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采访时间:2018年05月23日

姓名:隋菁菁

性别:女

年龄:34

上海人。20年专业游泳运动员,16岁获得全国游泳比赛冠军。后留学出国,就读于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获得传媒、经济双学士学位。同时,她还是该校游泳队成员,多次在全加游泳赛中名列前茅,还曾获得全美大学生联盟游泳比赛14项冠军并打破赛会记录。目前就职于体育职业学院和上海市体育局,任外事工作。

“我最喜欢听的评价是: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样”,采访菁菁时,她一边笑着对我说,一边抚了抚卷曲的棕色长发。

其实,这也是采访进行时,我最想对她说的话。我面前的菁菁,的确和我们印象中单调的运动员形象不符。

她高挑挺拔,身着碎花连衣裙,耳际垂挂的大吊坠在发间闪烁,褐色的双眸沉静而温柔。

也许,多年的泳池生涯,锻造了她如水一般的刚柔并济。

触壁!触壁!从光环萦绕到理性退出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我走上专业运动员道路,要感谢上天和父母安排。

我爸是体育爱好者,妈妈曾是上海工人体育队的篮球运动员,虽然都不是职业运动员,但从两岁多跟爸爸在泳池玩耍时开始,我跟体育就有了冥冥之中的渊源。

五岁那年,区少体校来我所在的幼儿园挑选运动员苗子,老师看着小胖墩的我,跟爸妈建议可以让我去锻炼锻炼,这正合他们心意。

于是,我开始了每周末去区少体校游泳队的训练。我持续二十多年的泳池生涯,就从1989年这个初夏正式开启。

父母赋予的运动基因很快就起了作用。第二年六一,只学了自由泳一种泳姿的我,在上海市娃娃杯游泳比赛上拿到了亚军。

第一个奖杯,对我来说,就是赛后妈妈奖励的一顿肯德基大餐。不过,妈妈却从这个奖杯里看到了我走专业路线的潜力。

小学四年级时,我又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冠军奖杯,而且是全国级别的少儿游泳锦标赛。

六年级时,面对来体校挑苗子的上海市游泳队教练,妈妈做出了一个在当年看起来很先锋很大胆的决定:她让我放弃走常规升学道路,而是选择做专业游泳运动员。

当时,我读的复旦中学是上海市重点学校,我的成绩在全校能排前五十名。从老师和普通家长的角度来看,我完全没必要走体艺路线。

可胆识过人的妈妈却觉得,成绩好的人千千万万,成才的也并不多。而我既已表现出游泳方面的天赋和潜力,不如在擅长的领域大胆“赌”一把。

况且,上海游泳队也是全国领先的专业体育队伍,曾经培养过庄泳、乐靖宜、刘子歌等知名全国乃至世界冠军。

1996年7月,12岁的我正式成为上海市游泳队的新队员,开始了在市体育技术学院的全职训练生活。

专业体育学校的生活和普通学校完全不同,为了训练出高竞技水平,练比学更重要。除了晚上的文化课,我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泳池里度过。

比走普通升学路线的同龄人更苦的是,我们的训练全年无休,不分周末、节假日,仅仅除夕、初一、初二三天除外。

训练达到最高强度时,每天上午、下午我必须分别游完10公里。一般女生很难完成的引体向上,我必须连续分三组完成一百个。

对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离开父母身边,天天关在体校训练,穿着队服,不能逛街、打扮,简直是煎熬。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为了逃避训练,队员们中间还流传着连嚼三颗大白兔奶糖的办法,把腮帮子嚼得又酸又热,可以让口腔温度短时间内升高,刚刚达到发烧的体温标准,比喝热水更管用。

在体校的日子里,没有了父母贴身鼓励和照顾,训练还那么苦,我哭过很多次。所幸,每次觉得要坚持不下去时,物质激励就成了我的动力。

按当时政策,从进游泳队开始,12岁的我就算是走上工作岗位了,开始拿工资、算工龄。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是,我每月工资高达3500元,而当时爸爸的工资才3300元。

2000年,我拿到了全国游泳锦标赛冠军,这是全国最高级别的专业游泳赛事。根据拿奖成绩,那年年底,我的年终奖是16000元。

妈妈替我从队里领了一摞现金摆在桌上,百感交集地说:“看看,这是你一年汗水的成果哦!”

