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吃的熬瓜煮菜,住的崖窯古寨,身上少穿沒戴,家裡少鋪沒蓋。”貧窮留在泥河溝村老一輩人心頭的記憶至今難以抹去。

佳縣黃河沿岸的朱家坬鎮泥河溝村有294戶、815人,由於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群眾收入低,被列入貧困村範圍,全村有貧困戶86戶262人。

泥河溝村有36畝千年古棗園,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該村因此聲名鵲起、備受關注,賜予了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依託旅遊業泥河溝人家門口覓得了致富門路,群眾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農業的功用多起來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泥河溝村旅遊業開發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農業和旅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長效產業。一是該村有2000多畝棗林,但過去生產的紅棗往往賣不上好價錢。為此該村成立了合作社,註冊了“泥河溝世遺”品牌,對全村紅棗進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旅遊業提升了農業品牌的知名度,紅棗價格實現了翻翻。二是該村有生態紅棗林、農家田園、古民居、傳統民俗等自然風貌,還新建了50畝來自全國各地的62個紅棗品種示範園。旅遊業的開發使這些傳統農業資源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旅遊產品,和千年棗園共同組成泥河溝村一道靚麗的旅遊景觀。農業由傳統種養延伸為生態、觀光、休閒、採摘、體驗等多種功能,創造著旅遊財富。村裡還舉辦了“棗花節”“絲路大v”等一系列活動,吸引眾多媒體及遊客參與活動,藉此推廣旅遊品牌。三是建設了農特產品銷售市場,為遊客提供紅棗、小米、鹹菜、手工鞋墊等當地特色產品,帶動了1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四是開辦了2家農家樂,提供各類美食及住宿服務,僱請本村4名貧困群眾在此就業。

勞務產業帶起來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近年來,該村成為佳縣全域旅遊建設重點打造的示範村,迎來了投資建設高潮。按照制定的旅遊規劃藍圖,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建設了棗王橋、河堤、汙水及垃圾處理廠、鄉村記憶館、觀光路、旅遊驛站、千畝示範棗林等旅遊項目。每一項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力,村集體積極推薦優先聘用本村勞力特別是貧困戶家庭勞動力,從事磚瓦工、小工、運輸、清潔、旅遊服務等一系列工作,增加了群眾務工收入,減少了外出務工的盤纏和周折。該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年務工收入達1萬餘元,僅此一項即可實現收入脫貧。因家庭拖累不能外出的貧困戶武劉則高興地說:“去年家門口打工就賺得1.5萬元,日子再也不用愁了。”

集體經濟活起來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為了增加集體收入,改善村內公共服務能力,同時有效解決年老體邁、缺乏勞動能力群眾的脫貧難問題,泥河溝村響應號召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是旅遊產業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建設的旅遊設施歸屬全體村民共同所有,創造的收入集體成員平均分紅,政府投入的旅遊業建設資金轉變為群眾脫貧致富的股本金。二是利用扶貧資金建設了棗王客棧,裝修了6個標準客房,以5年10萬元的價格進行承包經營,集體經濟有了第一筆收入,同時提升了該村旅遊業的整體質量。三是村集體集中流轉棗林900多畝,進行統一經營、集中管理,並採取降高塑形技術改造,秋後所得收益群眾共同分紅,成為一片別樣的遊客觀光林和群眾致富林。

內生動力強起來

佳縣: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參與泥河溝申遺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慶忠一行一直關注著泥河溝村的發展。通過記錄老年人口述記憶,蒐集歷史實物,編制了“泥河溝村農業文化遺產叢書”,成為該村發展旅遊業重要的文化資源,提升了群眾的文化自信。孫教授一行每年都來村開設泥河溝大講堂,教授群眾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旅遊、鄉風文明、自主創業、農業技術等方面知識,鼓勵大家創業致富,追求健康文明生活。通過教育引導泥河溝村風民風明顯好轉,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顯著提高。“聽了孫教授講課,村裡懶漢變得勤快了,群眾的思想變好了,村風也和諧了。”67歲的武林枝感慨地說。

提起今後的發展,泥河溝村支部書記武正生自信滿滿:要按照有機綠色的方式生產紅棗、羊子、土雞、蔬菜等農產品,採用統一的“世遺”品牌對外推廣和銷售。要儘快開發吃住玩一體的娛樂項目,帶動群眾由脫貧走向致富。

(劉耀東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