眼很細,大魚小魚都可能會被一網打盡,第二年可能就沒有魚可吃了,人和自然的共生關係可能就被破壞。孔子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既是保護了魚類和鳥也保護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我們常說的"竭澤而漁",也就是指這種不顧未來的自殺式生產行為。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詠歌:

當神州大地都在做著“中國夢”的時候,我也想起了我昔日的夢想。雖然生活的平庸漸漸遮蔽了它的光芒,但是這光芒並沒有消失、也沒有減損,仍然保持著它原來的純淨和澄明。


————

【論語正義】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以繳系釣,羅屬著綱。弋,繳射也。宿,宿鳥。”  o正義曰:《禦覽》八百三十四引鄭注云:“綱謂為大索橫流屬釣。”案:《說文》:“綱,維紘繩也。”《考工記》注:“綱,連侯繩也。”皇疏雲:“作大綱橫遮於廣水,而羅列多鉤,著之以取魚也。”即鄭義也。王氏引之《經義述聞》謂“綱”為“網”譌,此不解綱制;欲改經字也。《釋文》:“綱音剛,鄭本同。”“綱”字本可不音,陸氏之意,亦恐後人誤作網矣。物茂卿《論語徵》雲:“天子諸侯為祭及賓客則狩,豈無虞人之供,而躬自為之,所以敬也。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為,故為祭及賓客則釣弋,蓋在禮所必然焉。古者貴禮不貴財,不欲必獲。故在天子諸侯則三驅,在士則不綱不射宿。”  o注:“釣者”至“宿鳥”。  o正義曰:《說文》:“釣,鉤魚也。”以鉤取魚謂之釣,故釣亦名鉤。《廣雅釋器》:“釣,鉤也。”是也。鉤以細鐵絲為之,以繳繋於竹竿之首,《詩》雲:“籊籊竹竿,以釣於淇”是也。注言“一竿釣”者,對大綱有多鉤言之。“繋釣”當作“繋鉤”。《文選西征賦》注引此注正作“鉤”。“羅”者,列也,言非一鉤也。“繳”者,《說文》:“繳,生絲縷也。”偽孔此注亦是用鄭義。“弋繳射”者,《說文》:“隿,繳射飛鳥也。從隹,弋聲。”弋即隿省。《周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注:“矰矢,弓所用也;茀矢,弩所用也。結繳於矢謂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二者皆可以弋飛鳥。”彼注言“矰射”矣。《說文》:“宿,止也。”言鳥棲止巢中也。

【論語譯註】

7.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譯文】孔子釣魚,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註釋】綱——網上的大繩叫綱,用它來橫斷水流,再用生絲系釣,著於綱上來取魚,這也叫綱。“不綱”的“綱”是動詞。弋——音亦,yì,用帶生絲的矢來射。宿——歇宿了的鳥。

【論語集註】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射,食亦反。綱,以大繩屬網,絕流而漁者也。弋,以生絲繫矢而射也。宿,宿鳥。洪氏曰:「孔子少貧賤,為養與祭,或不得已而釣弋,如獵較是也。然盡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為也。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論語註疏: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以繳繫釣,羅屬著綱。弋,繳射也。宿,宿鳥。」【疏】「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o正義曰: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釣者,以繳繫一竿而釣取魚也。綱者,為大網,羅屬著綱,以橫絕流而取魚也。釣則得魚少,綱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弋,繳射也。宿,宿鳥也。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o注「孔曰」至「宿鳥」。[表情]正義曰:雲「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以繳繫釣,羅屬著綱」者,此註文句交互,故少難解耳若。其次序應雲:釣者,一竿釣,以繳繫釣。綱者,為大綱以橫絕流,羅屬著綱也。繳即線也。釣謂鉤也,謂以一竹竿用線繫鉤而取魚也。羅,細網也,謂以繩為大綱,用網以屬著此綱,施之水中,橫絕流以取魚。舉網則提其綱也。雲「弋,繳射也」者,《夏官司弓矢》雲:矰「矢、茀用諸弋射。」注云:「結繳於矢謂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茀之言刜也。二者皆可以弋飛鳥。刜,羅之也。」然則繳射謂以繩繫矢而射也。《說文》雲:「繳,謂生絲為繩也。」

《論語》共讀,夫子之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