当时的我很激动,看来没白辛苦训练。而且,比物质奖励更带劲的是:

每次在泳池里,触碰到池壁那一刹那,眼角余光里,对手都在我身后;转身抬头,大计时牌上跳动的红色字节里,我的名字排在第一。

还有每次走上领奖台前,主持人依次宣布完季军、亚军,最后念到我名字——冠军,隋菁菁!那一刻,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兴奋和自豪感让我飘飘欲仙。

在游泳队长大的我,生活简单,成就感也来得纯粹。16岁就拿全国冠军的我,变得有点膨胀,觉得自己很厉害,拿冠军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时的我不知道,四年后,我就会开始另一段不顺风顺水的人生。

从1999年起,我跟着队里的师姐们开始参加国家游泳队的训练。2001年,我搬去北京,正式开始了国家游泳队的集训生活,也过了第一个在异乡的春节。

2002年,我十八岁了,同龄人开始上大学。在队里安排下,我回到上海,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国际贸易专业。

六年的体校生活中,文化学习的时间很少,我连中考、高考都没有参加过,到了大学后才发现,跟在校的学生相比,作为运动员的我,在文化水平上确实差了一大截。

有很多课程,我都听不懂。对同龄人来说,迈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多姿多彩的人生新阶段。但让我失望的是,我的生活跟过去那么多年并没什么不同。

运动员大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其他时间我还是在队里训练,而且还是作为蝶泳组组长带小队员训练。

难道我的生活要继续这样重复下去吗?我觉得很失落,渐渐对运动员生活开始产生了疑虑。

那时的我,对自己在专业上能达到的成绩有了懈怠。1999年,我参加国家队为2000年奥运备赛举办的选拔赛,因为名次差了一名,与奥运选手的身份失之交臂。

到了2003年,我评估了自己的成绩,参加2004年奥运选拔赛也没有太大希望能入选,就算参加奥运,也很难拿到前八名。

全国冠军已经拿过了,奥运冠军没戏,那么,继续游泳还有什么目标呢?继续苦练是为了什么呢?

2004年5月,我和父母一起与我多年的潘教练沟通,提出了退队的想法。他竟一点也不惊讶:“我就说嘛,你练不出来的!”

原来,潘教练看我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自己琢磨,不像别的队员那样照着教练的话不撞南墙不回头。

他据此判断,我不是那种会走向专业顶峰、成为顶尖高手的运动员,因为大部分国际拿奖选手都需要完全心无旁骛,甚至是偏执。

潘教练同意了我的申请。2004年5月,我参加完人生最后一次全国游泳锦标赛,正式告别了八年的游泳队生活。

不做专业运动员了,要干什么呢?当时,我的两个表姐都出国留学了,从她们的言谈中,我产生了对留学生活的向往。我想,要不就走出去闯闯!

北美七年,我拥有了三种人生

2004年暑假,我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从头开始学英语。多年没好好上文化课,我的英语水平几乎是零基础。两个月培训班学完,我的第一次雅思成绩才4分。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但当时的我已经瞄准了要出国,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自己做的决定。8月,我通过留学中介到了加拿大温哥华,我的目标是表姐在读的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

学校认可了我的运动成绩,同意以体育特长招我入校,我可以直接进入西蒙菲莎大学校游泳队开始训练。

但是,要正式入学,我必须达到两个录取条件:首先雅思成绩要达到6.5分,其次要看我在国内的高中成绩单。

就这样,只会用英语打招呼的我就开始了一边上语言学校,一边参加校队训练的生活。

初入校队,我完全像哑巴一样,没办法听懂教练的指示,也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状态。

校队的Liam教练特别友善,耐心地给我比划动作来交流。为了帮助我尽快学会英语,他要求我每周写一篇训练日记,还联合他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帮忙,给我批改日记。

在教练的帮助下,我咬牙坚持着。过去十多年的体校生涯,让我不知觉地形成了很强的抗压能力。

相比竞技体育中高强度的训练、冲刺、挑战极限而言,学习上的辛苦显得分量轻了很多。况且,这是自己做的决定,我也分外有动力去坚持。

2005年11月,我拿着雅思7分的成绩单,终于成为了西蒙菲莎大学传媒专业的新生。

学校向我提了三个要求:

1、我必须每学期至少修满12学分,且平均成绩GPA在2.5;

2、我必须保证在校队的训练出勤率在90%以上;

3、我的游泳成绩必须达到全加拿大前三名。

一学年结束时,学校会对我的表现进行审核,如果我同时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学校将授予我每年1万加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对我来说,真是不小的吸引力。一年学费在8万人民币左右,加上生活费,开支不小。如果我能拿全奖,那么,基本可以负担大部分学费!

