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和「燒烤天」,孰更難耐?

“桑拿天”和“烧烤天”,孰更难耐?

進入盛夏,南方人經歷了悶熱的“桑拿天”,北方人則經歷了炙烤般的“燒烤天”,關於溼熱更難耐還是乾熱更難耐的爭論之聲,也是不絕於耳。究竟哪種熱更難耐?每年都免不了與熱環境做一番鬥爭的你,應該如何適應熱?

據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呂石磊介紹,根據環境溫度與人體熱平衡之間的關係,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環境和32℃以上的生產環境視為高溫環境,相對溼度在60%以上的環境稱為高溼環境。

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我國南北方明顯“熱得不一樣”。在華北平原和西北地區,由於距離海洋遙遠、氣候乾燥,加之沙漠、地勢等因素影響,夏季多為乾熱環境。溼熱地區則主要存在於南方沿海地區,常年氣溫平均值在26℃以上,最高能達到46.3℃,相對溼度平均在79%以上。

哪種熱相對舒服一些?呂石磊表示,這得綜合考慮影響人體舒適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氣溫、氣流速度、相對溼度和平均輻射溫度。“但總的來說,在高溫環境下,較大溼度帶給人的不適感會更加強烈。”

“桑拿天”和“烧烤天”,孰更难耐?

七月全國平均最高氣溫分佈圖 作者:王美麗

人體皮膚能夠直接感知熱環境的變化,並通過排汗的方式及時向外界散熱。通過測量皮膚溫度,可以直觀反映人體在熱環境中的應激反應。研究表明,在乾熱環境下,皮膚溫度緩慢增加,最後保持穩定;但在溼熱環境中,皮膚溫度表現為先保持穩定,後快速增加。

“這是由於相對溼度過大,隨著時間的增加,排汗受到阻礙,熱量無法及時散出,後期出現皮膚溫度快速上升的趨勢。”呂石磊解釋,“比如,在做中度勞動時,前1個小時內,溼熱環境中的人體出汗量只有乾熱環境中出汗量的一半,散熱效果大打折扣。”

國際上常用熱環境評價指標WBGT指數(亦稱為溼球黑球溫度)來綜合評價人體接觸作業環境的熱負荷。32℃、相對溼度80%的溼熱環境與40℃、相對溼度30%的乾熱環境具有相差無幾的WBGT數值,也就是說,32℃的溼熱環境與40℃的乾熱環境有幾乎等同的熱負荷。

不過,乾熱環境給人的感受也好不到哪兒去。乾熱環境往往意味著光照強烈,太陽輻射帶來的灼燒感想必北方人深有體會。而且,在相同WBGT下,人在乾熱環境中熱應力水平會明顯高於溼熱環境;溼熱環境中人體熱耐受時長也明顯比干熱環境中長。

“桑拿天”和“烧烤天”,孰更难耐?

在極端熱環境下,人體個體還存在性別、體型、體質等差異,心理和生理的熱應激反應也會明顯的不同。比如,體型偏胖的人脂肪含量較高、蓄熱量大、代謝能力較弱,所以在熱環境中散熱能力弱,皮膚溫度上升較快;女性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心率要高於男性。

但總而言之,乾熱和溼熱環境都不好受,都是人類生存和生產中所遭遇的典型的極端環境。無論哪一種,對人體心理和生理的傷害都是無法彌補的。

乾熱環境會使人體產生熱應激和熱損傷,常見的熱致疾病有熱疹、日灼傷和中暑等,嚴重的有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而溼熱環境則導致人體無法及時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心跳加快,若體溫升至極限,就會危及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在高熱條件中持續工作時,人體體溫不宜超過38℃,口腔溫度不宜超過37.5℃。對於非熱適應人群,建議在輕度勞動、中等強度勞動和重體力勞動情況下的有效溫度極限值分別為30℃、28℃和26.5℃;對於熱適應人群,極限值可分別增加2℃。

“桑拿天”和“烧烤天”,孰更难耐?

圖解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 張永策劃 劉佳製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溫環境中,中暑和嚴重脫水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當失水率超過身體重量的1.5%至2%時,人體熱容忍能力開始下降,心率、體溫增加,工作能力降低,當失水率超過身體重量的5%時,人體健康受到危害。

人體主要通過蒸發散熱,因此需要不斷補水來維持身體水分平衡。“對於熱適應的個體來說,一個工作日的出汗量可能達到6升至8升。”呂石磊介紹。但試驗結果表明,在達到熱忍耐極限時,95%的人失水率在1%以上,52%的個體失水率超過2%。也就是說,靠自覺補水無法完全滿足人體水分平衡,高溫環境下一定要適當採取強制補水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