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卖的食品大家要多长个心眼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带来了便捷,社交媒体选购美食已成为一种消费“新食尚”,但由于朋友圈的私密性,隔着手机屏幕很难验证食品原材料的真伪,导致无证销售、质量问题、逃避税收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

这边“吃货”们正忙于下单,那边“网红食品”却被揪出有问题:质量问题、无证销售、逃避监管......让微信用户时不时来一个惊心的冷颤,心有余悸!

这种“新食尚”的私房美食运用熟人关系在朋友圈以一传百的口啤传播达到羊群效应;再发动众多营销公号为其背书,运用视频、GIF动图等方式,给粉丝制造一种亲临其境的现场感,不仅让食客们食指大动,而且把价格也越炒越高。

2017年, 《人民日报》报道过,杭州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微信朋友圈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属“三无”代工厂,还冒用“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事后,该曲奇经营商表示,代工厂生产的饼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且未流入市场,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食品无证生产的真相已被坐实。

朋友圈卖的食品大家要多长个心眼

一款曲奇产品的价格最高炒到每盒300元,单日最高售卖量超过3000盒。即便如此,还经常断货,甚至靠网络“黄牛”抢购。

朋友圈卖的食品大家要多长个心眼

目前尚无相关规定来约束朋友圈自制食品安全。很多人认为微信朋友圈属于私人领域,在朋友圈售卖自制食品,理所当然,监管部门无权介入私权领域。但实际上,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只要是家庭成员和经常交往的朋友圈之外的不特定多数人能够阅读或以其他方式了解到,就超出私权领域。

朋友圈卖的食品大家要多长个心眼

但2015年10月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要持照经营,在进行实名登记、明确责任、审查许可证之后方可售卖。但由于网店没有实体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暂时也不能作出明确工作指引,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法律层面留有空白。现在,朋友圈售卖过期面包、劣质糕点的事件时有发生,普遍以网友举报为主,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