于是,我开始铆足劲儿,学业和游泳都不能拉下。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四点四十五分到达校队游泳池,为五点开始的训练进行热身。

训练两小时后,赶紧返回家里补觉。两个多小时后,又回校赶十点开始的课程。下午两点半到四点,仍然是训练,配合后一小时的体能锻炼。

比在国内体校生活稍好一些的是,周六可以只训练半天,周日休息。但比国内体校挑战更大的是,我必须得学习和训练兼顾。

遇上外出参加比赛,我常常不得不跟教授沟通,单独提前参加期中或期末考试。第一学年,我还可以勉强应对。

2007学年开始,增加了很多专业课程,涉及到的术语和学术知识,是我此前从来没接触过的,一下子感觉很懵。

在国内,我也从来没学过学术研究需要的方法和技巧。我的专业课学习变得特别艰难。

有一门传媒经济专业课,我的论文被教授退回三次,每次他都说,我的用语不严谨,问题很多。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我只好拼命泡图书馆,查资料,看参考书目。第三次改论文时,我请Liam教练的妻子帮忙为我修订了语法,心想,这次应该能通过了吧?

可教授还是拒收,在我的一再解释和请求下,教授终于勉强收下了我的论文,但他很严肃地说:“这门课你肯定没法通过了!”

我很沮丧,一门课拿D,对我全年平均拿C+的目标可是不小的拖累。后来我才知道,教授对每个人都很严格,对每个人都说没法通过。

结果,我还是以C的成绩惊险过关了。班上很多白人学生都拿D呢。

克服学业挑战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懂得了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以及与教授沟通的方式。我也学会了白人坦率直接的思维和表达方法。

学习方面,我慢慢得心应手起来。到后来,校队很多新入学的队员还来找我咨询以前课程的心得。

在西蒙菲莎大学的学习,是我自己独立努力获得的,学习的顺利,给了我跟比赛拿冠军不一样的成就感,我觉得自己有了底气。

与此同时,我在校队的训练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6年我就拿了全加拿大游泳比赛前三名。2008年,我达到了个人游泳成绩的最高峰。

2008年4月,我个人代表西蒙菲莎大学参加全美大学生联盟运动会,拿到了4个单项冠军,打破了4项纪录,还与队友们共同拿下了另外三个接力赛冠军。

我成为当年全美大学生联盟运动会的年度最佳游泳女运动员。

回到学校,我又获得了西蒙菲莎大学年度最有影响力运动员的荣誉,校报用大量篇幅对我进行了报道。

这次拿奖,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因为,这次获得冠军,与以前在国内的冠军完全不同,可以说是我凭一己之力取得的,是我意料之外的巅峰。

在国内体校,有整个教练和后勤团队的指导,训练非常专注,具备了出成绩所需的所有外部条件。

但在加拿大,除了校队教练,其他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饮食上不再有精心搭配,还有学业要额外消耗精力。

我成了校园里的知名人物,走在学校里,穿着游泳队服的我,经常得到同学们羡慕和崇拜的目光。

在西方世界价值观中,体育不是与学业平行的另一门专业,而是学业优秀的基础上,需要额外精力和能力才能从事的高水平活动。

因此,运动员是头脑和四肢都发达的象征。

在种族分化、各自为阵的温哥华,作为校队唯一一个外国队员,运动员的身份让我比别的亚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白人朋友圈,感受到更少的种族评判。

我在泳池和学海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我的室友,一个杭州姑娘,曾经很羡慕地对我说:“你知道吗,你可是同时拥有了三种人生。”

我这才发现,她说得没错。

跟以前在国内的队友比起来,我多了出国留学的经历;跟大学里的留学生比起来,我多了在校队做专业游泳队员的经历;跟大部分亚裔学生比起来,我又多了更多融入白人社群的经历。

2010年6月,我以平均A的成绩从西蒙菲莎大学毕业了,拿到了传媒和经济学双学位。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认出了我,笑着祝贺我:“你毕业了!”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那是我人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在加拿大六年,我不仅达到了游泳成绩的高峰,且圆满完成了学业。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我独立争取和实现的。可以说,我真正的全面成长,是靠自己在加拿大这六年实现的。

我对自己有了真正的信心和肯定,跟16岁时的膨胀不一样,这份信心,是一步一个脚印在艰难中累积起来的。

我想,我证明了:运动员不只是四肢发达,头脑也可以一样发达!

用工作回报体育带给我的一切

2004年离开体校时,我曾以为,我对游泳已经腻烦了,再也不要继续游泳了。可回想起过去十多年的时光,我才发现,这些经历和成就感,都是泳池带给我的。

我游了二十年,游过的距离可以绕地球近两圈。这些时间和辛苦,都没有白费。二十年来,运动员的身份,已深深烙在我身上,我的职业道路,自然而然也从体育界开始。

从2009年开始,我在学校一边做经济学专业的助教,一边在校游泳队任业余教练和救生员。虽然已经申请了加拿大永久居留权,我仍然关注着国内。

2010年,我在温哥华看到了第二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将在上海举办的消息。我很激动,

离家七年,如果能回上海,服务于我曾经战斗过的赛场,该多好!

可惜,因为我人在国外,我的志愿者申请被拒绝了。我不甘心,求助于从前在上海体校的潘教练,他已在上海市体育局就职。

潘教练热情地为我说情,他对我说:“要不你就回国呗!”于是,2010年11月4日,我回到了上海,进入世锦赛委员会做志愿者。

站在泳池边,旁观那些师弟师妹们为金牌而战斗,我百感交集。既有对他们的怜惜,又充满了对曾经多年吃苦生涯的感恩,是那么多年珍贵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

2011年8月,世锦赛结束后,原来在赛委会里的领导很认可我的踏实肯干,又把我调到深圳参加了当年9月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两场赛事都落下帷幕,我也该回温哥华了。上海市体校的领导挽留我:“你干嘛回加拿大呀?就来我们体校工作吧!”

领导的提议,说中了我的心愿。那一年在国内的工作和生活,我被国内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各行各业都在爆炸性发展,简直是千帆竞秀、百舸争流。

相比之下,加拿大是成熟稳定的发达国家,在温哥华,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20年后的生活。有一座大房子,每天很规律地做一成不变的工作,偶尔去度度假。

而在国内,人们不是只在生活,而是在拼搏。在泳池战斗多年的我,怎会甘于安定、平淡的生活呢?我决定要回国,挑战自己,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2011年底,我从给上海市女子篮球队做翻译开始,承担了上海市体育技术学校外事专员的工作。这时的体校,比十多年前我进校时已有了很多新变化。

体校不再是封闭的环境,队员们常常可以出国训练,在国外更好的设施、更先进的训练理念下,更新自己的竞技状态。

同时,各专业队与国外的运动队经常展开互访,交流训练和竞赛心得。

而且,队里还有了外教、外援,有的甚至是问鼎世界级赛事的顶尖高手。在这种环境下,我的师弟师妹们,比当年的我幸福多了,眼界更开阔,心理状态也更活跃。

改变带来机遇,也给了我满满的干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内运动员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对我个人而言,争分夺秒的泳池生涯,让我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以及时间的不确定性。

我从来不设什么三年、五年目标,因为三年、五年后的生活,谁能确定呢?我最多只考虑半年。

最近,我们正在努力给市女子篮球队挖到一位欧洲杯冠军教练,2017-2018赛季,上海女篮在全国联赛中打出了历史最好成绩。

如果能挖到这位顶级教练,尽快帮队员们提高竞技水平,我们有信心,可以在几个月后的2018-2019赛季创造更大的辉煌,这就是我接下来半年的工作目标。

二十年的运动员身份,已在我的身心打下深深烙印。我的人生目标,也与体育密不可分。

我希望,能帮助目前国内的竞技体育行业进行转型,让三十年后的下一代孩子看到,做运动员不是因为放弃了学业,而是像现在欧美一样,是一种更优秀的追求。

我们的孩子,将会主动地选择走上体育之路,到那时,中国也将成为全民运动、体育人才辈出的真正体育强国。

脚踏实地生活,只想成为别人的正能量

体育像一个无微不至的恩师,教会了我不怕苦不怕输,再大的困难,都要咬牙走过去。二十年泡在泳池里,我一天要完成的任务是一般人三天的密度和强度。

我经历过苦练的煎熬、失败后的自我怀疑、成功的不确定性,练就了平和坚韧的性格。

平时,我不喜欢看自媒体上的励志文章。别人的话终归只能触及表面,我觉得,真正的励志只能从实践中得到。

我从泳池开始的三种人生

最近一年,我开始跑步。在跑步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村上村树所说的“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流动性的东西……

在跑步时不需要交谈,只需眺望风景,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下半年,我计划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无论是训练还是竞赛,在泳池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必须坚定自我,在一次次的怀疑、骄傲、动摇、拼搏中,把自己的内心调节到最平衡的状态。

在平时生活中,我喜欢去琢磨和体会社会上流传的讯息和新事物,要投入生活,而不仅是耳濡目染。面对那些碎片化信息,不必焦虑,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感受。

我的人生动力,就是身体力行地成为别人的正能量:

我不要负能量,不要悲伤,不要后悔,也不要别人的评判;

我不希望看到20岁的年轻朋友们迷茫,不知道前路何方;

我不希望看到30岁的同龄人放弃自己,成为“中年油腻”;

长辈们,我希望能让他们不再担心,因为我们都在积极努力地生活。

在竞技场上,短短0.1秒,就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差距。

我不需要别人记得我。我只要活在当下,当下付出了、投入了,人生便无悔矣。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